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整理和利用

点赞:6294 浏览:212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奥林匹克教育是北京奥运会的重要遗产之一,奥运会后,如何整理和利用这份珍贵遗产是北京教育领域和奥林匹克精神推广组织面临的崭新课题.用实践考察的方法,对2010年度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实然状态进行了解读和理性思考,为奥林匹克教育的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关 键 词:北京奥林匹克教育;教育遗产;学校体育;学校德育

中图分类号:G811.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2-0075-04

OrganizationandUtilizationofBeijing’sOlympicEducationHeritage

――BasedonaSurveyofBeijing’sOlympicEducationin2010

GENGShen,ZHANGLei,LVXiaoli

(Beijing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TheOlympiceducationisoneofthemostimportantheritagesofBeijingOlympicGames.After2008BeijingOlympicGames,howtoanizeandutilizethepreciousheritageisanewtaskthatconfrontsBeijing’seducationfieldandanizationstopromoteOlympicspirit.Basedonpracticalinvestigation,theinterpretationandrationalthinkingonthestatusofBeijing’sOlympicEducationin2010arecarriedon,suggestionorthesustaineddevelopmentofOlympiceducationaremade,andprospectorituturedevelopmenttrendaredescribedinthearticle.

Keywords:Beijing’sOlympiceducation,educationheritage,schoolphysicaleducation,schoolmoraleducation

在奥运会筹备和举办期间,北京市2200多所学校和200万师生“全员参与”奥林匹克教育,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取得了创造性的丰硕成果,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北京模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积极评价.作为北京奥运会的一项重要的文化遗产,奥林匹克教育成果如何在奥运会后继续发挥作用,如何将奥林匹克主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宗旨与学校育人为本的发展目标有机融合等问题值得教育研究者和一线实践者认真思考.本研究旨在通过对2010年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的考察,梳理北京奥林匹克教育遗产脉络,为后奥运时期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提供一种理论视角和实践参考.

1对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继承

北京奥运会后,关于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有无持续开展的必要、以何种方式进行以及如何继承奥林匹克教育遗产、进一步发挥奥林匹克教育遗产在改进学校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等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北京教育领域的普遍关注.

1.1挖掘、整理和继承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积极意义1)持续四年“全员参与”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不仅给广大中小学师生带来了认识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刻体验,为学校教育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契机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积极影响,而且由奥林匹克教育带来的学校与家庭及社会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也对社会产生了良好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使得梳理奥林匹克教育成果、总结奥林匹克教育经验和研究奥林匹克教育遗产成为迫切需要,并具有较为扎实的现实基础.

2)在奥运周期,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全力以赴投入了奥林匹克教育的动员、发动和组织工作,保证了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有效落实以及“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和“同心结”活动这两大典型项目的顺利实施.因此,如何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管理机制的后续效应,使之产生持续影响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当务之急.而这在奥运会历史上并没有先例.

3)从研究的角度看,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为奥运会后主办城市(举办国)履行《奥林匹克宪章》赋予的教育职责提供了实践可能.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个主办城市对奥运会后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进行过系统研究.这意味着北京开展后奥运时期奥林匹克教育的系统研究将成为奥运会历史上的创新之举,也为国际奥委会提供研究的实证和参照.

4)站在奥林匹克教育实践一线的学校立场考量,北京市各级各类学校在奥运周期为推广奥林匹克运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及践行奥林匹克理想倾注了无数智慧和心血,他们创造出的大量的富有浓厚教育意义和鲜明个性色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及触及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转变的新思想的形成,不仅为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增添了色彩,而且也成为学校自身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如何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优势、将精神财富转变为促进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持久动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得不认真思考的问题.

为此,对于如何巩固奥林匹克教育成果、进一步发挥奥林匹克教育遗产作用,教育部发文[1]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北京2008’中小学生奥林匹克教育计划的遗产继承工作”,在伦敦奥运会前要“继续发挥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知识教育、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德育工作方面的示范作用,辐射并带动当地周边共同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奥运会后要不断完善这种(‘同心结’)民间交流机制”.

北京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整理和利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校教育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1.2学校对于北京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理解北京市各中小学校对奥运会后是否有必要继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持肯定和积极的态度,对于如何认识奥林匹克教育遗产也有明确的答案.一项关于2010年度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和“同心结”学校的调查[2]结果显示,学校对奥运会后继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给出了三个方面的理由:首先,奥林匹克教育不能止步于奥运会,奥林匹克精神应当长久继承和发扬.其次,教育是个持续的过程,奥林匹克教育是永恒的主题,应当持久、深入地进行下去.第三,奥林匹克教育与素质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显然,这里涉及对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认识和继承问题.学校普遍认为,奥林匹克教育不仅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围绕奥运会开展的教育活动,更重要的是要深入挖掘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将奥林匹克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有机融合,在奥运会后持续进行下去,使之成为学校常态的教育内容.

