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恩成习惯

点赞:29720 浏览:1418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热点事件1

感恩,不只是个节日

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日是“感恩节”,虽然是个西方的节日,今天的父母老师,在教育孩子时也越来越爱把“感恩”这个词挂在嘴边,这使得感恩教育广为流行.《感恩的心》几乎成了联欢会上必唱曲目,给爸妈做一顿饭,洗一次脚也成了新学期常见的主题活动.但是,这一天过后,孩子真的就能变得心怀感念,知恩图报了吗?当越来越多的孩子对父母的操劳表现得理所当然,对生活的优越缺乏敏锐的感受,孩子哪里会觉得需要感激,需要珍惜?而与此同时,孩子感受幸福的能力也开始钝化,于是,不少家长开始心生疑惑:怎样才能避免感恩教育流于形式,又如何让孩子知恩、念恩并谢恩呢?

“鲁勒”视点2

感恩是一种情感能力,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归根结底还是培养这样一个自然而发的情绪——行为模式.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感恩教育不能只靠讲道理和给奖励来实现.

自然而然地感谢

“看你得到这么多东西,却连个谢谢都不会说!怎么指望你回报?”

许多家长一边不停地倾其所有给予孩子,一边试图用批评和说教换取孩子的感谢.却没想过,如果孩子们看到的,只是得到了新玩具,吃到了冰淇淋,不能因为别人为自己做事而感到幸福,又如何要求他们主动去感谢?幼儿时期是情感、情绪的扫盲期,也就是孩子发展积极情感的关键时期.如果家长能够在这段时期培养孩子更好地去感受,就相当于为感恩的行为打好了牢固的地基.

贝贝周末到姥姥家,姥姥特意做了他最爱吃的排骨.看见儿子只顾自己大吃特吃,贝贝妈妈说:“这排骨我还真做不好,贝贝你觉得姥姥做得怎么样?”贝贝认真地说:“我觉得比饭馆的还好吃!”

妈妈又说:“有人给做好吃的排骨,妈妈感觉很幸福,所以真要谢谢姥姥,让我们吃得那么香.姥姥平时都是睡午觉的,这次又写菜、又做饭,忙乎了一中午都没顾上休息呢.”贝贝听了马上说:“姥姥你快休息吧,我给你一块我的巧克力,吃了就不累了.”

贝贝妈妈没有讲大道理,更没有简单粗暴地要求儿子感谢姥姥.她意识到,此刻,儿子因为得到别人的给予,而感到由衷的快乐,自己正好可以帮助他梳理一下感受:

1.提醒贝贝察觉到自己的快乐.

2.引导贝贝意识到这种快乐与姥姥的辛苦是有联系的.

3.父母表达自己因为别人的给予而感到幸福,再用自己感恩的情感去“影响和引导”孩子的情感.

小孩子的情感世界是模糊无序的,尤其需要成人帮助他们梳理.在这个故事中,贝贝先是在妈妈的引导下察觉到自己的快乐,然后发现了快乐的来由,最后在模仿妈妈的行为中完成了向高级情感的发展.当贝贝学着把自己的快乐和别人的给予联系在一起时,他的感激之情就破土而出了,这将会自然而然地推动他去表达和回报.

让感恩内化成行为习惯

有了发自内心的情感基础,家长还需要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清楚诚恳地表达谢意.从情感到行为,再到习惯,这是一个长期的内化过程.

近日某中学老师布置了一项“给家长做顿饭”的作业,其结果却是,不少孩子敷衍了事,有的甚至做完了只顾自己先吃,都没有想起来招呼父母.这样的活动虽然提醒孩子感恩要有实际行动,但还是没能内化成行为习惯.

怎样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表达感激的行为习惯?从日常小事做起,比组织特殊活动更有效,更容易帮助孩子习惯于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实践感恩.就这一点来讲,硬性的行为约束(如强制孩子大声对人道谢)远不如家长的亲身示范更有效,因为孩子是在模仿中学习和成长的.当然,这就对父母自身能不能树立好的榜样提出了要求.

还是说贝贝妈妈的例子吧.每次同事出差给自己带回来小礼物,她都会与贝贝分享自己收到礼物的感受,然后一起跟孩子商量怎样去答谢对方;每次儿子用心为自己做事时,她同样会诚恳地表达:“谢谢你,你专门为我这样做,我是个幸福的妈妈.希望我也能为你做些什么.”妈妈的感谢尤其带给贝贝强烈的自我价值感,推动他渴望用同样的方式去感谢别人.这样的耳濡目染,使贝贝不仅不需要命令和提醒,而且开开心心地养成了表达感激的习惯,并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获得了快乐和幸福感.

亲子指南3

快乐感恩

针对当下花样繁多的感恩教育,鲁勒情商训练特别希望强调“快乐感恩”.因为无论是反复说理,还是强制孩子去做他们并不习惯的事情,都容易引起抵触心理.即便不抵触,孩子也只会把感恩当作一个“要求”去服从.

让感恩成习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感恩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不要让感恩成了负担和约束

在孩子做不到对他人表达感谢时,家长需要认识到,情感习惯的培养需要时间.不随意批评孩子不懂得感恩,或提出强制性的要求,以免打击孩子的自主意识和自尊心,引发抵触情绪.与其事后挑毛病,不如事先做好准备,抓住孩子开心的时刻,和他们一起分享得到帮助的幸福感,最重要的是,当孩子在表达感谢时,给予他们陪伴和支持.

2.引导孩子体会别人的心意

虽然爱是无条件的付出,但是孩子也需要体会付出者的辛苦和心意,而不是把得到看作理所当然.在物质条件极为丰富的今天,孩子们得到很多,却越来越少地感受到被关心的幸福,这与成人没能把物质与情感联系到一起不无关系.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发现别人的付出,并鼓励孩子也能为别人做事,如此,孩子更容易产生同理心,并在付出与得到的体验过程中清晰地意识到,付出是因为有心意和劳动,即使只做一个菜,递一块毛巾这样的家常小事.

3.以身作则,敢于反思

以身作则不意味着家长必须树立高大形象,敢于自我反思的家长往往更容易打动孩子.毛毛的爸爸从不挑剔毛毛,而是选择分享自己的故事.有一次爸爸讲到,因为没来得及感谢帮助过自己的朋友,就失去联系了,现在觉得很可惜时,毛毛安慰爸爸说:“你别急,我以后会提醒你的.”在这个故事里,毛毛不是个犯了错的孩子,而成了可以指导爸爸的老师,感恩成了他乐在其中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