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哲学革命

点赞:7229 浏览:3075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论文的论述核心是在康德区分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对康德在认识论上的“哥白尼革命”与在本体论问题上的研究思路的转向进行探究,突出地强调了他的理性主义道德学说在其哲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期对康德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一总体性的把握.

Abstract:Presentpaper'selaborationcoreisinCondedifferentiatesinthespeculationrationalityandthepracticerationalfoundation,“Copernicusrevolutionizes”toCondeintheepistemologywithchangesintheontologyquestionresearchmentalitycarriesontheinquisition,emphasizedprominentlyhisrationalimoralstheoryinitsphilosophysystem'simportantposition,hasabulkingpropertyassurancebythetimetoConde'sinWesternphilosophyhistorystatusandtheinfluence.

关 键 词:理性哥白尼革命本体论

keywords:RationalityCopernicusrevolutionizesOntology

康德的哲学革命是从对理性本身进行批判考察开始的,通常称为“批判哲学”.康德之前,洛克和休谟都从经验主义的立场出发对人类理智进行过批判考察.但是,康德对理性的批判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远远超过经验论者.因为他对理性的批判实际上是对理性的功能和作用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发掘和发扬,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批判.而不像经验论者那样是消极性、破坏性的.

一、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康德认为,任何经验都是概念和对象的关系.那么解决这一关系就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对象使概念可能,另一种是概念使对象可能.但是,康德否认了第一种可能性.同时,康德还发现任何个人的经验的认识都是具体的、个别的、偶然的、有限的.这类经验不可能从其对象或内容方面提供一种普遍的必然的知识.所以康德认为,我们只有从概念使对象可能来研究人的认识.这也就是说我们只有从认识形式来分析经验的客观性.康德把心灵从其自身产生表象的能力称为知性.康德认为,在知性中,并不是一般概念而是不含任何经验成分的纯粹概念才是人的思维的根据.康德将这种不含任何经验成分的纯粹概念称为范畴.按照康德的思路,范畴是在经验知识之中使经验成为可能的先前条件.正是范畴使得经验具有了客观有效性.这就从哲学上回答了康德认识论“哥白尼革命”的可能性问题.因而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作出了一个著名的类比,把他在哲学中提出的新的思维模式与哥白尼在天文学中提出的新学说相类比.他认为,在提出“客体必须符合我们的认识”这一立场时,他正“沿着与哥白尼检测设同样的路线前进”.可以把经验的明显特征归属于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的经验对象.此外,哥白尼命题只是一个检测说,康德则宣称,他通过考察直观形式和范畴的本性已经无可置疑的论证了他的命题.康德将他的这一思维模式的转变称为“哥白尼革命”.可以看出,康德的认识论是一种先验主义认识论.康德力图消除笛卡尔以来哲学家们所说主体、自我的个体心理成分,赋之予先验性,把主体引向先验主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中的思维主体不可避免的带有一定的个体心理成分.这种思维实体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普遍性,由此去解决存在和意识的问题必会陷入困境.康德先验性的主体所具有的认识形式均独立于经验,不依个体为转移,是永恒的和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它们正是人们知识的基础.

康德的哲学革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参考文献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康德在本体论上的转向

康德在哲学上的创新和突破更重要的表现在本体论问题上的变革.即将传统本体论问题从认识转向实践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很多西方哲学家都把本体归结为一种实体,这种终极的实体或者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而且通过不断求知的途径是可以达到最高实体的.但是康德认为,传统本体论所追求的最高实体、终极原因都是自己的思维之物,是先验的幻相.它不是知识的对象,不属于人类认识的范围,不是理论理性的功能所达到的领域,因此本体论不是认知的问题,不能通过求知的途径来解决.


康德认为,传统本体论所追求的最高实体、终极原因和终极存在都与灵魂、宇宙、上帝相关,它们虽说不可能被加以认识,但是康德又认为,这三者是实践理性的对象,是实现道德理想所必需的公设.因为在他看来,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必须按道德律行事,这是善,是德,人又是感性的存在,具有,他要追求尘世的幸福.实践理性要实现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必须悬设意志自由、灵魂不朽、上帝存在.自由是道德律存在的理由.我们正是由道德律认识到自由,由于积极促进我们去自我立法的自由存在,道德律的存在才是可以被设想的.道德律、意志自律、自由这三者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道德律除了表示我们的实践理性所进行的自我立法,或者说除了表示自由之外,别无他能.灵魂不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保证德性的完整性,促进至善的可能性上面.因为处在自然感性世界中的有限理性人有存在,不可能指望他完全按照道德律而行为,同样,至善作为德性与幸福的统一,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只有悬设灵魂不朽至善才有实现的可能性.他指出,唯一能够证明上帝存在的途径就是通过道德悬设或者说是信仰.他说,道德的论证不是要对上帝的存有提供任何客观上有效的证明,不是要向怀疑的信徒证明有一个上帝,而是要证明,如果他想要在道德上一贯地思考他就不得不把这个命题的检测定接受进他的实践理性的准则中来.我们不知道上帝是否存在,但应该相信上帝存在,因为如果没有上帝,甚至就不会有作为理性的人去行为的动机了.所以就道德而言,我们必须悬设上帝存在.因为只有相信上帝存在,相信他是道德的(理智)世界的全知、全善、全能的统治者,我们才能期望道德与幸福的合理匹配得以可能,至善才能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