对于奥林匹克教育的遗产问题,有学者在北京奥运会前就进行了相关研究,张建华等人在《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可能遗产》[3]一文中,对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内涵、内容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该项研究成果和我们在奥运会后进行的一项调查[2],不难发现,作为一线实践者的学校对于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基本形态和主要特点的认识和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极为相似.总体而言,被调查的中小学校认为,奥林匹教育遗产在学校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实物形式呈现的主题博物馆、网站、宣传栏和书籍等.如,朝阳区民办精诚文化学校建成的“精诚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学生记录的“6本奥运日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小学制作的观赛礼仪卡.二是以课程形式出现的校本课程(教材)和创新的活动形式.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开发的“多语种小义工”活动课程,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开展的“每天奥运体验40分钟活动”课程,北京市航天中学创编的体育活动校本操――“筷子操”,平谷特教中心组织的抖空竹和轮滑等体育游戏活动课程.三是体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也是最受学校关注的一个方面.如,公平竞争、团结合作和拼搏进取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强化,文明礼仪和志愿怎么写作理念的培养,参与、尊重和宽容意识的形成,尤为重要的是这些精神、理念和意识的日常践行以及由此衍生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学校对体育旧有的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北京现代职业学校、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和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等许多学校成立的志愿者怎么写作队伍就是学校极为看重的遗产形式之一,延庆县第四小学对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一体的活动机制”的期待.

“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遗产可谓丰富多彩,既有外在的,又有内在的;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对学校教育而言,精神财富和文化积淀是最值得继承的”,“精神遗产是无价的,可促进学生意志品格的形成,提升学校的内在品质,对推进素质教育起到积极作用”.[4]在谈及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主要特点时,重视奥林匹克教育的本土化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成为学校的共识,也是奥运周期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所坚持的原则的延续.事实上,在正确认识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基础上,挖掘、整理和继承奥林匹克教育遗产已成为中小学校持续发展可资利用的优质资源.

1.3教育管理部门对奥林匹克教育遗产整理的具体做法作为全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5]在奥运会后即完成了其发动、组织和推进奥林匹克教育的任务,进入对奥林匹克教育工作的全面总结和对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研究和整理阶段.

第一,结合课题研究,认真做好北京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整理.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国际奥林匹克教育中的‘北京模式’研究”,出版《国际奥林匹克教育中的“北京模式”研究》专著.该研究具有的创新性意义在于,首次系统研究了奥运会主办城市(举办国)奥林匹克教育的整体状况,对其实践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该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奥委会的关注,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博物馆(IOCOlympicMuseum)文化教育部主任安妮艾狄胥(AnneChevalley)和国际奥林匹克学院(IOA)学术院长康斯坦丁乔治亚迪斯(KonstantinosGeiadis)对研究价值给予了充分认同.在2009年8月第一届北京奥运城市发展论坛上,该研究成果被指定为发言内容之一.美国学者包苏珊(SusanBrownell)教授认为,“中国人对奥林匹克的新鲜视野促使他们可以开展许多有创意的实践活动,这对全球的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长远的贡献”,并且“‘北京模式’将会是北京奥运会为全球奥林匹克运动留下来的一份意义深远的遗产,同时也是为和平全球化留下的一份珍贵遗产”[6].

第二,结合工作总结,全面进行北京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整理.完成了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总结报告――《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工作报告》(中英文双语版).奥运会后,原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做了全过程和全景式的描述.该报告从七个方面对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启动、实施和结果进行了论述,这也是奥运会主办城市首次向国际奥委会提交的关于奥林匹克教育的专题报告.北京对于奥林匹克教育本土化和多元化的积极探索为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比较上述两项工作可以看出,研究报告的重点在论述奥林匹克在中国的教育价值,包括内容的价值和方法的价值;而工作报告则重点在全面记录北京奥运周期中奥林匹克教育的实际发展情况.将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研究和工作成果以出版物的形式整理和保存,不仅将为北京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也意味着北京作为奥运会主办城市的名字将永久地铭刻在国际奥林匹克教育的历史中.两份报告客观梳理了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结果,探讨了一种未来奥运周期中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可能方式与走向,为国际奥委会进一步明确规定奥林匹克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式提供了一份发展中国家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证性参照材料.


第三,成立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会.鉴于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从全市教育系统的范围来看,建立一个能够担当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组织和研究的组织机构显然很有必要.教育部的文件[1]赋予了教育行政部门在奥运会后继续组织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的管理职能,但如何落实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制度来保障.为此,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起成立了奥林匹克教育的学术研究团体――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会[7].学会旨在完成四项任务:一是总结研究奥运期间取得的奥林匹克教育成果;二是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交流活动;三是进一步开展奥林匹克知识宣传和主题教育活动;四是组织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活动.

