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的变法革新与黄庭坚的政治态度

点赞:26869 浏览:1213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王安石为相,实行变法革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于国于民有利;黄庭坚站在守旧派立场,反对变法革新.守旧派得势,黄庭坚由监镇调朝廷任职;革新派得势,黄庭坚被“除名羁管宜州”.

关 键 词 :王安石实行变法革新;黄庭坚反对变法革新

一、

北宋末年,宋神宗赵顼,为了富国强兵,缓和国内矛盾,任用革新派人物王安石为宰相,实行变法.

王安石(1021―1086)江西临川人,生前曾封荆国公,亦称荆公.父亲做过地方官,他本人也做过几任地方官,对地方的民情比较熟悉.宋仁宗庆历七年――皇元年,他任勤县(今浙江宁波)知县期间,组织农民修堤堰,挖陂塘,兴办农田水利.在青黄不接的春季,把县仓存粮贷给农民,秋收时纳少量利息偿还,使农民免受豪强富户的重利盘剥,也增加了县仓的存粮,初步显示出政治家的才干.他很博学,对诸子百家之书,无所不读,还向有实践经验的农民调查访问.由此看出,他不同于墨守成规,食古不化的俗儒,腐儒,而是比较能够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际相对照,形成自己的观点.

宋仁宗嘉三年(1058),王安石从地方调到京城开封做管理财政的官员,发现许多积弊,他向宋仁宗写了近万言的《言事书》.针对宋代面临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所造成的内外交困,政治和经济的危机,提出“政易更革”的变法主张,但暮气沉沉的宋仁宗并没有在意.

嘉八年(1063),宋仁宗死,宋英宗赵曙继位,改年号为治平元年.治平四年(1068),宋神宗赵顼即帝位,任王安石为宰相,正式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变法革新运动.

二、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措施有:

1.农田水利法――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五六年之内,兴修了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田三十六万多倾.北方一些兴修了水利的地区,把旱地变为水田,把世世代代都种玉米、高粱、小麦的旱地变为种水稻,使北方农民也能吃上南方人吃的佃粮――大米.

2.方田均税法――丈量土地,按土地的数量、肥瘠等情况征收赋税.实行方田均税法的结果,前后丈量出地方官僚隐瞒的土地二百几十万倾,迫使豪强地主不能不交纳赋税,并且不许他们将赋税转嫁给农民.这样,既增加了国家赋税的收入,也相对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3.均输法――过去地方“上供”物品,都由各地分散购置,富商大贾往往乘机操纵物价,囤积居奇.均输法改为由朝廷设“发运使”,统一购置,一方面既免去了富商大贾从中操纵的弊端,另一方面也收到了“便转输,省劳费”的效果.

4.青苗法――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以较低的利息贷款或实物给农民,收百分之二十的利息,叫做“青苗钱”.青苗法的实行,限制了者盘剥农民的行为.

5.免役法――北宋时,差役繁重,当役人受苦不堪.免役法规定“凡当役人户按等弟出“免役钱”,就可以不再充役;享受免役特权的官僚地主,也要按财产多少,出“助役钱”;由国家用免役钱和助役钱雇人充役.实行免役法,减轻了人民服役的痛苦,同时也使大地主、大官僚的特权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6.市易法――政府设“市易司”,平衡物价,小商贩也可向市易司借贷资金或赊购货物,年息二分.这样就使大商人不能垄断市场,并且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7.保甲法――组织农户,十家为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五百家为一都保.一家有壮丁二人的,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在农闲时集中进行军事训练,平时担任巡逻放哨,维持地方的治安,战时保卫疆土.诸路(“路”是行政区域的名称,当时全国分二十三路)保甲,后来还代官府养马,备战争之用.保甲法的实施,加强了国防力量.

王安石变法,虽然从维护封建地主阶级政权利益出发,然而变法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人民的剥削,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这次变法在历史上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对王安石变法作了高度评价,指出“王安石不愧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见《列宁全集》第10卷第152页.载吴政著《黄庭坚在宜州文献诸说考证品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3页.)

三、

由于新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变法开始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坚决抵制,其中司马光算是代表.一批老重臣,还有两宫太后(仁宗曹后,英宗高后),一些亲王和皇亲国舅作为保守派的后盾.熙宁三年(1070)二三月间,他连给王安石写了三封信,以关心规劝为名,行攻击污蔑之实,公开挑战.同时又向宋神宗告状,指责王安石“首倡邪术,欲生乱阶,”是“民贼”,“贱臣”,“乱臣”,并说,“臣之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司马温公文集》卷一《奏弹安石表》)

四、

元丰八年(1085),宋神宗赵顼崩,宋哲宗赵煦还不满十岁,由守旧派头目英宗后神宗母高太后摄政,把守旧派头目司马光请来做宰相,对变法革新的措施全部否定,王安石等一批变法革新派被处放.

