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文学中的城市青年亚文化现状

点赞:26684 浏览:1212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21世纪以来,在文学和商业联手打造中,“80后”文学写作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学热浪.在现代传媒为主导的大众文化时代,以网络作为“话语生产”空间并建立了他们的文化权利的“80后”城市青年,影响他们进行文学创作的社会亚文化心态正在不断呈现.

关 键 词 :“80后”文学 亚文化 娱乐化 物质化 断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空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挪移.这一切源于通常被称为文化形态的多元化进程,也就是指随着现代传媒为主导的大众文化的兴起,整个文化空间的变化,包括整个文学在内的传统精英文化的自身合法性遭到质疑.而在现代传媒文化的包装下迅速以亮丽色彩赢得了大批拥泵者的“80后”文学,也被学界安置在了日新月异的大众文化阵营中.

“80后”成长在这样一个西方背景很浓的时代,一个强调个人选择和消费偏好的后现代语境,却在寻找一种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一、消费主义与泛娱乐化时代的书写

“80后”踏入标榜物质主义的现代社会之时,中国社会正经历百年来精神状态最大的变动和价值观念的急遽转型时期.苦难、贫穷和饥饿对于大多数生活在都市的“80后”孩子来说,仅仅是出现在电视画面中的新闻.

在这样一个“泛传播时代”,消费主义与电视画面的兴起已经加速了现实的“内向破裂”, 所有的东西都被商品化了.“80后”的写作呈现出他们试图倾诉和交流的内在需求,但由于寻求市场认可的过于强烈,这种去传统化的写作姿态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中对于自身和大众深层次的情感需求的难以满足.反叛――这种解构传统的行径成为一种必然.只是与前代作家的表现不同的是,“80后”作家笔下的反叛已经没有任何乌托邦色彩,文学从前所必须承担的意义和价值被认为是可笑而抛弃了.名利的诱惑让那些原本具有潜力但阅历尚浅的作者无法安静地完成学业,急切地投身五光十色的写作市场,大量进行“后现代时代”的拼贴式写作.文学的操守和纯粹遭到戏谑,消费至上的浪潮不断侵袭文学的价值,文学的边界在商品符号的啮噬中残缺.

“80后”作家以一种让人感到陌生的叙事方式行走在陌生的城市和类型化的城市记忆中,作品呈现出华美与忧伤的现代城市生活中没心没肺的冷漠与时尚.消费时代生存的秘籍在霓虹闪烁的背后默然交换,商品成为这个时代一切事物的共同名称,没有独立精神,只有流水线上忙碌的产品.物质生活的丰裕并没有填补“80后”精神上的匮乏感,甚至这种匮乏感更加强烈而持之以恒.在衣食无虞的基础上叛逆,似乎更让他们感受更加通畅的快感.没有了沉重的历史痛感和超高度的仰望,“80后”文学只是在日常经验和想象的叙事中寻求某种另类真实.其实,我们当下的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来说也是叛逆的、断裂的,那么,“80后”文学的去经典化写作在这个对传统和经典缺乏真正诚意的时代,也不算悖逆潮流.反而在这个浮躁嚣扰的社会语境中呈现出某种时代的真实性.

20世纪初的欧美由于传统文学史的断裂,带来写作流派的不断更新,当时大量先锋派文学写作团体的诞生便是这个原由.不过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今天在“80后”作家的作品中这种元素是缺乏的,在市场中游刃有余的“80后”作家,他们写作的冲动完全是由市场来提供的.他们忙着为这个消费至上的时代添砖加瓦,至于写作中该如何彰显个人内心的观念和怎样构建撼人心魄的写作意识这样的问题,他们是来不及思考的.故而,人们普遍担心的问题是“80后”在“后新概念”时代的创作该如何重新出发,又怎样跃出出版商和媒体话语操控的思维陷阱.

因为现实的极度张扬,加上理想和信仰的故意缺失,导致“80后”文学中精神性和文学性价值纬度被遮蔽.他们早已放逐了对理想和浪漫青春的纯真憧憬,精神的力量与生存的厚重对他们来说,亦是昨日黄花,根本不屑一顾了.正是中心价值的去权威化,让我们看到他们作品中挑衅的眼神: “我讨厌那个天真的自己.我讨厌那个不懂世事的自己.我讨厌那些纯洁的年代.纯洁是狗屎!”这是《北京娃娃》中主人公的一段内心独白.“我就是那个纯洁的.”路佳《空事》封面如此标榜自己,完全一副视传统和经典为粪土的表情.

