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

点赞:13121 浏览:5757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转变,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在21世纪的今天,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当今社会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因此,人们对护理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对患者治疗疗效,减少医疗事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根据心血管疾病的特点,提出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强化安全管理的对策.

[关 键 词]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5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492-01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健康长寿的不断追求,因而对医疗护理的质量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尤其是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在任何一个过程中护理知识不扎实,操作不规范,观察不及时,不细致,检查不到位,都有可能导致患者延长治疗时间,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因此,提高护理质量水平,降低死亡率势在必行.

心血管内科治疗范围主要包括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以及心力衰竭等,患者平均年龄较大,病情复杂,突变概率高,治疗任务繁重,这些特点对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探讨如何有效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改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心血管疾病特点

1.1心血管疾病患者通常发病急,病情突变的概率高.病情发生来得快来得急,随时可能突发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病情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休息不足,情绪不稳,精神紧张,饮食不当,发生感染等.

1.2心血管内科用药品种类繁多、用药剂量控制严格,药物产生副作用比较大,药品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危险性.

2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的对策

2.1加强业务技能培训随着新的业务知识的不断涌现,传统的基础业务知识往往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再加上个别护理人员对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护理、病情观察等方面知识不深入;对新药品的疗效、剂量、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不熟悉不了解;对新开展的新业务技术、技能学习不扎实,如对心脏介入手术后的患者,护理知识缺乏学习和掌握,说会在实际护理工作中状况百出;再如心电监护时,护理人员必须准确分辨异常状况,否则极容易引发风险.因此,必须更新专业知识加强护理人员的再学习和培训.


2.2加强常规检查护理人员应掌握患者的发病时间,以往病史、一般症状及所有药品等信息,同时,对患者三大常规、心电图、心脏彩超、肝肾功能、血气分析、动态心电图、胸电动态血压等辅助检查应该做到及时检查、准确掌握.对患者身高、体重、及生命体征等了然于胸.

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水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护理质量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3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护理人员除了做好日常医疗护理工作外,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强化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向患者交待病情应该认真、细致,不回避问题,各项记录要求全面、细致、及时,将诊疗、护理常规作为医疗护理工作的依据.严格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及责任心,使她们充分认识到护理工作的高风险性及特殊性.增强自我法律意识,不断改进工作,将隐患与不和谐消灭控制在萌芽状态.

2.4加强日常观察患者使用新药时,护理人员应该做到根据医嘱和病情变化及时跟踪记录.熟练掌握新药品的浓度、剂量、用法,了解新药物的作用,并加强日常巡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如胺碘酮容易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血压,还有硫酸镁容易引起呼吸、血压、心率变化等.便秘容易诱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护理过程中,可以指导患者口服便塞停预防便秘,必要时应用助消化药和润肠道便药.

2.5建立健全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和完善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护理纠纷的处理和索赔,科学地分担风险,更好地维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发挥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能作用,严格把好质量关,建立护理安全治理网络,由护理部主任、护士长和质量控制护士组成,明确职责,加强监控,有利于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从而防止护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

总之,每个基层医院都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系统,并不断改进各个环节中潜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消除护理隐患,为病人提供安全护理,进而杜绝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的发生.心血管内科应将安全管理运用到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管理中,从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入手,通过对重点环节,重点时段、重点人员以及病房设施的管理,构建起安全的气氛,提高护理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确保患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