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养成教育的措施

点赞:20118 浏览:923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通过训练、严格管理等种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知、情、意、行”等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教育.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

一、中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一)习惯影响.不少同学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上学之前形成的某些不良习惯,如顺口说粗话、大声喊叫、见人爱动手动脚等,虽然经过老师提出要求,知道必须遵守行为规范,但是由于旧习惯的影响,对新的要求还不适应,在一定情境下,旧习惯会不知不觉地表现出来.

(二)观念模糊,任性执拗.有些同学在家长的过分溺爱下,娇生惯养,一不顺心便用大声哭叫、摔打东西、耍小脾气等手段对家长要挟,而家长对此不加批评教育,反而迁就屈从.长此以往,滋长了孩子任意妄为的脾气.这些都是是非观念不明,爱憎情感不强的具体表现.


(三)明知故犯.这种情况在低年级学生较为少见,而在高年级学生身上却表现明显.这类学生熟悉纪律要求,也知道这些要求合理正确,但他们拒绝接受纪律的约束,对老师提出的纪律要求很反感,认为老师小题大做,吹毛求痴,从而抱着对抗的情绪,有意不遵守纪律.这样的学生大错虽然不犯,小错却接连不断.例如:乱仍垃圾、自习课交头接耳等.

(四)品质不良.少数高年级学生是非观念模糊,黑白颠倒,感情冷漠,经不起利诱而发生打架斗殴、吸烟、喝酒等行为,这已不是一般学生违纪的问题,而是临近刑事犯罪的边缘,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如不及时接受教育和悔改,其发展前途很可能会走向犯罪.目前,违法犯罪趋于低龄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中学生养成教育存在问题

(一)在养成教育的内容上重视智育习惯的忽视德育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的,如培养文明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卫生习惯、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等等.但是在养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和家长普遍对学生的智育显得过于重视,侧重学生的成绩.由此在各种考试分数的量化处理下,学生的养成教育在内容上就显示出注重学生思维习惯、学习习惯、答题习惯的训练和引导,而学生的文明道德习惯、劳动卫生习惯就明显遭受忽视.其实,在有些事实生活中流露出的不情愿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长期以来,学生的智育习惯的培养强化被各种选拔考试无限放大,以致学校、家长,乃至学生自身对这些所谓的劳动卫生习惯、道德习惯的养成都没有足够的重视,自然会出现学生对非智力习惯的培养的忽视,甚至造成学生的道德判断的充满功利性.

(二)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养成理论研究忽视养成实践探索.养成教育在学生主体教育中处于一种基础地位,是贯穿受教育者终身的教育.那么,养成教育的全过程实际是一个学生接受教育并不断实践的过程.可以说,养成教育实质上也是一种实践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学习,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但是,在学生养成教育的实际过程中,我们往往关心我们养成教育的理论性研究,不断思考适合学生实际的养成教育理论,而忽视了养成实践探索.因为任何养成教育理论的实效性到最后都是由养成教育个体的差异性和养成教育实践的效果决定的.

(三)在养成教育的开展上重视养成形式忽视养成内容.养成教育的实践性要求我们必须组织一些辅助性的养成教育活动.养成教育活动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主动参与的主体性原则,把每一次实践活动,都组织成一次引导学生自我养成教育的有效活动.它可以避开其它教育方式单一说教的缺点,变简单的灌输为寓教于乐的活动化教育,是教师对学生行为施加影响和学生主动规范的最佳结合方式.但是,组织活动应明确养成教育的目的,精心安排,不能为组织活动而组织活动,流于形式.

(四)在养成教育的习惯形成上重视养成结果忽视养成过程.“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感到很别扭.因而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有自动化的作用,它不需要别人督促、提醒.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习惯的这种特性,就能认识到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养成结果而忽视养成过程,以为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蹴而就的,是短暂的阶段性行为.

(五)在养成教育的规则上重视教师强制指令忽视学生公议.学校的养成教育,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班级来组织实施的,所以班级的常规教育对学生的行为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班级常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纪律教育、习惯教育、日常生活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

三、中学生养成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明理,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即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愿.所谓明理,就是让同学们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端正同学们的认识态度,通过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进行内在激励.其目的是使同学们认清养成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自觉地遵守规范,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行有所依,建立一整套科学、具体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在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分别给学生制定出系列性的养成规范,是使认识转化为实践的有效保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围绕养成教育的系列内容,结合我校的实际,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制定了一系列非常具体的要求,《班级量化考核细则》、《违纪学生处罚决定》、《校园卫生管理制度》、《自行车管理规定》等等,制度全面,基本包括了中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同学们无论走到哪,无论什么时候,都有规范约束大家的行为,学生行为都有所依.而每一次制度规范,要求都非常具体细致、丝毫马虎不得,正是由于规范具体明确,所以既便于执行,又便于检查.实践证明:规范是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合乎本校实际,是养成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条件,如果规范大而空,当然可操作性差,养成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中学生养成教育的措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养成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养成督促,建立严格的检查制度.养成教育的内涵是要通过训练活动,使同学们言行“规范化,标准化”它不应仅仅停留在对各种规章制度,规则的制度与宣传上,也不应停留一两次活动上,重要的是贯彻在同学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当中,知规范也不一定就能守规范,偶尔能守也不能叫养成习惯,而使学生最终达到“养成”目标的手段,就是长期的检查、督促与训练.我校结合实际,建立了一整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检查制度,形成了“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班干部→学生”金字塔式的管理结构,层层检查,逐级落实.学生有《规范》的约束,检查人员有检查制度的约束,检查的时间,次数、标准、反馈、评价都有具体规定,马虎不得.总之,我校的日常行为规范的检查督促,要做到“严、细、精、恒、实”的五字方针,养成教育的好与坏,提高学生遵守规范自觉性的有力保障.

(四)奖优促差,形成科学的激励机制.我校实行量化管理,学生日常的行为表现与对学生的评价,班集体评价,班主任评价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养成教育得到广大师生的大力支持.在养成教育中,我们要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奖励优秀个人、集体,激励后进.不只是注重学生、班集体的学习成绩,而是全面衡量一个同学一个班级,是否具备优秀的资格.这些活动,使学生有榜样,努力有方向,同时激发同学的集体荣誉感,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也使落后者有了压力,而且变压力为动力,迎头赶上.

总之,校园精神文化由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加以体现,是师生共享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文化传统、集体舆论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优良的校园精神文化能使学生养成优良的道德修养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的基础文明教育和养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