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理指导下的思想政治理课程教学

点赞:21883 浏览:967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存在着弊端,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提出,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教育者应通过教学活动中的交往与对话创设情景化的学习环境.高校教育工作者应以此为指导,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教学模式.建构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以往高校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忽视了知识本身具有主观性的层面,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需要其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主要以填鸭式的讲授为主,抹杀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上个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应当把认识看作人作为主体,以其内在的思维结构主观能动地并且有选择地对客体进行认知并建构自己知识的活动,这与传统的教育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我们深入地理解教育教学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一、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知识的理解在建构主义看来,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把外界的知识搬到头脑中,而是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和主观加工对知识形成新的理解.因此,针对同一知识,不同的个人所建构的对该知识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学习并不是学生简单地进行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罗列积累.知识无法通过教学过程直接灌输给学习者,学生必须主动参与整个学习过程,根据自己先前的经验,与他人协商、会话、沟通,在交互质疑的过程中,建构知识的意义.这就是皮亚杰所指出的学习得以产生的心理学机制.从这种意义上说,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学习成绩的好坏不能以记住了多少知识来衡量,而应该以学习中主动参与的程度和建构对知识理解程度来衡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不开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认知,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它实质上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当前价值多元、冲突的社会中,仅仅教学生听话,按照老师讲的课堂知识来行事的教育方式早已不合时宜.学生在原有教育教学模式下,不仅对学校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产生怀疑,而且对学校的“刚性化”和“强制性”的教学方式表示不满.他们希望学校能给自己以自由选择的空间,并希望得到相应的指导.事实上,学生的这种愿望多数情况下被忽视,致使学生产生多种不良倾向.比如,知行不一,叛逆心理等.因此,我们应改变过去落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冲突和矛盾做出自己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走出自我中心的误区,更新教育观念,由过去的“主唱”角色变为“伴唱”角色,由过去对学生的训诫变为对学生的指导.打破传统的千篇一律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在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认知的基础之上,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二、通过教学活动中的交往与对话创设情景化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指出:“知识具有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默会性等特质,以及相应的学习的特性――学习是一种知识的建构、协商、参与的过程.”这就意味着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应是为学习者创造良好的互动的学习环境,而学生要积极地进入到这个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广泛的交往与对话.事实上,每个人在头脑中都存在着预先的偏见,这种偏见往往妨碍我们去正确理解文本或者语言所表达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这种预先存在的偏见对我们视域的限制,采用对话交流的方式,与文本或语言发出者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在双方问与答的过程中,共同丰富对所指事物的理解,创造出关于该事物新的意义.建构主义把对话和协商看成是知识生成和发展的途径,是个体所建构的知识获得“合法性”的方式.传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观念,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理解、记忆上.根据建构主义相关理论可以得出,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积累增加并不等于学生具备了科学的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一般认为个体思想政治理论体系源于外在的国家倡导的思想政治理论,是社会中存在的政治观点、思想原则和道德规范在个体思想行为上的集中反映.因此,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如果没有对外在的思想政治倾向的把握,就不可能获得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也就不能转化为学生个体思想政治体系的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过程要把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认知和个体思想政治体系的发展联系起来,倡导高校教学中的活动观、交往观和对话观,从而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建构主义者强调,尽管知识可以被语言符号赋予特定的、得到人们普遍认可的外在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的学生会对同一知识有相同的理解.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不同的学生个体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理解也是不同的,学生的知识内化是一种个体行为.思想政治理论是客观存在的,但对外在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却具有主观性,这源于个体知识的意义建构.由于每个学生个体都是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某些方面,通过对话与协商,可以使学生知道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解才能更加丰富全面,为塑造自己科学的、高尚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奠定基础.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内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个体理论体系的建构,都要受到特定教育教学环境的影响.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对外在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不是简单的套用,而是需要针对具体环境的特殊性进行再创造.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课程的教学不能仅限于其教条式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把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情景化教学环境的创设,大大拓宽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视野,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生活,与社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交往实践中提高自己的理论认知,在对话情境中发展自我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