孔子究竟对齐景公了什么?

点赞:20657 浏览:945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论语》中有这样一则:“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在许多人的笔下,孔子所讲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他的一大罪状,甚至上纲上线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人认为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奴隶主阶级专制或封建专制的等级制度.其实,如果不是有意,那么这是对孔子原话的一种误解.孔子因此而遭受大批判,实在是千古奇冤.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八个字,可以有三种解读:

其一:君就是君,臣就是臣,父就是父,子就是子.也就是说君臣父子各安其位,不得逾越.

其二:君要像个君的样子,臣要像个臣的样子,父要像个父的样子,子要像个子的样子.也就是说,君、臣、父、子,各有各的社会角色和责任,每个人,都要尽到他自己的责任.

其三:君要有君的样子,只有君做到了君的本分,臣才能尽到做臣的本分,父要有父的样子,只有父做到了父的本分,子才能尽到做子的本分.

那么,这三种解读中哪一种更符合孔子的本意呢

第一种解读是一种故意的解读,由这种解读只能得出孔子维护专制主义等级制度的结论,显然没有考虑人的社会角色的多重性.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君、臣、父、子”的角色,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一个中层的领导干部,他有上级,也有下级,对上级来说,他是“臣”,对下级来说,他又是“君”,所以,这个领导干部实际上兼有“君”与“臣”这两种角色.同样,父与子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这个无法分出等级,同一个人可以兼具的角色怎能分出等级在孔子的时代,天子、诸侯乃至于大夫,都是可以称君的,而不是像明清时代,君几乎成了皇帝的专称,这是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思想时必须予以注意的.

第二种解读,离孔子的本意已经不远了,或者说,接近孔子的本意.

第三种解读,是在第二种解读上更进一步,强调“君”及“父”要起到表率和榜样的作用.


从老夫子一脉相承的多种观点来看,第三种解读最符合孔子的本意.比如有一次,孔子一个很著名的学生子贡说:“子从父命,孝矣.臣从君命,贞矣.”孔子直截了当地批评子贡是小人,并告诉子贡,不能在形式上看从与不从,而是要看精神实质,也就是对与不对.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孔子是反对“唯君父之命是从”的愚忠思想的.

那么,孔子对齐景公到底说了些什么要了解孔子对齐景公到底说了些什么,必须了解齐景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齐景公是姜齐的第25位君主,他于公元前548年继位,公元前490年去世,在位时间长达58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他即位的时候,孔子虚岁4岁,去世的时候,孔子虚岁62岁.齐国历史上的著名贤臣晏子的活动时期就主要在齐景公时代,晏子于公元前500年去世,也就是说,在齐景公58年的君主生涯中,有48年曾得到过晏子的辅佐.

晏子逝世的时候,齐景公还痛哭不止.但齐景公与晏子之间远不是人们看到的那种明君与贤相的关系,齐景公既用晏子,也用小人,他常常不听晏子的话,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又常常听晏子的话.齐景公统治期间,最大的问题是奢侈,漫长的执政期间,他不恤齐民的饥苦,对齐民深重盘剥,享尽了人间的富贵荣华.

齐景公最大的性格特点就是能听不能做,或者说能做一点,不能做到底.所以他既不是那种文过饰非、拒不听劝的人,也不是有过则改、永不再犯的人.

孔子究竟对齐景公了什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角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孔子35岁的时候来到齐国,成为齐国大贵族高昭子的家臣.第二年,在高昭子的推荐下,孔子见到了齐景公.最初,齐景公对孔子的印象非常好,所以他才向孔子问政,孔子也就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八个字做答.这八个字实际上是对齐景公的一种委婉的批评,批评他的许多做法没有尽到君主的责任,并告诫他,只有做得像个君主的样子,他才能要求臣子像臣子的样子.齐景公连说“善哉”,他并不是没有听出孔子的弦外之音,但是他从自己的享受能否长远来考虑问题,从而将国家的长治久安放在一边.这就是为什么他欣赏孔子,甚至想任用孔子,但最终又没有任用孔子的原因.

过些日子,齐景公又向孔子问政,那一次,孔子回答:“政在节财.”显然是直接针对他的奢侈了.

齐景公死后,孔子曾有一番直率的评论,他说:“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可见,在总体上,孔子对这位老君主的评价并不高.

一句委婉批评和劝诫的话,在现代却由于误读而使孔子受到了极不公正的批判,这表明,接近乃至达到历史真相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编辑/赵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