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看艺术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点赞:6380 浏览:221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音乐欣赏》课作为大学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在我院已开设二十多年了,笔者长期在一线承担教学任务,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心得.同时,对国内多所高校《音乐欣赏》课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了解,吸收、借鉴了兄弟院校的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了适合我院特点的《音乐欣赏》课教材和教学方法.

一、 让学生充分了解《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上《音乐欣赏》课之前,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有着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是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去激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对美的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有目的、有意识的去欣赏优美、高尚的经典音乐,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和情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从而成为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的力量.同时通过音乐教育,还将使学生增长知识,掌握基本的音乐技能,增强思维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音乐,可以激发学生对于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让学生接触世界优秀音乐作品,可以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开阔的胸襟.


音乐欣赏的本质是教育,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接触好的音乐作品,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慎之又慎,既要深入浅出,为大学生们所熟悉和喜爱,又要有一定的水平和深度,能够提升大学生的艺术鉴赏力.

二、 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倾听能力和想象能力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的一条就是《音乐欣赏》课不能只拘泥于课堂录像教学,而是如何发挥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音乐中获得美的思想、美的知识和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对美的追求.这是音乐欣赏课的真正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要求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音乐内涵体验的同时,还要运用想象力去追求音乐所表现的形象和意境,积极调动全部心理功能,力求对音乐进行全面的综合体验.这种欣赏方式是要用倾听和想象来完成的.也就是说,倾听和想象是良好的欣赏习惯,是全身心地去欣赏.音乐课中欣赏的作品,无论来自国内还是外国,都是老师精心挑选出来的音乐珍品,有目的、有意识的欣赏这些人类文明的瑰宝,同课外以消遣和休息为目的地听音乐是有区别的.课外听音乐,常常是把它当作从事其他工作的一种陪衬,而课堂上的倾听和欣赏则是全身心的感受和想象.

音乐欣赏看艺术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为了在课堂上努力营造能引起学生想象的氛围,首先老师应和蔼可亲,在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情感基调.其次,对于影像、音响,应该是优质、清晰的,不能因为设备问题破坏了预设的气氛.其三,一定要维持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因为音乐欣赏课都是大班上课,一个有300人上课的教室,任何可能的噪音都可能中断学生倾听和想象的连续性,使欣赏的效果大打折扣.其四,对一部作品,师生间的交流讨论是极其重要的.通过交流,老师不仅可以掌握学生们对作品理解的深度和存在的疑问,还可以把要传达的思想和及学生不懂的东西告诉他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三、 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欣赏音乐作品

感受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发展和运用形象思维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段和音乐形象,掌握一些乐理知识,应把重点放在“欣赏”上.欣赏音乐,就是在从事一种审美活动,而美的标准是由一定的时代、一定的民族、一定的社会阶级和阶层的审美趣味来决定的.要很好的欣赏音乐,就一定要处理好音乐欣赏三个阶段的关系,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官能欣赏阶段、感情欣赏阶段、理智欣赏阶段.要让学生全面理解作品的真谛,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

1. 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作者和时代背景

一部好的音乐作品,表现的是作曲家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感受.要让学生领会作品的思想和内容,就必须先让他们了解作者的经历和作品产生的时代特征.例如,在指导学生们欣赏《蓝色多瑙河》这首乐曲前,先要向学生介绍施特劳斯1867年创作这首作品时,奥地利到处是一片悲哀、沉闷的气氛,维也纳人还没有从一年前惨败给普鲁士人的战争中缓过气来.为了振作起来,作者是带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创作这首圆舞曲的.乐曲中渗透了维也纳人对故乡深深的热爱,加上它优美欢快的旋律,深受维也纳人的喜爱.一百多年过去了,每年新年音乐会上,维也纳金色大厅都要演奏这首曲目.移居海外的维也纳人只要一听到这熟悉而深情的旋律,都会忍不住掉下眼泪.这首动听的乐曲,成了奥地利人相逢在世界各处的无形,也成了他们的代国歌.

2. 让学生感受音乐作品的民族性

没有民族特色,就谈不上特色性.一部好的音乐作品,总是带有鲜明而强烈的民族特征.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应强调这是作者陈纲、何占豪为探索交响乐的民族化,根据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民间传说为题材而创作的.在艺术处理上,既充分发挥了西洋乐器的交响效果,又吸收了我国乐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段,使之具有“如泣如诉”、“如爱如慕”、“百转千回”、“不绝如缕”的艺术效果.

3. 让学生感受作者的创作个性

在对作品进行全面分析的过程中,应注意把作曲家生活的时代、环境、素养、经历和艺术趣味的不同介绍给学生,使他们感受不同作者的创作个性.像贝多芬和舒伯特虽然具有相同的创作背景,而他们各自创作的《第九交响曲》和《未完成的交响曲》,风格迥然不同.前者是一部悲壮宏伟的戏剧,而后者是一部哀伤动人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以此教育学生不管做人还是做事,只有具备与众不同的风格,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还深深体会到: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教材,根据每一届学生的特点和形势的变化,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是《音乐欣赏》课取得成功的条件之一.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的结合起来,不断改进方法,充实内容,大胆创新,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