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

点赞:3924 浏览:1348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论证体育的本质是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因为强化体能是体育其事最稳固最鲜明的特征.体育教学的主旨是运动技术的有序传承,尽管体育活动也有一定的健身功能.体育课不应改造成保健课,学练运动技术则是强化体能的手段保证.

关 键 词:体育本质;强化体能;体育教学;知识传习;运动技术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2-0081-06

Abstract:Itisprovedthatsport′snatureisstrengthenphysicalpowerforever,andthefirmcharacteristicofsportalsoisstrengthenphysicalpower.Thepurportofsportteachingandlearningispassonexercisesskilllogically,althoughexercisescanhealthcareforsportman.Itisworsttochangesportcoursetohealthprotectionone,butexercisesisamethodforstrengthenphysicalpower.

Keywords:sport′snature,strengthenphysicalpower,sportteachingandlearning,passonknowledge,exercisesskill

1课改的时势点评

建国五六十年来,体育教学,始终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主打戏台,有人号称已历经七八次全国性的体育课改,其间隔时程很少超出七年八载.可就在这波涛汹涌的改革浪潮冲刷之下,体育教师的为师心态连同体育课的基本形态早已被弄得七扭八歪――什么健康至上,什么安全第一,什么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什么快乐体育园,种种对弱智幼儿的呵护手法竟能够主导整个学校体育的大势走向,而知识传习的本分以及拼搏进取的精神竟被公然排斥于九霄云外.硕果仅存的革故鼎新之文献并非没有影响力,无奈纯学术思想抵不过行政权势的干预扭掰.终于,新世纪体育课标颁行刚刚不过5年,迫于破绽频仍的现实压力,又由行政机构启动了对它的全面质疑和大幅修改.当初的推波助澜者、随波逐流者、挤不进圈里而旁观助阵者,如今几乎又全都无所顾忌地开始反戈一击,各种文字批评气势磅礴地席卷而来.但遗憾的是,他们写了那么多文章,说了那么多感言,却始终未能切中问题的核心要害.例如,批判者把近年来所谓学生体质下降的种种恶果大半归咎于新世纪体育课改,可就连他们自己也承认学校体育根本就没有主宰学生健康的那种能耐.先前说“体育课改事关二三亿学生的健康”是不自量力,时下说“新世纪体育课改导致学生体质下降”也是错位指责.事情显然已经陷于僵局――不改肯定是不行,可他们谁又知道究竟应当怎样改?!

我说他们不知道怎样改,他们肯定不服气,那就让我来问一句:你们知不知道“体育教学”是“体育”与“教育”两大系统的交叉产物?你们肯定说当然知道.那我顺势再问一问:你们知不知道“体育”的本质是什么?你们谁曾在什么时候对“体育本质”有过你们自己认可的言文表白?难道你们对体育本质的认识就是二三十年前教科书上的那套说法?难道你们不知道那是“”刚过、思想尚未充分解放时期残存的空头时政对学理探究的蛮横取代?什么体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这不是将“体育”与“教育”相互混同?什么体育是以增强体质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诸多社会职责压身,如此重负之下的体育还有什么情趣让人露出笑容?如果你们从来就没有对体育本质做过研究,那你们凭什么对体育教学改革如此自信、如此冲动?难道无知无畏也可以算做治学风格的一种?

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体育课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与那些惯于跟风跑的人完全不同的是,我对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是从阐明体育本质起始的,至于“教学”的问题,原本已有较为成熟的教育学科理论作为基础,我所做的补充研究只有两点:第一是删繁就简,明确定义,教学,是在师生之间展开的知识传习活动;第二是将运动技术论证为体育教学的知识主体,并称其为操作性知识.由此便可推论,体育教学,就应当是在体育教师与普通学生之间展开的运动技术传习活动.如此逻辑清晰的认知成果,竟难于得到广泛共识,10多年来,几乎看不到谁人曾把研究基点落着此地.原因究竟何在?关键症结恐怕就是对体育本质的认知成果尚未得以普及,而缺此一环,就足以对许多人士构成永久性的认知障碍,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一脚踏空,步步走偏吧.

关于体育本质,早在20多年前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我就发现,为数不多的某些教科书和编著上虽然列有这类章节名目,但其实际内容却完全回避了具体表述;此后这20多年间又有一些此类新书问世,但有其名而无其实的老毛病并没有改掉,体育本质的明确论断在他们那里始终空缺着.他们可以不讲体育本质就研究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我却发觉体育本质是逻辑起点而没有起点的研究自己实在做不了.于是,就在我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的一年之内,一个逻辑自洽的体育概念体系便构思完成并很快得以公开发表.初始的成果令我欣喜却并未让我见好就收,续后的相关研究使体育概念体系愈加精练亦愈加丰厚.(详见《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修订与拓展》一书中“体育概念论集”)

