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点赞:10810 浏览:456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问题意识是思维能力的动力,创新精神的基石.它的行为表现是对事物的好奇、喜欢和探究.具备了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才有可能关注知识方法及其研究过程.下面谈谈我多年来在农村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 激发好奇心,使学生想问

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敏感度,对新出现的情况和新发生的变化及时作出反应,发现问题,并追根寻源、激发思考、引起探索,开始创新活动.因此,我根据小学生这一特点,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过程,引出探索的.如,我在教学《徐悲鸿励志学画》这课时,抓住“励”字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励”其实是“激励”的意思,为什么用“励”字而不用“立”字呢?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这里用“励”字,不但写出徐悲鸿的立志成才,而且还要时刻激励自己不断努力,为中国人争气.

二、 创造条件,使学生敢问

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使学生敢问,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1. 创设积极宽松的教学情境.在农村小语课堂上,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缺少讨论、交流,课堂缺乏生机.我这几年尝试着,与学生多进行情感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没有害怕感而敢于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 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在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愉悦感,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平等地对待学生,给每个学生的提问投以微笑或关注点头,允许他们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交流.引导学生敢于对教师、书本上的观点,提出质疑,要积极提倡学生标新立异、勇于提出独到的见解,允许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让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质疑促思.

三、 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学生从“敢问”到“会问”,有一个培养和提高的过程.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1. 以问引文.教师的提问要有启发性,要抓住关键之处,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矛盾之处的注意,从而产生相关疑问.《雾凇》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提出问题:“作者为什么说雾凇的形成先是银线,再是银条,最后是银松雪柳呢?”学生提出这些问题后,然后讨论,就会把课文理解得更深,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深化.

2. 提供范例.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学生喜欢模仿的又是教师的行为方式.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提问的角度、思路、方法方面给学生提供范例.善于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敢于想象猜测,对同一个问题多层面,多视角地去分析和思考,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探因求果、正反对比、逆向思维、突破定势等方法,提出具有创新性的问题.长期潜移默化,学生便会由原来的被提问,变为主动提问.

3. 变课堂的“纵向提问”为“横向提问”.横向提问,就是在课堂上问题不是由教师提出,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再由学生通过思考来自行解决的一种提问方法.由于提问者与回答者在课堂教学中都具有同等的学习者地位,因此,这种提问方法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纵向提问相比,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消除在课堂回答过程中的紧张感,能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讨论问题和提出问题.


四、 提高认识,使学生善问

善问,是在学生有主动提问意识基础上的更高的要求,是敢问、会问的进一步提高.善问要问得当,问得明、问得妙.

问得当,是指当问之处才问,不要一有疑就问,每疑必问,应当经过充分的思考后,确定有疑问再提问.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或通过查工具书、向别人咨询、与同学互相讨论便能得以解决的问题,则不必提问.

问得明,是指对问题的表述要清楚、明白.清晰的表达可以使问题更加明朗,而且还能帮助解疑者理清思路,为问题更加深入探讨和解决提供契机.

问得妙,是指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有水平,这些问题无法从课本或教学资料中得到答案,必须由学生经过理解、分析、推测、归纳等思维过程,对那些看似零碎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就需要调动提问者认知方面的所有潜能,有时还要受到兴趣、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敢问、会问、善问,并且把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及时纳入教学思路之中,这样,既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作者单位:南京市浦口区乌江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