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

点赞:29857 浏览:1409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阿善”是蒙古语“甘泉”的意思.阿善遗址位于内蒙古包头市东河区以东15公里处、阿善沟东边的圪膝盖沟两旁的台地上.这里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沟里终年泉流不绝,台地高于黄河河面80-96米,是一处相当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总面积约有5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厚度在1-2米之间,由深到浅叠压着第一、二、三期文化遗存,属于距今6000年—4200年的新石器时代.在一处遗址中发现三种原始文化的地层叠压关系,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三种原始文化遗存层层叠压,如同史书,记述了生活在这里的原始先民生息繁衍的历程.


阿善遗址1979年由包头市文物管理所发现,1980年—1981年进行发掘,共发现房址24座、窖穴220个、墓葬3座、遗物1600多件.

阿善一期文化遗存发现甚少,按类别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两类.生产工具为打制和磨制的石器,主要有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砍砸器等.生活用具主要为陶质,有钵、盆.从这些出土的工具判断,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一地区的先民们就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妇女是当时从事农业劳动的主力.从石球、砍砸器等器物看,男子当时主要从事狩猎活动.

阿善二期文化遗存较多,有房址、窖穴、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这一时期先民房子的数量明显增加,活动范围也扩大了不少.房址以半地穴式为主,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室内有坑灶,居住面用褐色土抹成后又经火烧烤,坚硬平整.房子的周围挖有储存食物的窖穴,最大的窖穴可放粮食达千斤以上.生产工具分石器、陶制品和骨角器.石器数量最多,有斧、铲、锛、刀、敲砸器等,既有磨制的,也有打制的;陶制品以刀、铲居多,均为陶片改制,骨角器最少,角锥多用自然形状.生活用具分陶器和骨器.陶器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器物还绘有彩绘图案,有钵、杯、罐等,主要是泥质和砂质白陶、夹砂褐陶.骨器主要是针、匕.从发现的许多野生动物和家畜遗骸来看,当时的先民除了从事原始农业外,还从事狩猎和饲养.这时男子已代替女子而成为农业劳动的主力.人们已开始普遍使用磨光穿孔的石刀来收割庄稼.说明此时我国北方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已逐渐进入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阿善三期文化遗存最为丰富,房址多为地面石筑,有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大小不一,有的附耳室,门向均为南开.房屋附近的窖穴也多为方形圆角,底部修饰规整.这些窖穴中除一部分是用来储存粮食外,还发现了一些窖穴是用来储水的水窖.其形状口小底大为袋状,至今西北干旱地区仍有沿用这一方法储水的习俗.这个时期的生产工具种类繁多,数量较二期大为增加.分大型石器、细石器、骨角器.大型石器以磨制为主,有斧、刀、锛、铲、凿、磨棒、磨盘等;细石器有刮削器、钻刻器和石镞;骨角器有锥、矛、鱼钩等.引人注目的是,在一把骨柄石刃刀的柄上,发现刻画着具有文字功能的符号.此外还发现了不少用于装饰的骨制项圈、玉环、石环.这一时期生活用的陶器品种繁多,制作也很精细,以泥质陶、灰色陶居多,纹饰以篮纹为主.陶器器型有瓮、罐、盆等.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第三期发现了围墙遗迹,据发掘简报记载,共清理57米.墙身均用石块砌筑,随地形而变换,高低曲直不平,有的残部高1.7米,厚达1—1.2米.砌筑方法多为交错叠压,空间填补碎石.出入城堡的通道口还设有一间守候人员住的小石房子.根据调查,整个居住区周围都筑有围墙.这在众多的新石器遗址发掘中尚不多见,反映了当时人们已有筑墙防御的观念,对我们探讨城邑的起源和氏族社会的解体均有重要的意义.据考证,当时筑墙防御的目的有二:一是防御敌人侵袭.在新石器时代后期,部落之间的掠夺性战争时有发生,因此,各个部落都用夯土或者石材构筑坚固的城堡用于防御.二是防御猛兽的侵袭.在原始社会,凶猛的野兽在人们居住区周围游荡,对人们的生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为了防止野兽的侵袭,人们就把自己的居住区围起来.与石墙同时出现的地面建筑是大型石砌祭坛,祭坛的形式是由象征天圆地方的圆形与长方形石框组成.祭坛由南北轴线对称布置之十八堆圆锥形石块组成,全长51米.南端石堆最大,直径8.8米,残高2.1米.北端石堆最小,直径1.1米,高0.2米.中间十六堆直径1.4—1.6米,高0.35—0.55米,各石堆间距0.8—1米.此组石堆外有石墙三道,内侧平面呈“U”形,较为完整.另二道仅余西南方向之残余各一小段.祭坛遗址的出现,表明阿善遗址原始宗教的萌芽和发展.

国家级物质文化遗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遗址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阿善三期文化仍以农耕经济为主,还兼有家畜饲养业和渔猎、采集业.从大量遗存看仍属父系氏族社会,具有聚落形态,并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说明当时原始社会已开始逐渐瓦解.

阿善遗址第二、三期文化的特征,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是属于同一文化系统而又与之平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性文化.因此,它对于研究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社会形态及其相邻地区的文化联系,具有重要的价值.它的发现为我国史前文化的考古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2006年5月,阿善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作者单位:包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张燕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