2概念的要素澄明

何谓体育?概要说来,首先,体育是人的肢体活动.没有肢体活动,又何谈身体发育、体格训育呀,这应属社会共识.由之可以设定,单纯的脑力活动不在体育其列,棋牌不是体育运动.然曾几何时,围棋象棋桥牌甚至竟被当作体育项目,其诸多高手竟能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岂非咄咄怪事!试问,作为十佳运动员的聂卫平有过什么运动表现?知否他怕震坏脑袋而连慢慢跑步都不敢?当然啦,这对于老聂来说不过是个人习惯,这事在他那里完全无所谓甚至纯属无稽之谈,可对于我们体育学术圈来说,难道不该痛加反省一番?现实的事物虽有其存在的来由,但未必都是合理的.棋牌的进入体育界,可能是由于这些文明游戏暂无其他领域可资归属,可能是由于对弈与体育都有娱乐性和竞争性,但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体育概念不清、本质含混因而缺乏辨识功能.这是其一.其二,若冷静分辨又不难发现,体育不仅与人的静态活动相区别,也与其他动物的肢体活动完全无关.什么赛狗赛猪,什么斗鸡斗蟋蟀,统统不过是以动物的本能作为筹码甚或纯属民间游戏.任何动物都可以有运动或肢体活动,唯独人的肢体活动方可称其为体育锻炼,因为唯独人才会有意愿通过肢体活动而达到某种目的.所以毫无疑义,肢体活动,就是体育概念的根本属性.

其次,我们还要自问自答,人的肢体活动千种万种,体育这种肢体活动与人的其他各种肢体活动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区别当然是多方面的,诸如活动场域、所用器具、活动方式、活动效果,但最根本的区别只是一条,那就是人的主观意图.人所从事的各种肢体活动均有其目标追求,或劳动成果,或怡情娱乐,或康复病患,或余暇消遣,或祭祀祈盼,或武功备战,唯独体育这种肢体活动不追求任何实用,其目标指向只在于强化体能,不论是初级阶段的健身体育,还是逐级专项化的竞技体育,其强化体能的目标指向始终如一,通常可见到的只是程度之差异.由此可以断定,强化体能,就是体育概念的一大种差.以该种差为界标,便可以将体育活动与生产劳动、养生休闲、医疗保健、武功修炼等诸多种类的肢体活动区分开来.

本来,只须“强化体能”这一项种差就足以实现有效鉴别,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体力劳动常常也会有强化体能之功效,并在很长时间内未必看得出其有什么负作用,故而人们往往将劳动与体育相互混同,进则以劳动取代体育的做法也会有所风行,经济建设与体育文化的职责本分反而难以分得清.所以我们补充设置体育概念的第二项种差:非生产性,强调体育是文化活动,只能在温饱有余的前提下逢时而诞生――且看,一旦有了这第二项种差,关于体育的起源难题也就不难一语而道明.

肢体活动,强化体能,非生产性,一个属性,两项种差,种差加属性,概念即清晰,定义亦简明,体育其事不外乎是:旨在强化体能的非生产性肢体活动.明确了定义,体育的本质便可以从中抽取――在体育定义的三要素中,肢体活动并非体育独具,非生产性的文化活动亦多得不可枚举,唯独强化体能才是体育特有而别无染指的目的.强化体能是一个动态过程,从初级到高级,从一般健身到专项竞技,层层推进,登峰造极,进化无休止,强化有潜力,人性不餍足,追求未停息.由此不难推定,体育的本质,就是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

3体能的层次疑议

按常理说,如此合丝入扣、逻辑严谨的理论推导结果,应当得以信赖、至少可资参考吧?在体育本质别无成说的学术圈里,应急时总可以暂且借援一用吧?这总比绕过体育本质去谈学校体育改革、规避体育本质去筹划竞技体育发展要显得有点理论根底吧?但实际情况却不然,即便是急于求学的年轻学子们,面对如此这般体育本质之论说,似乎也有顾虑.那么顾虑何在呢?在一次专业研讨课上,一位在职研究生提了一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使我猛醒.那位研究生问:你说体育的本质是强化体能,说体育的属性是肢体活动,是不是显得层次太低啦?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事业,怎么能仅仅着眼于肢体呀、体能呀之类的形而下事物呢?

此问提得好,他不发问,我就不知道如今还会有这样一种认知障碍.那么,让我先来反问一下,什么东西算得上层次高呢?难道是所谓“全面发展”、所谓“文化生活”、所谓“精神文明”、所谓“社会活动”或所谓“教育过程”?然而,且不说这些提法均属泛指性时政用语,单数数“”之后这二三十年来时政用语的变换已经有多少――“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体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体育”,“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发展的学校体育”,“素质教育中的学校体育”,“跨世纪的中国体育”,“21世纪的中国体育”,“和平崛起中的中国体育”,最近又不讲“和平崛起”啦,改讲“和谐发展中的中国体育”.可以肯定的是,过不了几年,时政话语还会推陈出新.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体育本质又该如何酌定?难道就闷着头跟随时政号令团团打转?难道三五年左右体育的本质就要变一变?真想不到“”期间空头政治的流毒竟然会隔代遗传,而我们这亲历“”的一代人也并没有普遍做出自我检点.难怪到如今就连学术论著也普遍是空话套话连篇,能触及事物本质的研究成果反而少得可怜.

