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临床中的医患效应

点赞:7549 浏览:308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目的:探讨医患效应在针刺临床中的作用.方法:从针刺过程中的治神与守神、针刺腧穴经络效应、针刺得气诸方 面揭示医者与患者间的作用.结果:医患效应在针刺过程诸方面均有体现,且直接影响针刺效果.结论:医患效应发挥的程度是针刺临床取得疗效的重要标志.[主题词] 临床医学;针刺感应;针刺疗法

Effects of the doctor and patient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Huang An (Department of Acupuncture & Massage, Shanxi Coll ege of TCM, Taiyuan 03002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ole of the effects of the doctor and patient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Methods To explore the actions of the doctor and patient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treating spirit, keeping spirit, acupuncture effects of acupoints and channels, and qi-arrival of needling. Results Effects of the doctor and patient manifested in all the aspects in acupuncture process an d influenced directly effects of acupuncture. Conclusio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effect of the doctor and patient exerts is an important mark for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n clinical acupuncture treatment.

KEY WORDS Clinical Medicine, Needling Sensation Response, Acupuncture Therapy

针刺是临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其反映的不仅仅是疾病的治疗过程,同时也是治疗过程中医者与患者的心理交流过程,是发挥医者与患者相互效应的过程.本文从临床实际出发,就贯穿于整个针刺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医者的“治神”与患者的“守神”,针刺腧穴、经络所产生的效应,“得气”与疾病转归和向愈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实践证明医患效应发挥的程度是针刺疗效的重要标志.1 治神与守神

针刺临床中的医患效应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针刺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是一身之主宰,针刺治疗疾病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就在于医者的“治神”与患者的“守神”.但是由于在针刺过程中,医者处于主导地位,医者可以通过调理自身的精神并进而在针刺过程中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有意识地利用、发挥精神因素对治疗疾病的积极作用.故医者的“治神”是针刺临床关键所在,治神可贯穿于针刺诊治的全过程.

对于如何治神,我们体会主要有三:一为环境的选择.早在《内经》时代,就对针灸施术环境提出了要求,如《灵枢终始》曰:“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不分,毋闻人声,以守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可见安静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医者专注精神,认真施术,而且有利于患者集中注意力,配合医者,提高疗效.临床中笔者曾治一男性腰痛患者,52岁,与其同时进行针刺治疗的为一3岁脑瘫患儿.开始我们没有考虑太多,后来腰痛患者要求将其治疗时间与脑瘫患儿治疗时间错开,问其原因才知,一则不愿看到脑瘫患儿可怜的样子,二则每当患儿针刺时,哭闹声搅得他特别心烦,实在难以静静留针.由此,我们将儿童与成人治疗时间进行了调整,并将治疗床用布帘隔开,同时在诊室播放一些轻松、恬静的背景音乐,此后我们感到心情特别愉快,而且患者自进入诊室后就情绪宁静,神志专一,在留针期间感到安静放松,克服了以往的烦躁,增强了针灸疗法的亲和力,发挥了医患效应,提高了临床疗效.

二为医者的态度.《素问》早有“刺针必肃”的古训,医者在患者面前要庄重严肃,不可轻浮失态;对待患者要和蔼可亲,如待贵人.要密切注视患者的面部表情变化,尤其是双目的神气.医者通过注视患者双目,以己之神,摄制患者之神,引导患者将注意力集中于针刺部位,使经气易于运行,而产生针刺效应,如《素问针解》所言:“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医者的积极态度成为 取得针刺效应的有力保证.