就教育系统内部而言,研究会的成立,搭建了后奥运时期北京市中小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工作和研究的载体,是北京在探索后奥运时期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方式上的积极尝试,成为连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桥梁和纽带.事实上,中小学校对奥运会后如何组织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也提出要求,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研究会的成立显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校对教育行政部门继续发挥组织管理作用的需求.如,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将奥林匹克教育列入工作计划,学校结合校情实施”,东城区遂安伯小学期待“上级领导层面的组织从政策上对此项工作(奥林匹克教育)给予保证和支持”,海淀区羊坊店中心小学提出“上级组织要重视给各校提供相关的活动机会”,北京西藏中学希望市教委“以研究会为依托,组织系统的交流活动”,通州区永乐店中学也将“由上级主管部门统一组织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4]作为奥运会后继续组织实施奥林匹克教育的方式之一.

从整体的社会环境来看,奥运会后如何开展持续奥林匹克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会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力量的支持.2009年8月,奥促会的成立即为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持续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使北京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2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基本方向

奥林匹克教育是北京奥运会留下的诸多遗产之一,这份遗产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既为北京也为世界留下了一个可以被称作“北京模式”的奥林匹克教育体系;二是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青少年留下了一个对于奥林匹克运动价值的思想认识;三是为北京的200多万大、中小学生留下了一次永远铭刻在心的参与体验;四是为今后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留下了必要的基础.

2.1三个维度确定了今后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基本方向对于今后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基本方向,笔者认为需要从三个维度来讨论.

第一个维度,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直到2012年前,依然是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市政府的“承诺任务”.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任务源自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承诺.承诺中包括对《奥林匹克宪章》规定的“北京周期”和在北京周期内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任务的接受.2007年修订的《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北京周期”为2008年至2011年.因此,至2011年12月31日前,奥林匹克教育依然属于“硬规定”性质的任务.

第二个维度,通过我们从2002到2008年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收获来看,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是教育,奥林匹克精神与学校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中的体育和德育从内容到方法都十分契合,有助于促进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发展,有助于改进我国中小学体育和德育工作,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国际理解意识,有助于提升青少年公民教育内涵.因此,从我国中小学体育和德育工作的发展需要看,有必要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

第三个维度,“同心结”学校在奥运会期间分别与161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校结成了“姊妹校”,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交往和交流活动.值得一提的是,北京的“同心结”学校从一开始就将交流活动的重点放在了“姊妹校”的结对和教育交往目标上,这就把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与学校日常的国际理解教育有机融为了一体,把“同心结”活动变成了一项拓展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途径的工作,为“后奥运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从这个维度看,“同心结”学校将是开展“后奥运教育”的主体.

2.2四个责任主体必须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所谓“后奥运教育”不仅寓意学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时间节点是在奥运会后,更重要的是指向四个方面的主体责任.明确这四个责任主体,将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在奥运会后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理解.

第一主体是国家奥委会.国家奥委会的使命是“在本国发展、促进和维护奥林匹克运动”,其职能在于“通过各层次的学校、体育活动和体育教育机构和大学推广奥林匹克教育计划”[8].如果“后奥运教育”成为一项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生活的常规活动,那么,它必然意味着首先要成为国家(地区)奥委会的一个需要组织各方(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人士认真研究的课题.对于当下中国来说尤应如此.

第二主体是教育部和主办城市教育行政部门.尽管奥林匹克教育给青少年成长、给北京教育发展乃至给北京社会发展都带来诸多益处,但奥林匹克教育毕竟不是教育本身,它不仅不能替代也不能影响教育为完成自身使命而形成的既定秩序.在教育的规范体系和运行秩序中,如何加入奥林匹克教育的内容,也需要中国教育主管部门认真研究.

第三主体是中小学校.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主体是中小学校,但其现有的满负荷的教育教学规定任务和严密的教育教学计划流程中不可能再容纳师生进行如奥运会期间开展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那么,奥林匹克教育究竟将以何种方式在那些曾经取得令世人赞叹的奥林匹克教育成就的学校中持续开展下去,成为它们面临的新挑战.

第四主体是主办城市奥运会遗产管理部门.对于奥运会为主办城市留下的一大批标志性体育、文化的公共建筑设施和设备,奥运会遗产管理部门在后续经营过程中,如何将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播和青少年的奥林匹克教育当作自身的天然义务,应成为其认真思考的问题.出于推广奥林匹克主义的任务层面的考虑,国家奥委会理应对经营者提出奥林匹克教育的公益义务的要求.在这方面,悉尼的奥林匹克公园的教育计划和雅典的古奥运遗址公园为我们提供了成熟经验.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能否成为中小学生的奥林匹克教育基地,显然值得国家奥委会、教育部以及公园管理部门深思.