转变文风学风以及思想观念,绝非药到病除那么简单,但若能静心研读几本经典,彼此之间便会多一些共同语言.例如,若能认真翻阅丹纳所著《艺术哲学》一书,想必可以减少对强化体能之体育本质的误读.《艺术哲学》谈雕塑、绘画艺术,体育的艺术禀性亦有目共睹.哲学思想具有普适性,且看艺术哲学对体育本质确认的指导作用.

4艺术的特征发掘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精彩的50余年间,一批空前绝后的艺术大师应运而出现,他们艺术创作的共同特点是以人体为题材,这种做法也为后世人确立了恒久不变的样板.文艺界的一致共识也确实是,“绘画艺术的重点在于好好画出一个的男人和女人.”(丹纳,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112页.以下引文只注页号)“米开朗琪罗和佛罗伦萨画派认为,艺术的价值就在于人体本身,凡是显出个性、职业、教育和地位的特征,一律割弃.”(238页)――这在当今中国体育学术界怎么能被理解呢?专画男女的人肯定被说是人品不够高洁.

然而,艺术的目的与本质是什么?且听听丹纳是怎么说的――“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表现事物的某个凸出而显著的属性,某个重要观点,某种主要状态.”(61页)“艺术之所以要把主要特征表现得彰明显著,是因为现实不能胜任.在现实界,特征不过居于主要地位,艺术却要使特征支配一切.特征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把实物加工,但是不充分,特征的行动受着牵制,受着别的因素阻碍,不能深入事物之内留下一个充分深刻充分显明的印记.人感觉到这个缺陷,才发明艺术加以弥补.”(63页)“艺术品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显明越好.”(65页)那么,怎样的特征才称得上主要特征或基本特征呢?丹纳认为,“最稳定的特征是最基本、最普遍,与本体关系最密切的特征.”(389页)“一个特征越接近本质,其势力范围就越广大,而势力范围越广大,特征就越稳定.最稳定的特征占据最高最重要的地位,而特征之所以更稳定,是因为更接近本质.”(390页)

那么,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审视,哪些特征因素较为稳定呢?

首先,丹纳概要地说,“外界的事故影响到人,使他一层一层的思想感情发生各种程度的变化.时间在我们身上刮、刨、挖掘,像锹子刨地似的,暴露出我们精神上的地质形态.在时间侵蚀之下,我们重重叠叠的地层一层一层剥落,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容易开垦的土质好比松软的冲积层,完全堆在浮面,只消铲几下就去掉了;接着是粘合比较牢固的石灰和更厚的砂土,需要多费点儿劲才能铲除.往下去是青石、云石,一层一层的片形石,非常结实,抵抗力很强,需要连续几代的工作,挖着极深的坑道,三番四复地爆炸,才能掘掉.再往下去是太古时代的花岗石,埋在地下不知有多少深,那是全部结构的支柱,千百年的攻击的力量无论如何猛烈,都不能把那个岩层完全去掉.”(383页)与之相类似,“浮在人的表面上的是持续三四年的一些生活习惯与思想感情,这是流行的风气,暂时的东西,不消几年,时行的名称和东西都可一扫而空,全部换新;时装的变化正好衡量这种精神状态的变化.在人的一切特征中,这是最浮浅最不稳固的.下面一层略为坚固一些的特征,可以持续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大概有半个历史时期.第三层,非常广阔非常深厚的一层,这一层的特点可以存在一个完全的历史时期,例如中世纪,文艺复兴,古典时代,同一精神状态会统治一百年或好几百年,虽然不断受到暗中的摩擦,剧烈的破坏,一次又一次的镰刀和的袭击,还是屹然不动.”(384~385页)

然后,丹纳又以文学为例,试对文学作品的重要程度和寿期长短做出判定.“首先是表现时行特征的时行文字,和时行特征一样持续三四年,有时还更短促.二十年前轰动一时,今日只能叫观众打呵欠.时间就是这样在无数的出版物中做着选择,把表现浮浅的特征的作品连同那些浮浅的特征一同淘汰.另外一些作品相当于略为经久的特征,被当时的一代认为杰作,当时人看不见的浮夸与做作,我们不难一望而知.伟大的文学作品,都表现一个深刻而经久的特征,那种作品是历史的摘 要,用生动的形象表现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性格,或者一个民族的原始的本能与才具,或者普遍的人性中的某个片段和一些单纯的心理作用,那是人事演变的最后原因.”(390~394页)