为此,学者张学昕分析“80后作家更多是依赖他们当下性的生命体验,自信而坚决地抒写着自我极其现实的生存图景.但我们不免为这些年轻写作者们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过于世故、消沉、近于游戏和绝望的精神状态而感到深深忧虑”.[1]正如学者们所忧虑的那样,“80后”的文学世界里,反传统、反经典的写作姿态使原本严肃庄重的一切变成了戏谑和游戏.曾经颇有神圣意义的文学领袖变成了无厘头的文学领“秀”.在这个充满的尘世里,文学被极度娱乐化了.甚至娱乐至死的后现代思想抽离了文学中的社会承担和命运焦虑,丰裕的文学变得干瘪暗淡,只剩下了娱乐.然而也正是放逐了对文学精神向度的追求,“80后”文学中的这类作品也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二、丰沛物质生活与庸常精神诉求的分裂

“80后”出生在一个物质相对丰裕的年代,在卸去了父辈们生存的沉重包袱之后,对于爱的渴望也同父辈们不计得失的包容一样变得十分强烈.“80后”文学中,书写当代商业文化和消费主义对校园青春、青春成长的侵蚀的作品也出现不少.其中春树的代表作《北京娃娃》是表现明确的.春树以早熟而敏感的笔法描写了一个商业消费文化笼罩下奔走呼号乃至绝望的少女的酷烈青春.撕裂的文字也不忘营造主人公对于物质炽烈的需求.在春树的讲述中,青春不再是“自然”成长,在充满的世俗社会中,“加速”的青春是那么伤痛和无奈.然而,特立独行的言行却总是离不开琳琅满目的物质符号的装点,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他们情感上的需求又是那么容易被量化成对物质的占有.

从前的哲学家们的梦想实现了,而且实现到了令人恐惧的程度――主体摆脱了工作和文化的束缚.是的,异化终结了.可是那让思想家们企盼了几个世纪并为之苦苦奋斗的主体性仍然只是一个梦幻,主体仅仅是一个身份的所有者而已.况且,在后现代社会,身份是可以不断复制的.正如鲍德里亚说的那样:“个性身份认同是一个荒唐、无聊的梦.检测如你没有其他更好的事情可做,你就会做梦,梦想着自己变成了你自己.当你丧失了所有的特殊个体性的时候,你就会做这样的梦.”[2]可见,寻找个性身份的认同成为“80后”一代内心挥之不去的焦虑.荣耀、命运、征服以及所有曾经能够为前辈人带来佐证生命存在的因素,而今似乎早已远离“80后”一代的日常生活.这些概念所代表的价值观念本来预期的目标和企图已经被颠覆了,社会中的人都在专注如何才能获得一定的身份和地位.人们正在把自己的生活简单地归结为一堆事实、证据、原因和结果的集合.比如一本人寿保险单、一份购房合同,又或者一张公司的用工卡.是的,再不会有什么高峰――危险只是会存在于体育运动和游戏中.

“80后”文学中的城市青年亚文化现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极强的通讯技术和各种便利的机器把世界不断变成了一个形象,技术文明企图强行要求人们承认,他们所提供的世界图景就是唯一可能的现实,后现代技术文明让曾经的人文主义乡愁被拒绝.在让人们之间逐渐冷漠、隔绝、怀疑、麻木的过程中,削弱人们对现实的信念和想象力,只会导致普遍的失落感和幻灭感的产生.

“80后”一代生活在这样一个对物极度依赖的世界,相反的是“人的世界”的超速贬值.世界就像一个被拆散了的彩虹.光怪陆离而又破碎模糊.一个群体的存在是期待被注意和认可的,正是强烈的关注常常导致群体的个体容易受到暗示而改变固有的观念和意识,继而通过群体间成员的相互传染,最终形成群体一致的情感倾向而一反前态.对此,“80后”这一写作群体可谓感触颇深,正如张悦然自己所说:“那么早就被卷入一个商业和文学混杂的不干净的领域里,乍一看我们的理想更高远一些,追逐的东西更明确一些,但其实我们比他们可能更茫然一些,因为我们更容易受到一些不明确的力量的牵引,有种沦陷的感觉.”[3]和春树作品中青春面目的惨烈惊心不同,一向以优雅沉实著称的张悦然在表现商业文化对青春生活的侵蚀时,是一种自然而偏执的对时尚物质符号的迷恋.不过主人公这样的迷恋也不免会使作者精心构建的纯真童话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消解.

其实无论是现实还是在作品中,“80后”的青年男女们在作出抗拒主流文化价值笼罩的姿态之时,往往不能挣脱抑或颇为享受隐存于主流文化之中的物质符号的诱惑.这是一种严重的悖论,甚至可以说是分离人格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