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健康行为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进展

点赞:5039 浏览:128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160,000,000[1].由于高血压可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严重并发症,且早期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因此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高血压的发病与精神过度紧张、肥胖、吸烟、酗酒、高钠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有关[2].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高血压治疗指南及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均提出:运动、降低体质量、限盐、戒烟等非药物治疗法需作为高血压的基础治疗[3].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医院内的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建立健康行为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医院内的健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社区护理干预是护理工作的延续,通过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指导并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达到自我预防,自我护理,有效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的目的,现结合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健康行为干预的理论基础

1.1知信行理论(KABPModel)知信行理论是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本模式之一.这一理论认为:卫生知识和信息是建立积极、正确的信念与态度,进而改变相关行为的基础,而信念和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高血压患者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可以增加患者对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1.2健康信念模式(HBM)在HBM模式中,健康行为的采纳与患者对疾病威胁的认知、对健康行为益处和障碍的认识以及社会人口学因素和社会支持有关.分析以上因素,对患者护理措施要个体化,护士有责任和患者一起促进其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控制自理活动.

1.3健康促进模式(HPM)健康促进模式通过分析健康促进行为的决定因素来解释人们采用或不采用健康行为的原因.在此模式中,健康促进行为的决定因素被分为认知感受因素(个人想法)、影响因素、行为意向.Wu等[4]运用此模式对台湾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进行了研究,取得满意效果.

2健康行为干预措施

对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措施主要是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用药积极性、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压、饮食指导、控制体质量和肥胖、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心态、家庭社会支持等.

2.1加强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基础和前提,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高血压患者的健康信念模式,社区健康教育是医院健康教育的延续,对患者更有针对性.定期由专科护士在社区中心活动室进行健康教育,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并向患者发放高血压知识小手册,制定健康教育路径表并进行实施,内容包括:什么是高血压,高血压的诱因和危害性,血压的正常范围与异常,饮食要求及目的,运动时的注意事项,坚持用药及注意事项,血压与体质量的监测目的和方法,各类并发症的防治,吸烟饮酒对高血压的影响等保健知识.1个月后随访、记录、同时解答患者在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对饮食、药物、运动等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执行不力的患者应及时纠正,并说明其危害,强化教育患者按标准执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2服药干预高血压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服药治疗,良好的用药依从性是有效控制血压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5].有调查显示,高血压人群中,服药率仅为24.8%,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只有5.8%[6].忘记服药是服药率低的重要原因,制作提醒系统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7].在Skaer等[8]的研究中,给其中1个干预组定期邮寄服药提醒单,1年后评价其药物依从性,结果干预组用药依从性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针对年轻人、中年人工作忙忘记服药的现象,要求他们设计手机铃声来提醒按时服药.而对老年人,将用药与日常事件联系起来,提醒患者用药[9].也可让家属(最好是配偶及子女)或亲戚提醒患者用药.另外,减少用药次数和减少用药种类,此种干预法对经常忘记服药的患者具有更显著的意义[10].但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提出的提倡联合用药的原则,又应注意高血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因此目前急需开发一些新配伍的长效复方制剂抗高血压药物,这样可以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达到更好地帮助患者控制血压的目的.

2.3饮食指导过多的摄入脂肪、钠盐是高血压病的一个危险因素.许多研究已证明高血压病与高钠、高脂饮食密切相关.膳食中钠盐的摄入量与高血压病发生呈正相关.有资料表明,Na+含量增加将导致体内Na+潴留,循环血量增加,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Ⅱ增加,交感神经活动也增加,使小血管痉挛收缩,总外周阻力升高;低盐饮食可以提高降压药的效果,从而减少降压药的用量,降低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因此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宜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优质蛋白质的食物.每天摄入8368KJ(2000Kcal)以下的热量,每日摄入脂肪的热量应低于总热量的30%(饱和脂肪酸占10%以下),患者平时以清淡素食为主,少吃动物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如蛋黄、骨髓、动物内脏等,选择鱼类、兔肉、牛奶;蔬菜宜选含维生素、纤维素高的新鲜蔬菜,如芹菜、萝卜、胡萝卜、荠菜等;水果选用含钾含维生素高的,如香蕉、西瓜、山楂、柑橘等;多吃含钾、钙、镁丰富的食品,如豆类、杏仁、花生、茄子、竹笋、海带等;食用油应选择植物油,少吃动物油.忌食腌制品、蛤贝类、皮蛋及含钠高的饮食,食盐量控制在3~5g/d,严重高血压患者的食盐量控制在1~2g/d[11].注意饮食要定量,不暴饮暴食.饮酒少则活血,过量则破血,并损及心、脑、肝、胃和神经系统,因为酒直接刺激血管壁,使其失去弹性,并刺激肝脏促进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合成,促进动脉硬化.饮酒超过30ml/d,其收缩压可增高0.53KPa,舒张压可增高0.266KPa[11].因此每天饮酒应少于20g,即红酒50~100ml/d,白酒25ml/d,啤酒300ml/d,禁饮烈性酒.“吸烟有害健康”已成为常识,高血压患者吸烟危害更大,据测,吸2支烟10min后由于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而使心跳加快,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而尼古丁影响降压药的疗效;吸烟加速动脉硬化,又可增加血液的粘稠度,易使血栓形成,造成心肌梗死,因此要指导患者以坚强的意志戒烟,还可采用尼古丁替代疗法和戒烟糖帮助戒烟.