接着,丹纳就开始重点论说.“人身上哪些是最重要,因此是最稳定的特征呢?首先,时行的衣著显然是一个很不重要的特征,每两年,至多每十年就有变化.便是一般的服装也是如此,那是一个外表,一种装饰,一举手就能拿掉.在活的身体上,主要的东西是活的身体本身,其余的都是附属品,都是人工的.另外一些特征,即使是属于人体本身的特征,例如技术和职业的特点,也不大重要.经过三十年教育而仍旧留存的出身的标记,只有心理学家和道德学家看得出;出身在肉体上只留着一些难以辨认的痕迹,可是构成身体要素的稳定而内在的特征,根株要深得多,不是暂时的因素所能动摇的.”(397页)

丹纳继续分析道,从15世纪初期开始,“由于雕塑的榜样,学的发现,解剖学的研究,造型技术的进步,肖像画的应用,油画的发明,绘画关心到真实的血肉之体.”(177页)“肉体的某一种变化对人的精神影响极大,对生理却影响极微;脑子里有一点儿细微莫辨的变动,就能造成疯子、白痴或天才;一次社会革命在两个世纪以后可以把精神的和意志的动力全部刷新,但对于器官只是略微接触而已.所以我们要在肉体上找出它的原素所固有的特征.在整体的每一部分不断出现而又有变化的原素是什么呢?从形式上看,这个原素是附有筋腱而由肌肉掩盖的骨头,这里是肩胛骨和锁骨,那里是大腿骨和腰部的骨;往上去是脊骨和头盖骨,每根骨头都有它的关节,它的窝,它的凸出的角,作为支撑或杠杆的能力,以及有伸缩性的肉,在一松一紧之间帮助骨头转移位置,做各种动作.肉眼所见的人的本质,无非是一副附有关节的骨骼和一层肌肉,全部很严密地连在一起,构成一架能做各种动作各种努力的灵巧的机器.”(398~399页)例如,“胳膊一用劲就会有些精彩表现的肩胛骨,还有那五根内肋骨,在上半身前后俯仰之间会在肚脐四周形成一些奇妙的窝和凸出的肌肉.”(402页)由之而论,“一件造型艺术的作品,它的美首先在于造型的美.任何一种艺术,一朝放弃它所特有的引人入胜的方法而借用别的艺术的方法,必然降低自己的价值.”(401页)“作品的价值到处都以基本特征所占据的主要地位为比例.作家首先应当创造活的心灵,雕塑家和画家首先应当创造活的身体.艺术上各个时代的等级便是以这个原则来定的.”(401页)

丹纳赞叹地说道,“意大利艺术的中心是人体,是自然、健全、活泼、强壮,能做各种体育活动的人体,就是全裸或半裸的人体.”(236页)佛罗伦萨画派的主体“是气势雄壮或姿态高贵的人物,解剖分明、肌肉完美的结构,裸露的或是略微裹些衣服的肉体等”(238页)然而,作为文艺复兴发祥地的“佛罗伦萨不过是第二个美的乡土,雅典是第一个.”(423页)

“希腊雕像的形式不仅完美,而且能充分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希腊人认为肉体自有肉体的庄严,不像现代人只想把肉体隶属于头脑.呼吸有力的胸脯,虎背熊腰的躯干,帮助身体飞纵的结实的腿弯,他们都感到兴趣.结果雕塑成为希腊的中心艺术,一切别的艺术都以雕塑为主,或是陪衬雕塑,或者模仿雕塑,没有一种艺术把民族生活表现得这样充分,也没有一种艺术家受到这样的培养,流传这样普遍.”(84页)“风气所趋,希腊人竟把肉体的完美看作神明的特征.希腊人竭力以美丽的人体为模范,结果竟奉为偶像,在地上颂之为英雄,在天上敬之如神明.”(83页)“希腊人说,我们所以用人的形象来代表神,因为世界上没有比人更美的形体.”(360页)

以上所做的大段引述,用字虽多,但应不属冗余,因为我们都知道,体育学人不仅很少能够通读《艺术哲学》全书,而且即便有人通读了也大多属于一般浏览,未必能够有序接洽此一专论的逻辑链环.我们则是在精读全书的基础上,对《艺术哲学》中的有关论述进行了思路梳理,借助这一成熟学科的理论利器,便有望撬开某些

僵化思维模式的愚顽外壳,进而对体育的本质真正切实地有所把握.

5体育的本质求索

在可能涉及体育本质的诸多事物中,究竟哪一种于体育自身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最为根本、最为重要因而也最为稳定、最难移易的特征或属性呢?

首先,可以排除一切时政宣传内容及口号.每一时期的政治说教,都是当时的最为直接、最为迫切、也最为世俗的现时利益的反映,那些说教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有可能发挥巨大的影响力与导向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最终结果必然都是人去政息.最典型的例子可以信手拈来――如今谁还会记得“”期间体育要为“抓革命促生产”、“大鸣大放大批判”等政治任务怎么写作之类的说法呢!

