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为何留不住林语堂

点赞:5646 浏览:201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林语堂(1895-1976),福建漳州平和县人.众所周知,他是著名的作家、译作家和语言学家,但他在教育园地上的创业精神却鲜为人提及.林语堂早年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师大任教.1926年5月,林语堂携眷南下,应聘厦门大学人文科主任.他曾经在厦门鼓浪屿求学生活了7年,其初恋情人陈锦端(林语堂名著《京华烟云》中女主角姚木兰的原型)、夫人廖翠凤的娘家就在鼓浪屿,其二哥林玉霖在厦大哲学系任副教授,其弟林幽任外语系讲师.9月,林语堂就任厦门大学语言学教授、文科主任兼国学研究院总秘书,但7个月之后的1927年3月,林语堂离开了厦门大学,这是为何?

当时,厦门位于东南一隅,又非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名学者一般不愿来.为此,厦大采取高薪政策,规定教授月薪为400大洋,讲师可达200大洋,助教可达150大洋.而北大校长蔡元培月薪才300大洋,陈独秀为200大洋,李大钊为100大洋,图书管理员才8个大洋.当时月薪25个大洋,便可养活5口之家.

为此,林语堂推荐、聘请了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国学家沈兼士、历史家顾颉刚、中西交通史专家张星、《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等前来任教.一时间,厦大文科学者云集、人才济济,教学和学术水准处于高峰期,学生普遍反映“文科今年有生气了”、“办得有声有色的了”.不久,厦大国学研究院也成立了.林语堂雄心勃勃地计划出版10部专著.其中有鲁迅的《古小说钩沉》、《六朝唐代造象汇编》,林语堂的《汉代方音考》、《七种疑年录统编》等.很快,《国学研究院季刊》创刊号也编成付印了,鲁迅、沈兼士、林语堂都在该刊发表了文章.此外,国学研究院还计划编印《中国图书志》,其中小说部分由鲁迅负责.总之,在林语堂的努力下,厦大文科有了很大起色,国学研究院开局良好.


但是不久,林语堂遇到了几方面的麻烦.

首先,校长林文庆的掣肘.厦大国学研究院之所以设立,只是因为校董陈嘉庚重视国学,林文庆才把它办起来,并亲任院长.但他是一个英籍华人,基督徒,对国学一知半解,对国学研究也没什么兴趣,与鲁迅、林语堂等新文化运动旗手格格不入.因此,林文庆对国学研究院的态度是,先是用它装点门面,后是设置障碍,让它名存实亡.11月20日,林文庆借口陈嘉庚橡胶业受挫,经济困难,将国学研究院的办公费由5000大洋削减为400大洋,并要教授们不要出版著作、刊物.其实,这是借口,事实是林文庆把经费挪用到了理科.林语堂十分气愤,一再据理力争.当力争无效后,他毅然提出辞去总秘书职务,以示.鲁迅也表示支持,鲁迅对林文庆提出,并表示要辞职.林文庆不得不做出妥协,林语堂才收回辞职书.

其次,同事刘树杞的刁难.他是理科主任兼厦大秘书,掌管学校财政和后勤大权,经常玩弄权术,公报私仇,导致林语堂要办的事情常常泡汤.连国学研究院的用房,他也逼林语堂退还给理科.更恶劣的是,他竟三次蓄意变动鲁迅的住房,最后一次竟要鲁迅住到理学院大厦的地窖里,鲁迅气愤得目瞪口呆.诸如此类的行为,其用意就是要搞垮国学研究院.林语堂虽然明白,但大多无可奈何.

第三,用人失策,导致人事倾轧.林语堂亲自举荐或同意他人举荐的前来厦大的人中,有很多是“现论派”的人,如顾颉刚、陈乃乾、陈万里、卢梅、黄梅等,一时间,“现论派”色彩弥漫厦大.他们原先在北京就和“语丝派”矛盾重重,现在更是和“语丝派”及其盟友――鲁迅、沈兼士、孙伏园、章川岛等难以共事,甚至排挤鲁迅等人.如顾颉刚(被鲁迅戏称为朱山根,因为他是红鼻子)纠集七八个党羽,在国学研究院攻击鲁迅是“名士派”.这样一来,“语丝派”的人感到在厦大无法立足,遑论做事,只好准备离开,另寻出路.孙伏园于10月20日请检测前往广州筹备办报,沈兼士于10月27日辞职,回北京任教,鲁迅则接受了广州中山大学的聘请,决意离开厦大.

厦门大学为何留不住林语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国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最后,林语堂觉得自己应该为学潮负责.鲁迅在厦大颇得学生信任和拥戴,他在厦大期间,开设了《中国小说史》、《中国文学史》课程,兼任国学研究院的教授,为《国学》季刊撰写论文.慕名而来的学生、年轻教师以及记者们,把教室挤得爆满,场面巍然壮观.在鲁迅的支持和帮助下,学生成立了两个文艺团体一“泱泱社”和“鼓浪社”,筹办了《波艇》月刊和《鼓浪》周刊,鲁迅亲自为他们审稿,并给予亲切的指导.

当鲁迅于1926年12月3日向厦门大学递交了正式辞职书后,厦大学生自治会感到十分震惊,并在1927年1月20日派代表竭诚挽留鲁迅,甚至有几个厦大学生跟着鲁迅转学到中山大学.当他们知道鲁迅离意已决,便认为是学校容不下鲁迅,尤其是刘树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厦大学生立刻组织罢课风潮委员会,于1月7日召开全校学生大会,发动罢课罢考,张贴打倒刘树杞和要求改革的标语.一时间,学潮汹涌,并一直蔓延到鲁迅离校之后.

在学潮的冲击下,刘树杞不得不辞职,到武汉大学任校长.于是,学潮矛头又对准了校长林文庆.学生自治会向省政府控告他腐败渎职,要求取消校长制,改为像中山大学那样的委员制.林文庆跑回南洋躲避,并向陈嘉庚报告了学潮情况.

林语堂为此很纠结,他感觉林文庆将会到陈嘉庚那里投诉自己.因为这次学潮是由于鲁迅辞职引起的,而鲁迅是他举荐来的,所以这次学潮的罪魁祸首是他林语堂,至少他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而且,“现论派”在学校蛊惑人心,制造各种流言中伤他.

综上原因,林语堂感到在厦大无法安身立命了,必须离开不可了.正在此时,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再三来函邀请他去任职,既然有这样的机遇,他便在1927年3月辞职离开厦大,前往武汉,任武汉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

(责任编辑/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