2.4控制体质量和肥胖超重或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我国10组人群前瞻性研究表明体重指数(BMI)是高血压发病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控制了年龄、性别、基线血压、心率、烟酒、地区等因素后,BMI每增加一个单位(kg/m2).高血压的相对危险性增加约10%[12].肥胖者高血压的患病率是正常的2~6倍,有关文献报道[2],体质量增加12.5kg,收缩压可上升1.33KPa,舒张压升高0.93KPa,体质量是监测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导致肥胖的原因是人体摄入与消耗平衡失调导致机体脂肪过度蓄积,因此要限制摄入热量,减少含脂肪较多的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适当减少主食.另外,要加强有氧体育锻炼,如快步走、太极拳、健美操等,肥胖者每周减体质量不宜超过0.5kg,每天减少1751.55KJ热量的饮食或通过运动额外消耗1751.55KJ热量,就能控制肥胖的发展,达到逐渐减肥的目的[13].

2.5运动干预运动是高血压病的重要非药物疗法之一[14].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使静息心率减慢,心排血量下降;另一方面可调节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使血浆中儿茶酚胺水平降低,前列腺素E水平提高,引起外周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而降低血压[15].运动能降低血液粘稠度和红细胞聚集,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器官灌注,使血压下降.体育锻炼还可以通过改善糖、脂肪代谢,清除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的肥胖及内脏脂肪蓄积等因素而达到降压的目的.轻度高血压患者仅靠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就能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运动的方式有太极拳、散步、体操、慢跑、骑自行车等.运动强度以最大心率减年龄的70%~80%以下作为运动指标,这个范围内安全有效.每次运动时间20~30min,每周运动3次或5次.应指导患者选择最佳的运动时间.对有明显心血管病者,不宜清晨运动,应在16:00~18:00运动,因清晨起床时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粘度高,是心血管意外的好发时间.应强调注意防止在两个最容易诱发猝死的“危险三联征”,即“饱餐、酗酒、激动”,“寒冬、凌晨、扫雪”时间运动.还应根据患者的血压情况和自觉症状来制定锻炼计划.锻炼应循序渐进,开始运动量宜小,以后逐渐增加,锻炼应持之以恒,达到增强体质,减轻体质量、控制血压的目的.

2.6指导患者自我监测血压自我监测血压为患者提供抗高血压药物治疗反应的信息,提高患者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还可评估“白大衣性高血压”[16-17].由于多数高血压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自认为血压不高就自行减少用药次数或用药量,甚至停药,而测量血压所得的客观结果,则可使患者清楚自己的血压是否得到有效控制,督促患者遵从医药方案.此外通过监测血压,将结果定期与医生交流,医生可以根据血压变化情况及降压药物的特性,合理的制定治疗方案,有利于提高降压治疗的疗效及抗高血压药的准确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家中有血压计、每天定期测量血压者用药依从性好;患者监测血压的次数越多,越会减少忘记服药的次数,用药依从性提高[5].因此,高血压患者的家庭应常规配备血压计,医护人员应教会患者和其家属正确的血压测量方法,鼓励使用高准确性的自动电子血压计[18],提高血压的准确性,还可协助患者制定1张家庭测量血压记录,用于标明测量时间及血压值,有助于测压前后的比较.测量血压的方案,目前没有统一规定,一般建议每周测血压3d,每天测2次(7:00~8:00和19:00~20:00),每次测三遍取平均值,血压控制较平稳者,可以每月测1~3d;治疗方案变更或者血压极不稳定者需要每天测量,连续监测2~4周[19].


2.7心理干预高血压为心身疾病,其发生,发展及转归均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高血压患者的心理反应是极其复杂的,紧张、焦虑、烦躁、易怒是最常见的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社区护理干预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患者的心理、家庭及社会情况,帮助患者分析造成心理障碍的因素,寻找支持和帮助,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针对不同的心理因素,耐心细致地做好疏导工作,对易激动、情绪暴躁的患者,要加强修养指导,保持情绪稳定,心境平和,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紧张.教导患者如何处理人际、婚姻、家庭、工作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及日常生活应激的应付技术,当有较大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如向朋友、亲人倾诉,与他人交谈等,注意使患者保持乐观精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可以通过放松疗法,倾听音乐、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降压[20].

2.8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建立在社会网络机构上的各种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影响.社会支持是患者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最有潜力的资源之一,无论那种形式的社会支持,均有助于患者维持良好的心身状态[21].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社区是他们主要的生活环境,社区及其成员所能给患者提供的社会支持在社区防治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2].护理人员应确立社会支持理念,构建和完善社会支持网络,这种社会支持网络主要以社区为依托,社区中的个体在生活中与他人交往或接触而建立各种关系及联系,是个体获得感情和物质支持,从而掌握各种信息资讯和知识技能,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及压力[23].社区护理人员应当成为怎么写作对象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一员,有意识的创造一种在怎么写作对象寻找帮助时,愿意为其提供帮助的氛围,在资源的提供和利用之间起桥梁作用.其次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提供支持性的行为之前,还应先进行家庭评估,判断患者是否需要社会支持以及需要哪一类的社会支持,从而采取有针对性地支持行为,因而有必要建立居民家庭健康档案等相关的资料库[24],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评估与修正.家庭成员是患者主要的支持来源,护理人员应积极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社区护理的支持干预,充分发挥家庭为患者提供社会支持的潜力[25].

3小结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多数高血压患者无明显症状,,很难长期坚持治疗,社区护理干预应充分发挥监督和帮助的作用,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行为模式,同时鼓励家庭成员参与,建立社区-家庭双重监督机制,家庭监督员可随时与社区医护人员联系,使患者及时得到相应的指导和帮助.由于高血压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应采取综合的护理干预措施,但无论什么干预措施都应该基于患者个人的需要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患者在整个护理活动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健康知识已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患者需求,因此广大医务工作者要加强以高血压为核心的心血管疾病知识、健康教育理论、统计学和预防医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以期更好地促进人民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减轻我国不断增加的慢性疾病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