其次,可以排除体育活动的组织式样与运行模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体育活动方式可能有所不同甚或大相径庭,但这并不影响世界范围内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能进行交流,就说明有共同点,而共同点何在呢?肯定是在事物的更深层.某些国家的体育组织制定了体育发展规划,例如中国体育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提出两个战略,到了90年代中期又改作两个计划,到如今呢?在北京奥运的强势话语氛围中,谁还会在意什么战略呀计划呀之类的说法.可以肯定的是,2008年之后,中国体育的发展走向又会有新的说法;同样可以肯定的还有,不管几年、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间一个国家的体育组织式样与运行模式发生多少次改观,体育其事的内在追求将始终保持不变.其他因素变化了、增减了,体育仍可称为体育;一旦内在追求扭曲了、泯灭了,体育其事便完全无从可谈.

至于说体育的内在追求是什么,这就涉及最为内在的核心层.想想看,体育是为增进健康或加强保健吗?可健康的真谛是时时维持机能系统的平衡态,而不断打破机能平衡以便能够更快更高更强才是体育的恒久格言.体育是为提高劳动能力或生产效率吗?可劳动技巧与运动方式基本岐异甚或完全不同,且优秀运动员群体恰恰最不善于从事生产劳动.体育是为娱怀取乐或闲暇消遣吗?可体育虽属余暇之产物,其运动过程却谈不上什么愉悦轻松,所谓后悟娱乐,也总是掺和着运动拼搏中难以忍受又无可避免的艰辛与苦痛.这样地逐项试错、渐次排除之后即可澄明,唯独“强化体能”旨趣单一并可使体育本质特征坚固稳定.

在研讨课上又有研究生疑问:强化体能为的是什么?做事总该有点儿用处吧?总不能说强化体能就是为了强化体能吧?我的回答是:体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必须要有自身的单质纯粹性,那就是,所做只为所做,此外便没有其他实用目的;因为一旦另有所图,这种文化活动就会蜕化变质,最终成为其他事项的附庸.例如一旦讲艺术为某某利益怎么写作,那个艺术旋即便沦为利益操纵下的一个木偶,而真正的艺术精品也就再难寻觅踪影.再说读书吧,也不能有实用性,一旦读书人任由学历、学位、职称、金钱甚至炫耀心理所驱动,那么浅尝辄止的心态就会抢占上风,以此心态怎么还能指望学有所成?应当没有例外,一切文化活动的本质都是这样地与谋生手段大不相同.

最能代表体育其事的精英选手也最能反映出体育的本质特征,那就是他们的体能水平越来越高地向上升腾;以往似乎无法逾越的体能极限,如今几乎都被突破且大有继续拔高的可能.就说百米跑速,最新纪录已达9秒74,可50年前人们曾断言极限就是10秒钟.9秒74的成绩还能不能再提升?当然能!即便这个数字沉睡百年,也终有一日要被唤醒,因为不断求索、不断创新,正是人类最可宝贵也最不可移易的天赋禀性.有体育精英在前在上猛力牵拉,广大民众就更易于焕发经久不息的体育热情;虽说其中多数人的参与运动仅仅是为养生保健,但总会有适足比重的体育人口主动提高或保持自身被动下降的体能水平.这也就是说,在强化体能的目标取向上,体育精英与普通体育人口其实完全相同.

强化体能仅仅是一种压抑不住的文化,不断得以满足尔后就似乎别无报偿.其实文化活动虽不追求物质利益,但其运作过程自会不期然而然地产生某种积极效应――作为选手去参赛夺标,体能强劲者便成为民族英雄;潜移默化地运动训育,体态身姿便会越发优美越发轻盈;身体活动能力得以改善,生活质量便必然会有所提升;体能状况也是一般健康的一个侧面,身强力壮者当然更能够抵御疾病.在这些显见的积极效应的基底,还蕴蓄着人类立足宇宙的生存权益,殊当极端的自然灾变降临时,体能就是人类最可自我把握的自我救助之作用力.在所有显见的和深藏的积极效应之上,强化体能也必然涉及人的思想.以强化体能为本质的体育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而西方文明的核心理念就是公平与.只要开展体育活动就必然要强调人人平等与平等竞争,任何社会都将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或速或缓地走向文明.有时候社会运作也会使体育活动出现不公、发生逆转,但只要强化体能的本质不变,体育便有机会正本清源,并成为健康文明社会的复制模板.

虽说“强化体能”可能会有以上这么多优良衍生物,但在体育活动中却不该舍本逐末去刻意追求那些衍生物所产生的附加效应.况且,既然是衍生物,那就不能不在必要时回溯其源出归属并须时时谨记,一旦丢失了“强化体能”的追求,所有那些荣誉、价值、作用、精神等奇珍异宝便统统无可存留.

