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点赞:20227 浏览:925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十分重要,而中职语文教学必将成为其主阵地,如何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尝试着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一点一滴的渗透.

关 键 词 :语文 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2-0192-01

德育教育在中专教学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专教学的全过程,涉及众多学科,而语文课则是一门重要的德育课.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士志于道”.《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那么,如何在职业中专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进行道德渗透,建立德智并举的教育体系,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呢?

我认为应该从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一点一滴的渗透.其原因有三:第一,是由语文这一学科自身特点决定的:语文知识的学习遵循着日积月累、循序渐进这一规律,不可能像思想政治课那样系统地进行理论学习,只能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点滴的培养和提高;其二,语文学科可以称作是一个“大熔炉”,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无不尽收麾下,它所承载的道德容量,涵盖的历史文明也不是朝夕就能渗透的;其三,针对新时期的中专生的现有特点,他们是一群比较特殊的群体,既没有高中生强大的升学压力,也没有大学生的自控能力,尤其是在专业比较鲜明的理工类中专学校,学生普遍认为语文是基础课,可学可不学,这样,语文能力的培养都尚且谈不上,更何况是语文内在思想的道德教育呢?

那么,如何在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渗透呢?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践行.

一、利用作者简介,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渗透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教育永恒的话题.中专语文教材所选编的材料都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无一不融进了作者的气质及其思想感情.“文品人品皆须上品”,如果能够合理地利用好课前“作者简介”这一步骤,在了解作者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个一劳永逸的好办法.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来进行:

1.提问法.对于同学们比较熟悉的作者,我会利用提问式对他们进行启发.比如在学习《灯下漫笔》一课时,我会首先提问大家:“鲁迅先生的文章大家很早就接触过,初中时的一篇《藤野先生》表明他在青年时期是学医的,为何如今却弃医从文了呢?”随后让大家明白鲁迅弃医从文的根本原因在于要从精神上唤醒民众,救国救民,以此来启发大家:做一个有思想、有爱国心、心系家园的人.不可“空有一副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2.对比法.一个作家在一生中会创作很多作品,这样,在介绍作者时,可适时地将不同时期作品加以比较阅读,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杜甫的《兵车行》和《蜀相》分别作于安史之乱前后,前者是通过描写人民被征役的悲惨景象,表明作者对生民疾苦的关心,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后者则是一篇缅怀诸葛亮的忠君恋阙的千古名作,虽是一篇悼念之作,但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作者那种渴望人才、渴望得到明君赏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爱国主义思想无不挥洒地淋漓尽致,同学们在诵读的过程中也是深有感触的.这样,通过两篇诗歌的对比学习,学生们在更全面地了解作者、走近作者、品读作者的同时,在思想道德渗透方面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口语训练过程中,渗透道德教育

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中专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如果能在切实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同时,寓德育教育于口语训练之中将会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我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

中职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德育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开展诗文朗诵会.学生的自创作品与爱国主义诗歌、散文名篇相结合,在朗诵会的群体氛围中得到群体熏陶,感受语言艺术魅力,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例如:叶挺的《囚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以及一些唐宋诗词均有极高的教育意义.而那些在选择自创作品进行朗诵的学生,在进行道德渗透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2.开展演讲、辩论会.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课前5分钟自由演讲,由每名同学轮流进行,其他同学对此加以评论交流.演讲的学生提前准备,可选择身边事或一些热门话题,要求以议论为主,坚持抒己见,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或意见,要有角度、逻辑清晰.这样在训练他们口语能力的同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及鉴赏能力,从而循序渐进的培养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譬如:有一次在针对“金钱与人格”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在几名同学阐述自己观点——“人格重于金钱”后,竟有几名同学堂而皇之地高谈阔论起“金钱重于人格”“金钱万能论”之类的言论,正在我气愤难耐,准备进行道德说理教育时,班里已经有一大批人争先恐后与之据理力争起来,双方争论地面红耳赤,异常激烈,其中有很多平时不善言谈的学生,这时,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气,所谓地“理直气壮”也就这般吧!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真理是最经得住推敲地,几轮唇抢舌战后,反方就败下阵来,但却是输得心服口服,这可要比我一个人在讲台上生硬地进行道德灌输的效果要好多了.

三、开辟第二课堂,渗透道德教育

目前,中专语文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讲授式为主,学生主动性较差,而第二课堂的开辟,则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及参与意识,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那么,如何能让学生们在娱乐中得到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熏陶,达到寓德于教的目的呢?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开展影视欣赏课.在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一课时,我先利用近一节课的时间给同学们放映一部关于三峡风光的记实片,在欣赏、陶醉于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而且陶冶了情操,在无形中渗透了德育教育.此外,还利用自习课或晚自习时间,向同学们放映一些美的、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去感受、零距离地接触真、善、美!正如俄国文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艺术教育人们摒弃一切虚伪的坏东西,了解一切善的魅力,热爱一切崇高的美.”这一点也是我在这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所执着追求的.

2.成立课外活动小组.主要是利用节检测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活动,比如有的同学利用打工经历了解了父母挣钱的不易,自己能力的欠缺,从而能更加理解父母、努力向上,有的同学则回到贫穷的农村老家体验生活,不仅体会到今天生活的幸福与安康,而且学会了节省,学会了体谅,学会了珍惜,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道德情感的教育目的.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培养出来的不是某一方面的专家,而是一个和谐的人.”我也深知,中职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任重道远,如何能有效的利用语文课堂将学生塑造成一个和谐的人将作为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坚持下去.以上几点是我任教几年来的一点浅知拙见,不成熟,更不完善,但我充满了信心,迎着中职教改的春风,将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的职业人才而不懈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