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节里的戏剧人

点赞:27623 浏览:1304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如果没有戏剧节,现在舞台上演出的作品会减掉多少?如果没有戏剧节,那些纯粹的艺术作品如何在戏剧商业化的浪潮里找到一湾静海?不用考虑题材是否应和大众口味,不用顾忌票房是否能够带来利润回报,戏剧节的存在,让创作者进入了舞台的乌托邦.然而,乌托邦是否就可以化解戏剧创作者所面临的困境?离开了戏剧节,戏剧人又能走向何方.

从年初开始,南锣鼓巷戏剧节、大学生戏剧节、国际女性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等精彩相连,不仅让戏迷们享受着舞台上的狂欢,也给许多做戏的人创造了实现梦想的舞台.

陈酿飘香明戏坊

2010年秋天,多涉足影视剧的演员方旭和史可在蓬蒿剧场演出了号称“感动世界20年”的双人话剧《收信快乐》,并被选为北京东城青年戏剧演出季的开幕戏.这是方旭和南锣鼓巷戏剧节的缘起――北京东城青年戏剧演出季,就是现在南锣鼓巷戏剧节的前身.百十来座的黑匣子小剧场里,一把椅子,一张沙发,一盏落地灯,两个人之间的书信往来让许多观众泪洒剧场.那时,方旭并没有想到,在随后的三年里,他和明戏坊会和南锣鼓巷戏剧节产生千丝万缕的关联.

就在《收信快乐》排练的时候,蓬蒿剧场的创始人王翔向方旭提起了“北京东城国际独角戏戏剧节”,正在和史可对词的方旭,下意识的来了一句“《我这一辈子》这部戏就成啊”,一时间让王翔和史可面露惊诧的表情.长期以来,国内的独角戏一直以戏曲为主,少有话剧作品涉及.而把老舍小说中旧时代刑警坎坷艰难的一生遭遇编排成一个独角戏,其难度可想而知.因为创作时间紧张,《我这一辈子》提过之后就搁下了,但是王翔却没有就此放弃.2011年5月第二届南锣鼓巷戏剧节如期而至,艺术总监王翔再次游说方旭把《我这一辈子》搬上舞台.“当时我还有点儿犹豫.后来想,就玩儿一回呗!”没想到这一“玩儿”,就玩儿出了一片的喝彩.独角戏《我这一辈子》得到了舒乙先生的高度赞赏,在观众群中也是好评如潮.

转眼到了2012年,大家的鼓励让方旭燃起了继续改编老舍先生作品的念头,南锣鼓巷戏剧节也再一次向他发出了邀请.根据舒乙先生的建议,方旭选择了改变难度很高的《猫城记》.与《我这一辈子》扎实的现实主义风格不同,《猫城记》延续了原作中的荒诞色彩及针砭时弊的犀利,并融入了对现实生活的调侃和戏谑.去年,《我这一辈子》和《猫城记》先后在南锣鼓巷戏剧节上演,风格迥异的两部作品,让方旭以及明戏坊“老舍作品改编”的招牌立了起来.

《离婚》是老舍先生最喜爱的作品,方旭从这部长篇小说中提炼出三个人物,改编成话剧,全场戏只有两个演员,再加上阮和三弦的伴奏,成功的演绎出了老舍原作的精气神儿,在2013年南锣鼓巷戏剧节上一亮相便是一片叫好儿.谈起为什么连续三年都把南锣鼓巷戏剧节作为作品首演的舞台,方旭笑道,“王翔老师每年都给我打呀.”调侃归调侃,如今方旭及明戏坊出品的“老舍戏”已然成为了每年南锣戏剧节戏单上的重点期待.

雏凤清声墨剧团

2012年,身处澳洲的陈卓,毕业之后顺利成为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工作的烦闷和无聊很快让她陷入焦灼,闲暇时陈卓开始写东西,创作了话剧《末日方物》.

命运的齿轮一旦开始转动,接下来,便是一连串的机会叩门和冥冥相遇.偶然听到朋友说起北京的青戏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正在征集剧目,陈卓便将《末日方物》的资料投递了过去.不久之后,来自青戏节组委会的入选通知让演出变成了可能,也给不久之后“墨剧团”的诞生奏响了序章.

2012年夏天,就在陈卓回到北京的同时,曾经在墨尔本中华剧社有过多次合作的宫羽、肖璐然、张玮等人也从四面八方汇聚到文化气息浓厚的北京.2012年8月8日傍晚,四个姑娘在北京某条小胡同里吃饭聊天,热烈的讨论过后,狮子座的墨剧团宣告组建.再算上随后加入的电子音乐人谭硕新,墨剧团主创团队搭建完成.