上述四个责任主体中,就北京(中国)的实际情况而言,最具可操作性的三个主体是:第一,中国奥委会,第二,北京中小学校中的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和“同心结”学校,第三,奥运遗产管理部门.

中国奥委会有责任和义务执行《奥林匹克宪章》规定的教育任务,并且应当联合教育部制定奥林匹克教育的年度计划,通过多种方式予以实施.

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和“同心结”学校在北京奥运周期享受了诸多殊荣,并且也在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中收获了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诸多成果,他们有责任和义务至少在尚未结束的“北京周期”中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

奥运遗产管理部门有责任和义务研究、整理各种奥运会遗产,将适合于开展符合奥林匹克宪章精神的教育活动的遗产改造为可为学校利用的教育载体.本着公益性原则和便利性原则,为青少年提供参与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的条件,并与国家奥委会合作,纳入其制定的教育计划当中.

2.3对后奥运教育的呼吁和建议对于今后如何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笔者有以下两点呼吁和一个建议.

第一,呼吁中国奥委会尽快制定奥林匹克教育的年度计划,并联合教育部和北京、南京等奥运(青奥运)城市着力落实.

第二,呼吁奥运遗产管理部门借鉴悉尼奥林匹克公园的做法,本着公益性原则和便利性原则,为青少年提供参与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的条件,并与国家奥委会合作,纳入其制定的教育计划当中.

建议由中国奥委会组织、北京奥促会和南京青奥会组委会承办,组织奥林匹克教育专家和北京部分中小学教师编写一部超越单纯奥林匹克知识教育的、以中小学生为对象的、有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运动》教育读本.根据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八年来的经验及加拿大、澳大利亚、希腊等国家的经验,笔者建议该读本的基本结构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奥林匹克主义部分(Olympi).重点介绍奥林匹克运动历史,奥林匹克哲学,奥运会(冬奥会、青奥会)相关知识等.

第二部分:今后一至四年内将举办奥运会(冬奥会、青奥会)的城市(国家)的基本情况.包括伦敦(英国)、索契(俄罗斯)、南京(中国)、里约(巴西)等城市(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经济、奥运会筹备和青少年教育等内容.

第三部分:学校奥林匹克教育主题设计模板.包括体育运动主题(体育活动)、健康生活主题(可持续发展教育)、社会责任主题(德育活动及志愿者、社会怎么写作活动等)、表达与交流(国际理解教育活动)等.

3结论

1)北京奥运会后,挖掘、整理和继承奥林匹克教育遗产具有积极意义,它不仅使奥林匹克教育的“北京模式”的成果和成效得以推广和延续,而且成为奥林匹克教育实践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积极贡献.

2)通过奥运会后的冷静思考,北京的各级各类学校对于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理解更为深入,挖掘、整理和继承奥林匹克教育遗产已成为学校持续发展可资利用的优质资源.

3)北京的教育管理部门对于奥林匹克教育遗产进行了一些切合实际的整理工作:《国际奥林匹克教育中的“北京模式”研究》专著的出版,将对北京奥运周期的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观察上升为学者层面的思考,其对奥林匹克教育实践模式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将为国际奥委会提供一份可资借鉴的参考;中英文双语版的《北京奥林匹克教育工作报告》的出版,成为国际上向国际奥委会递交的第一份奥林匹克教育的总结报告;北京市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会的成立则成为后奥运时期北京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的组织保障,标志着北京奥林匹克教育步入了“重新出发”的崭新阶段.

4)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的基本方向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思考.一是从职责范围看,北京奥林匹克教育直到2012年前,依然是中国奥委会和北京市政府的“承诺任务”;二是从我国中小学体育和德育工作的发展需要看,有必要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三是从学校国际化发展需要和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看,“同心结”活动将成为重要载体,“同心结”学校将是开展“后奥运教育”的主体.

5)奥林匹克教育的四个责任主体必须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国家奥委会应对奥林匹克教育纳入日常工作议程;教育部和主办城市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研究使奥林匹克教育常态化的工作机制;中小学校则应将重点放在探索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活动的有效途径上;主办城市奥运会遗产管理部门则应立足北京奥运会的遗产设施,积极研讨利用奥林匹克公园持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策略.

6)对于后奥运时期的奥林匹克教育如何开展,笔者建议:中国奥委会会同教育部门制定青少年学生奥林匹克教育的年度计划;奥运遗产管理部门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开发和利用奥林匹克公园开展公益性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按照奥运会和青奥运会召开的周期,编写供青少年学生学习的《奥林匹克运动》教育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