三为患者的配合.医者的治神是与患者的守神密切联系的,医者如得到患者的配合,就能调动患者的内在积极性,发挥患者的效应,疾病就易于治疗.临床中不少急性疼痛患者或因心理因素导致的疾患,经常能取得一针见效的疗效,除了医者的高超技术外,患者对针灸和医者的信任也是取得满意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三国志华佗传》载有“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差.”这里华佗在针刺时运用语言暗示,引导病人意守感传.二者的配合,医患效应的共同发挥对针灸疗效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2 腧穴与效应


针刺离不开腧穴,腧穴是针刺真正起作用的地方,临床中经常被忽略.但实际上早在《内经》时代人们已经注意到腧穴的效应,《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中气穴则针游于巷”;与之相应,《灵枢官能》也提出:“审于调气,明于经遂”.这里的“经遂”与“巷”是同一含义,均为针刺真正作用的地方.现代研究中经穴定位的生理学方法揭示人体穴位的直径一般为2~3.5 mm,当针刺“超感型经络敏感人”的穴位表面的任何一点都可激发出微经络感传,其流向均趋向于穴位中部的“经遂”,当针尖自穴表四面八方移动, 一路所激发出来的穴表各微经络感传,从穴表四周流向“经遂”进入隧道[1].这里针刺与腧穴的关系是通过医者之手表现出来的,客观上要求医者识穴准确,操作熟练,耐心细致.医者通过针刺一定的腧穴,感知患者腧穴局部组织的经气流通情况,体会手下“针游于巷”的顺通流畅之感,从而发挥医者之效应.而患者腧穴局部所出现的酸、麻、胀、寒、热、痒,即是患者腧穴效应的体现.3 经络与效应

经络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运用经络理论,可以说明病理变化、指导辨证归经、指导针灸治疗.历代医家观察到,针刺腧穴或一定的部位时,患者会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这种感觉有时沿着一定的径路向远端传导,这些感应的传导名为“气行”,其中有蚁行式、蠕动式、气窜式、水流式、电击式、热流式、凉流式等.这种针感传导是一种自我感觉,一种功能活动现象,是经气运动的表现,针灸理论称之为“得气”或“气至”.这种“气至病所”或现代研究所指的“循经感传”现象,即为经络发挥效应的过程,是通过患者所表现出的一种自我感受,是患者在针刺经络中效应的表现.有人通过对风湿病人循经取穴、有经无穴和无经无穴三种情况的针刺感传比较,其结果前二者无明显差异,而无经无穴的感传率则大大降低,疗效也差.如针刺足三里感传率为 28.49%,梁丘为15.84%,三里外一寸(无经无穴)为7.89%[2],这一临床观察充分说明准确的循经取穴是促使得气、提高感传的前提,也客观反映了经络在针感效应中的确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4 得气与效应

得气的概念首见于《内经》,更多的是称“气至”.气至是针刺获效的关键之一,也是医者判断病情预后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得气,可以通过发挥医者与患者的效应而感知.就医者而言,窦汉卿在《针经指南标幽赋》中提到:“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等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生动描绘了针下得气与否的医者指感.就患者而言,《素问针解》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这里针下产生的寒热感觉变化,同样是一种气至的反应,它是通过患者表现出来的,其他如酸、麻、胀,也只有依靠患者的陈述才能了解,这些都是患者效应的表现.但临床上得气的快慢与患者的体质以及阴阳盛衰情况有关,不同体质的人,其经络气血盛衰各异,对针灸刺激的反应性和耐受性有别,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续名医类案慢惊门》载:“万密斋治一小儿发搐,五日不醒,药石难入,为其针三里、合谷而苏.父母喜曰:吾儿未出痘疹,愿结拜为父,乞调养之.万曰:用针时,针下无气,此禀赋不足也,如调理数年后出痘可保无事,若近来,不敢许.次年果以痘疹死.”

总之,在针刺临床中,患者的体质、经络与腧穴的特异性是效应产生的基础,医者的治神、针灸技艺与患者的守神、心理素质是效应产生的重要条件,医患的密切配合,效应的相得益彰是针刺疗效的重要保证.5 参考文献1.

尉迟静.“明于经遂”辨.辽宁中医杂志,1989;13(3):152 . 王启才,周庆生.针医心悟.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167(收稿日期:2002-06-06,成平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