论说至此,连我自己也信心更足――将“强化体能”作为体育的本质特征才最为稳固.我的信念不仅来自用心读书,更有着真切的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实践基础.时下一些人既缺乏体育实践经历或基础不够丰厚,又长期没有属于他自己的运动感受,所以他们既无从把握体育的本质特征,也无法判别各种说词孰赋实价孰为虚构.当年确认艺术的本质是人体的文艺复兴大师们,大多都下过苦功研究人体,例如米开朗琪罗就曾做过12年的尸体解剖.丹纳赞许地说:“这决不是学究气,决不是拘泥于死板的观察;人体外部的细节是雕塑家与画家的宝库,正如心灵是戏剧家与小说家的宝库.”(同上,435页)对于丹纳的这一说法,我们颇有同感并顺之推断:旨在强化体能的人的肢体活动,是体育本质研究的基点和源泉.在这一认知成果的基础之上,所有关涉体育的课题研究

才不至于总是草本无源.

6体质的现状判别

从强化体能的角度来看体育教学,首先就要从根本上否弃所谓“体育与健康”、“体育与健身”、“体育与保健”之类的将“体育”与“健康”、“健身”、“保健”按因果关系并联起来的流行说法.这不仅是因为,体育从本质上进而连同其活动方式及运作手段均不是为了一般意义上的身体健康乃至长寿养生而创制而设置而运行,而且更因为,即便是人为地将体育活动引向保健养生的轨道,可事实上体育课并不具备那种神奇功能.想想看,一位体育教师,每课面对四五十名以上的普通中小学生,每周仅有两个45分钟的课时(所谓三课四课的改法,均不过是朝三暮四之戏法),且不说场地器材条件及天气情况还有多少变数,谁若竟敢承担甚至承诺变数更大的保健任务,其何止是幼稚可笑,何止是自不量力,分明就是好大喜功、自吹自擂嘛!这是只须稍微清醒一下就能想明白的事理,可偏偏就有一些人不愿意回到冷静状态,而是继续用大得吓人的口号来维持泡沫沸腾局面.本来,近代西欧早已有著名的“户外运动”,它不受有无阳光的局限,只强调健身强体要更多地走进大自然,只须一块操场甚或一片儿空地,就可以开展体育活动,有时候还刻意要在风中雨中进行体格锻炼,那才是现代学校体育的理想开端,如今的学校体育是不是已经把改革之路走得太偏?

既然将体育教学引上保健养生之路,那么学生健康方面的诸多问题自然要由学校体育来承担;近年来不断有人惊呼“全国学生体质状况持续下降”,那么学校体育理所当然就该备受责贬.――其实这一切都是错位对接所引起的认知混乱,乱局中却无人顾及学校体育其实也有点儿冤.

有人说,“青少年儿童体质的严重下降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结构、生活方式、应试教育、升学压力等固然应承担责任,但学校体育责无旁贷,”(体育学刊,2007年8期4页)

不是“责无旁贷”,是“难辞其咎”.这种非常典型的说法是以学生体质下降为铁定前提的,但问题是近20年来全国学生的体质状况真的下降了吗?所谓“体质下降论”的立论依据是什么?是从1979年以来所做的几次全国性大规模的体质调查结果?可那些数据和结论可靠吗?且不说那些调查测试过程存在着多少超标的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单说测试指标项的选用,当局主持人曾否考虑过“被动接受”与“主动配合”的问题?从他们所有的言谈论说和操作行为来看,可以肯定,他们从来就没有意识到还有这样一个问题,而无视这个问题的客观存在,任何体质测试过程都难免被扭曲,其结果则难免掺进虚检测成分,甚至完全失真.

所谓“被动接受”类指标项,是指无须被试对象进行任何意志努力而仅凭其自然状况即可测得真实数值的体质表征.例如身高、体重、血色素.其实,若严格说来,此类指标项是不多的,而且,即便是身高,上午测量与下午测量也有区别;即便是体重,也会因被试对象的饥饱时况而有波动;即便是血色素,也会受到测试当天蛋白质摄入量的直接影响.

与被动接受类指标项相对应的,还有一些需“主动配合”的指标项,即由被试对象的协作意愿与相应行为来决定测试结果真实程度的体质表征.例如心率值、血压值均可因紧张激动的情绪而攀升,肺活量则与被试对象吹气的用力程度及鼓劲技巧密切相关.至于说运动素质测试,其真实性更是极大比重地取决于被试对象的协作意愿.最典型的一项就是所谓耐久跑,一般的是男生跑一千米、女生跑八百米,或是男生跑一千五百米、女生跑一千二百米.众所周知,这样一段距离的持续奔跑,会消耗很多能量,会使心血管承受很大压力,还会有许多意外事件突然降临,绝非无条件地适合于每一个人.在这样的测试之前,务须一两个月乃至半年以上的学练与适应时间,被试者不仅要学会呼吸节奏和途中体力分配,还得自觉地磨砺意志品质,还得大致懂得如何应对腹胀、差气儿、胸闷、恶心、磨脚、腿疼以及口干舌燥等一系列可能出现的不利情况;与此同时,在客观上也就留给心血管系统一个逐渐适应高强度冲击的延展时段.在尽可能充分地做好准备的基础上,正式实施测试时,还应预先安排领跑者或陪跑者,途中最好还有报时者、指导者、鼓励者,当然,被试者还应穿着适宜,对场地也应比较熟悉.具备了这样一些前提,也只能说有可能测试出学生耐力素质的真实水平,若不讲这些前提,那所谓耐力素质状况就根本无从谈起.想想看,迄今为止所有的体质测试工作,何曾将这样一个重要因素加以考虑?由此亦便不难得识,那些体质调查结论连同那些耸人听闻的呼吁说词,该是何其玄虚.