青戏节安排的剧场让作品有了公演的机会,而组委会提供的创作费也给剧目制作提供了资金支持.对于年轻的戏剧创作者而言,这样的扶持解决了大部分问题.然而对于新成立的墨剧团来说,依然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因为缺乏在国内做戏的经验,最初总是有些无措.从开始时去哪里去找排练场都不知道,到后来大家写了螺丝钉和铁架自己动手做舞美用的布景道具,主创和演员们在闷热的三伏天里挥汗如雨的排练――借来的教室暑检测断电连电扇也不能用.创作中的艰辛,抵不过演出时的欣喜.青戏节《末日方物》的成功演出,给墨剧团一个新的起点.

2012年9月,青戏节创新单元剧目《末日方物》在北京798尤伦斯(UCCA)上演;2013年5月,多媒体短剧《映》入选乌镇戏剧节青年竞演单元;2013年9月,新作《蝴蝶梦中梦》入选青戏节.一年的时间里,墨剧团推出三部新作亮相两大戏剧节,充满朝气的创作状态引起了戏剧圈的关注,乌镇戏剧节评委、著名导演赖声川评价她们的作品,“多媒体创作得精巧,使用得出色,是可爱和严肃的尝试.”

靠着兴趣和梦想的支撑,墨剧团的几个年轻人如今已崭露头角,但随着经验的日益丰富和作品的增加,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做戏找职业演员很难,有限的创作费怎么分配需要精心的计算,另外――”陈卓的语气中流露出一些惆怅,“要考虑生计,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分出时间和精力来做戏的时候,每个人还要当成几个人用.戏剧节演出基本是不盈利的,如果没有合适的平台,不知道我们还能走多久”.

忧虑归忧虑,年轻人所拥有的乐观让墨剧团仍在为理想而努力.乌镇戏剧节和大师一起做戏的机会让她们珍视,风马牛戏剧节剧目评审会上的答辩也让她们跃跃欲试.面对国内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戏剧节和艺术节,让陈卓兴奋于有更多做戏机会的同时,也希望戏剧节能给予年轻的创作者更多指导,“墨剧团现在做戏就是在自己摸索,如果能有一些经验丰富的导演或者老师当顾问,来指导和点拨,我觉得作品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戏剧节里的戏剧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戏剧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谈到未来,陈卓和墨剧团的姑娘们都心怀憧憬.她们想要带着作品走出去,去参加国外的戏剧节.她们也想让作品在国内落地商演,让墨剧团走出以戏谋生的一条路.“想成为林奕华或者孟京辉那样的人”陈卓说到,“我们现在是靠着理想化的信念来支持,总有一天,希望可以通过演出来支撑墨剧团.”

屡败屡战拿大顶

“理想”不仅是成功者的荣耀,也是失败者的坚持.直到2013年9月,拿大顶剧社已经在各大戏剧节的门外徘徊了两年的时间,自我调侃为“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戏剧节敲门人”.成功最触手可及的一次是去年青戏节,节目手册上已经印出了默剧《苹果》的海报和剧目介绍,票务网站上也已开票宣传,然而从登台幕起到黯然离场只有一张演出许可的距离――因为剧目报批没有通过,默剧《苹果》的演出被取消了.回忆起以往的坎坷经历,拿大顶剧社的主创王梓一笑了之,“没事儿,戏排出来了,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再演.没准儿,那时候还能排得更好.”

豁达的态度和演出风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以默剧和小丑戏为主要演出形式,拿大顶剧社的作品戏谑中透着幽默,小丑所特有的滑稽与夸张,融合了默剧优雅而细腻的肢体表演,即便是画上了“哭泣小丑”的面妆,也能呈现出欢笑中隐含着悲哀的丰富内涵.成立于2011年4月1日愚人节的拿大顶剧社,似乎天生就带有让人欢乐的使命.


没钱做戏,没地演戏,和很多刚起步的剧社一样,拿大顶剧社也受困于资金和场地.在尝试了商演却并没取得期待效果之后,拿大顶剧社开始瞄准那些能够提供制作费并安排剧场演出的各大戏剧节.在北京,投奔过南锣鼓巷戏剧节、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风马牛戏剧节;更远的,争取过上海国际艺术节和乌镇戏剧节的入选机会.即便有进入过二轮面试或筛选,但结果却都是铩羽而归.

“能入选肯定是做戏的好机会.没选上也正常,说明戏还不够好,那就再努力呗.”作为拿大顶剧社创始人和主创的王梓,89年出生;而另一位主演武六七更年轻,是90年生人.也是年少不知愁滋味,年轻人的乐观和积极毫不费力地驱散了失败带来的沮丧,社员们一面继续填写着各种戏剧节的剧目资料表,一面也开始尝试更多元化的表演平台.C!talk、Meridian时差、自闭症儿童影像互动剧场等“有观众的地方,就是舞台”,在戏剧节上屡败屡战的拿大顶,正在新的领域寻找更多的机会.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