为了加强守旧派势力在朝廷的统治,高太后下诏将被贬为德平镇监镇(相当于镇工商所所长职务)的黄庭坚调到朝廷任著作郎,兼修《神宗实录》检讨官.

黄庭坚是一贯站在守旧派立场反对变法革新的.黄庭坚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就一直反对变法革新,他主要对《免役法》、《市易法》、《农田水利法》不满,大肆攻击,如北方农民兴修水利,把旱地改为水田,由种玉米、高粱等旱地作物改为种水稻,黄庭坚称之为“夺民固习”.意思是说,这样做,是剥夺了北方农民旱地种植作物的旧习惯.王安石把每年农民按政府调遣,背井离乡到外地服役二个月,多的三个月的劳役,改为有偿怎么写作,即按官员、地主、商人的收入的高低,按比例出劳役钱,使服役者有一定的收入.这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变法措施,应该说是于劳动者是有利的.守旧派代表们则死守儒家“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陈词滥调,说官员、豪绅是“劳心者”,不应该出“劳役钱”,劳动者是“治于人”的,白白服劳役是应该的.“市易法”本来是打击奸商“囤积居奇”的,于民有利的措施,黄庭坚也极力反对攻击. 文史评论家朱东润教授对黄庭坚的评价是正确的:“庭坚对于新的措施是不满的:主要的见于改进农业生产,整理黄河水道和执行市易法三个方面.”(朱东润:《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及其论诗主张》见《中华文史论丛》第3辑,第225―237页,北京中华书局,1953.载吴政《黄庭坚在宜州文献诸说考证品评》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年版,第118页.)

应该说:黄庭坚是个热衷于投身政治,而又不善于从事政治的人物,他不具备“识时务者为俊杰”的品格,而是“豫章黄鲁直,既拙又狂痴”的人物.他在北京国子监教授任上,由于攻击变法革新,受苏轼“乌台诗案”牵连,被罚铜二十斤,贬到江西太和县作知县,还不汲取教训,仍极力反对“市易法”,使大奸商大肆囤积居奇,时而造成群众“有盐无米食”,时而又造成群众“有米无盐食”的惨景.由于黄庭坚抵制变法,政绩不好,被贬谪到德州德平镇任监镇,负责一个镇的工商税收工作.宋神宗死,高太后摄政,任司马光为宰相,为了加强守旧派在朝廷的政治势力,把黄庭坚调到朝廷任著作郎和修《神宗实录》检讨官.黄庭坚又利用职权之便,含沙射影攻击变法革新.朝廷史官把他拿到陈留勘问,列了他一百二十条罪,庭坚承认犯了三十二条,故遭涪州、黔州、戎州之贬.黄庭坚对这次贬谪,只认识到“投荒万死”的艰苦的一面,而没有认识到反对革新变法的错误的一面.

高太后死,宋徽宗即位,提出新旧两党并用政策,准备把黄庭坚调到朝廷任吏部员外郎.庭坚在回朝廷途中,路过荆州,应承天院主持智珠之请,写《承天院塔记》,又大放阙词,归纳起来,共有三条:

北宋末年的变法革新与黄庭坚的政治态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守旧派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观天下财力屈竭之端,国家无大军旅勤丁赋之政,则蝗旱水溢,或疾疫连数十州.”言外之意,造成北宋末年“天下财力屈竭”的原因,不是频繁的军事调动和征兵,也不是繁重的赋税苛政,更不是虫灾、旱灾、水灾和“瘟疫”,显然是指神宗、哲宗实行变法革新造成的.

2.“天下之善人少,不善人常多.”显然是说神宗和哲宗治理的天下是好的人少,不好的人多.

3.宋徽宗的父亲和哥哥“王者”,只知道用“刑赏”“治其外”,而不知“佛者”能“治其内”.

4.由于黄庭坚在任地方官时抵制攻击变法革新,调朝廷修《神宗实录》时,又攻击变法革新,今又利用写《承天院塔记》再次攻击变法革新.新老旧账齐算,宋徽宗钦定,开除公职,送宜州管制.

五、

黄庭坚于崇宁三年五月十五日来到宜州府接受管制.(宜州府是地级机关,而不是龙水县.现在有的把“州府”和“县衙”混淆了,称“大宜州”和“小宜州”这是谬误.)

宜州府的沿革是:宜州府→庆远府→宜山行署→宜山专署.

宜州市的沿革是:龙岗县→龙水县→宜山县→宜州市.所谓“大宜州小宜州”之说纯属谬误.

六、

黄庭坚崇宁四年(1105),在南楼写《范旁传》刻石,用“讲学”,讽咏朝廷,未闻宋徽宗大赦王命,于九月三十日病死于南楼.终年六十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