其实,所谓学生的耐力素质持续下降,并非体质薄弱所致,而纯属学生的思想问题.想想看,如今的独生子女已占多大比例,如今的年轻学生又多么崇尚自由独立,他们在家里在社会上都被尽情地娇纵与放任着,他们几乎没有了自讨苦吃的那种傻气.你让他跑一千米,跑得快一点儿或慢一点儿又全然没有关系,那他凭什么拼命地跑出一身大汗还气喘吁吁,他只须跟上大流随便遛几圈,此种烦心事岂不就轻而易举地蒙混过去.不明就里的专家们还在那儿惊呼“大学生的耐力素质下降甚于中学生”,岂不知年龄越大的学生就越是有他自己取巧省力的主意.

显然,欲知广大学生的体质是不是下降了,不能依据那些严重失真的体质调查结果而定论,即便体质测试工作改进得名副其实了,那也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须谨慎对应之后方可被确认.

根据我们的日常观察和逻辑推理,近20年来全国学生的体质状况是明显地逐年好转的.不信吗?那就想想看,关涉体质状况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是生活状况嘛,其中包括营养水平、遗传势能、医疗条件、作息习惯,当然还有第5项即体育锻炼.让我们暂撇开“体育锻炼”这一项不讲,单看其他几个要素,谁能否认,其总体趋势是不断得以改善的?五十多年前在短缺经济时期生长发育的一代人,从小就吃糠咽菜而困顿于无奈的饥馑,身体的基质相当之低劣,面黄肌瘦却硬撑着一脸不屈不挠的精神.他们的子女成为“80后”青年一代的主体,恰好惠蒙改革开放之春风无微不至的沐浴,优质蛋白元素构筑了孩子们的筋骨,肤色与光泽显示着其营养之充足.近20多年来,优生优育已成为社会共识,免疫接种已惠及每一个儿童,健康的生活方式已被普遍推广,全民的体质正在空前深刻地得以改良.青少儿学生是国民中最受优待也最具优势的群体,全民体质都改善了,而学生体质却恶化了,这种推论怎么能成立?有人分辩说现在学生的体质确实不太好,每次课间操之后校长讲话稍长一点,就会有一些学生头晕倒地,不得不被扶进教室里去.我请这些担忧者到教室里去看看,看看那些刚被扶进去的学生,有几个真正需要歇息?又有几个不能正常进行后面的课业学习?娇骄二气需要思想教育以及生活磨砺,何必将体质问题与之攀缘得如此扭曲?

即便学生的体质状况下降了,那也不该着重责怪学校体育;即便学生的体质状况提升了,那也基本不是学校体育的工作业绩.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或曰主体构件是体育课,从体育本质来看体育教学,第二件重要事项就是,恢复被长期淡化甚至妖魔化的运动技术传习的声誉.

7教学的本分恪守

学校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其具体归属是二元的,其一是学校教育,其一是国民体育,这就是说,学校体育是一个交叉学科领域.既然是交叉学科,那就应同时符合两大学科系统或社会领域的基本特点及特殊要求.首先,学校体育要符合并体现学校教育的特点,否则就没有必要置身于学校教育系统,或者说学校教育系统也就没有容纳学校体育的理由.学校教育,在本质上是通过知识传承来培养人.学校教育的主体构件,是课程体系;既然是课程,那就一定要有知识传承的形式和内容;既然是教学活动,那也必须有其纯粹性,不能随意地将其他活动掺和在课业中.

学校体育一向认可体育课是其主体构件,但在很长时段内却找不到究竟什么是体育知识的主成分,因而也就不知道什么东西可充作体育课的实质内容.这就涉及该交叉系统的另一个侧面――国民体育,即学校体育还必须保持国民体育或者说体育系统的基本特征.体育的基本属性是人的肢体活动,它与那些以单纯认知为基本特点的文化内容有着表现方式上的明显不同;其他那些文化内容可以叫做认知性知识,而体育知识的主体内容具有操作性.体育课的设立,为操作性知识的传习提供了一个时空框架,运动技术这种人类认识活动的成果,当然就是其实质内容.

体育课要以运动技术的传授与学练为主旨,舍此便既谈不上体育也远离了课程.那么运动技术又该如何传习学练呢?显然要在正确示范与充分领会动作要领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练习,没有足够次数的本体感受的叠加,就不可能学会运动技术,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运动技能.而反复学练运动技术又会有什么结果呢?那必定是在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即技能的同时,也按照正确的方法有效地强化了学练者的体能.在这一认知层次和运行高度上,体育的本质与体育教学的主旨便达成统一并进入和谐互动的意境.

