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点赞:21436 浏览:958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文育人,铭刻在心.”这样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道出了广大语文教师的心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那么,语文课应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愉悦人的身心,陶冶人的性情,让人得到美的熏陶.同志就曾经倡导我们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遇到富有教育意义的文章,不妨因势利导,循循善诱,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而古文当中,就不乏其中的佳作.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着重把握诗歌的思想性,对其思想内容进行深刻的提炼,让学生懂得作者在饥寒交迫之际,还能推己及人,想到普天之下还有千千万万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境地的贫苦大众,其崇高而真挚的感情,不禁让人肃然起敬.然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能做到这样呢?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答案——因为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接着我给学生补充了许多名人的例子,如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等例句.并向学生说明忧国忧民是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希望他们也能像古人一样,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科学引导,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当前,中学生生活、学习和交往环境日趋复杂,他们的心理急剧变化,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学业压力,容易使得一些学生意志薄弱,害怕面对困难.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培养学生坚忍的意志.例如,在教学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古文时,我抓住当时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因中考将至而产生畏惧、退缩心理的时机,向学生们讲解孟子在这篇文章中所阐述的“逆境才能成材”的道理,并让他们将孟子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韧性,增益其所不能”——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伴随他们迎接中考的挑战.有的学生在课外练笔中写道“等现在每当我默念着那句名言,心中总感觉到有无穷的动力,而不再是充满害怕和畏惧了,我要不断地迎接挑战,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意志,成功地踏过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等”.可见,学生在科学的引导下,在文学作品的陶冶下,有助于他们培养出坚忍不拔的意志.

(3)审时度势,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由于是家中的独生子女,被看作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久而久之,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养成了依赖、霸道、骄横的心理.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在困难面前往往束手无策,将来到了社会上则根本无法立足.如何让学生意识到娇生惯养问题的严重性呢?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特意选择了《虎皮鹦鹉之死》这篇文章作为教育学生的材料.虎皮鹦鹉最终死于林子里,是由于它长期被豢养于笼子中,失去了自食其力的能力;而娇生惯养的孩子最终也会如虎皮鹦鹉一般,落得个“昏惨惨黄泉路近”的后果.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了要自觉培养自己独立的能力,学会生存的本领,以务实、勤奋的态度,去开创自己灿烂美好的明天!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总之,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同时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关系到培养健康人才的关键问题对于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如何立志,引导学生去寻求做人的道理,浇开学生理想的花朵,萌发学生的高尚情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这项工作是“任重而道远”的,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各位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研究,只要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个课题必然会有远阔的发展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