概而言之,从体育本质看体育教学,最起码的认识进步,应是不能再把体育课当成保健课;最终极的认识提升,则不过是把一个最浅显的常识真正看清――体育教学的主旨是运动技术之有序传承,其客观效果则是为强化体能提供了手段保证.由于运动技术学练具有本体感受的特点,所以事实上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强化体能的一部分积极内容和有效过程.此间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虽说体育教学具有强化体能的手段特征和客观效果,但在体育教学的主旨设定上不能转向强化体能;体育教学的主旨始终应是知识传承,正如体育教学也有保健功能,但体育课毕竟不能办成保健性课程.

当体育教学的本分职责不再被歪伸斜拉而是稳稳地落着于运动技术传习的范畴之内,那么体育课连同整个学校体育也就会逐渐进入学校教育的正轨.所谓进入正轨,并非说去争抢一个什么主干课程呀、升学必考科目呀甚或排行第一的席位,而是名副其实地为学校教育系统所正视所容纳,不至于被当作没有知识含量的游戏玩耍甚或包袱累赘.

体育课在学校里应占据一个怎样的位置呢?体育课能不能成为学校的主干课程呢?解答这样的问题不可偏私自恋进而情绪冲动,而应理智地对课业的质重做出权衡.我国著名学者潘光旦在《性的教育》一文的译序中说得好,“一个人的智慧,应从了解一己的弱点始;教育的功能,也应从从事教育的人明白它的限制始.”(蔼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516页)想来,学校体育又何尝不该从认清自身功能局限起始运思呢?我们冷静权衡的结果是:体育课在普通学校里只能居于小三门之一门的位置,体育课永远不能成为普通学校的主干课程.为什么呢?因为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是文化主导型社会,是热兵器最终解决重大权益问题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一个人的体力强壮与否,越来越变得无关紧要,关键是智力水平的尽快提高.在近代社会之前,冷兵器一向举足轻重,人的体力状况与其社会地位紧密关联着,仅仅凭借身强力壮和精通武艺,即可打擂夺标,封官晋爵,获得无上荣耀;那时若有体育课,一定会排在学校主干课程系列的前茅.可到如今再靠蛮力显然已不行,甚至单讲蛮力即属不文明.

斗转星移,大势所趋,用以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体育课,怎么还能被人们特别看重呢?不被看重是正常的,几十门课业总得有个轻重排序;但体育课若遭受歧视,那就属于社会的一大时弊.弊病在外不难看得清楚,可病因主要是在学校体育系统――主流理论至今都讲不明白体育课究竟所为何事,这是一个多么缺乏文化涵养的课业品种!体育课虽是小三门之一门,但它在现代教育过程中自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贬低它、扭曲它、挤占它甚至打压它的种种言行,当然都该受到严肃批评.不过,体育教师也不应该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们应当追求的不是“体育第一”或体育重达全部教育的三分之一,而是体育课的正常入轨.即便排在全校课程系列的末尾,也并不丢脸;把握不住自己的立身之本,才是最可羞愧也最为无救的败北.

如果承认体育课不是主干课程,那就应当恪守并非第一位的课时比重.近年来由于强调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有的学校便将体育课的周时数由2增至3或4并已开始试行,却从来不反省一下,原有的2学时体育课曾否被充分利用.在高考导向的急流漩涡中,所谓每天锻炼一小时必然是徒有其名;再说学生的健康本来是学生自己及其监护人的事情,何须从外部去为之做人一面的什么规定?或许课时多了就可以抬高学科地位?但会不会因此冲击了主干课业反而更被人诟病?实行5天工作制后各科学业均须精简紧缩,增加体育课时的做法肯定不会为学校师生所欢迎.如果仅仅是把课外体育活动叫做“体育活动课”,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必将不攻自败而不值得细加品评.

8自信的自问待答

96岁的杨绛老人在其新作中做了一系列自问待答:耶稣受难前夕,在葡萄园里祷告了一整夜,求上帝免了他这番苦难,可上帝搭理了吗?上帝应该有求必应、有问必答吗?如果不应不答,就证明没有上帝吗?那耶稣因此就失去他的信仰了吗?(杨绛《走到人生边上》商务印书馆,2007年,7页)

这个思路也可以移到我们的理论研究与社会认可之关联上来.我们研究认定,体育的本质是永无止境地强化体能,体育教学的主旨是运动技术的有序传承;此前我们还有许多重要推断,例如,不是“参与比获胜更重要”,而是“参与竞争重于获取优胜”.等即便这些理论已然逻辑自洽、条分缕析且无懈可击,难道别人就该一听就信吗?即便有人相信了,可在习惯言说的氛围中他敢正常表达吗?如果没人愿意附和一句,这些新观念新论点就毫无价值了吗?如果我们的研究成果不能立见功效、广为称道,那我们的功夫就全都白费了吗?我们知道,这一切都不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