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主义文化观的历史意义

点赞:5407 浏览:1952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同志在新主义革命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思想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新主义文化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化理论,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新主义文化观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吸收西化论者和文化保守主义者思想中“科学性”与“民族性”的合理内核,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指明了道路和方向.新主义文化观以鲜明的实践性品格为新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和历史前提,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与昌盛产生深远影响.新主义文化观历经大浪淘沙般的历史荡涤后,在众多的文化理论中脱颖而出,真正担当起开拓中国文化发展出路的重任,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引领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航标.

[关 键 词 ];新主义文化观;历史意义

一、引言

的新主义文化观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吸取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两类思潮注重民族性与科学性的合理内核,从怎么写作新主义政治与经济的实践角度出发,把政治革命作为创新文化的突破口,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新主义文化观,科学地总结了古今中西之争,推动了20世纪中国文化巨大转型,担当起开拓中国文化发展出路的重任,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引领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航标.在当代中国应对社会巨大转型与发展的关键时刻,深入探讨新主义文化观的历史贡献,对于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理论

的新主义文化观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在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考察中国革命中的文化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观点,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文化理论.

第一,运用“政治、经济、文化”三分的理论框架思考文化问题,揭示了文化的本质和内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著作中包含着他们对文化的关注,对文化现象的精辟剖析,但他们是在哲学领域的框架里讨论文化问题.在概念的使用上,马克思、恩格斯也很少使用“文化”这个概念,较多地使用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文化”概念较接近的“文明”、“上层建筑”等概念.列宁在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卓越贡献在于自觉把文化领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并且依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当时的实际,阐发了一些精辟见解.但其文化思想尚缺乏理论的体系性,还没有自觉把文化作为与政治经济并立的领域来研究.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明确地把社会划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把文化作为与政治、经济相并列的独立领域,并在洞悉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的基础上,清晰地阐发了文化的本质与内涵.把文化界定为观念形态的文化,认为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的一大贡献.

第二,提出了“新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两个概念,并揭示了其丰富内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考察了中国文化革命的历史进程,创造性地提出了“新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两个概念,并指出两者既具有同一性又具有差异性.他认为新主义文化作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具有社会主义因素,是可以通向社会主义的,它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母体,社会主义文化孕育于新主义文化.他指出:“由于现时的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因而现时的中国新文化也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部分,是它的一个伟大的同盟军;这种一部分,虽则包含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因素,但是就整个国民文化来说,还不是完全以社会主义文化的资格去参加,而是以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新主义文化的资格去参加的.”[1]

第三,提出了“文化的大众性”观点,继承并丰富了列宁的文化和文艺要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的论述.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中提出,文化和文艺要“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怎么写作”.继承并丰富了列宁的这一观点.指出,“新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怎么写作,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2]为了实现新主义文化的大众性方向,号召革命的文艺工作者就必须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转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使自己的言语和书写的文字更加接近民众;在文化普及工作方面就必须“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3]

三、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指明了道路与方向

的新主义文化观论述了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文化现代化的推进主体、文化现代化的推进动力等方面,正确的解决了近代以来的古今中西之争,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指明了道路与方向.

第一,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为中国文化现代化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即要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必须由马克思主义来指导;第二层含义即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在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延安整风运动的重要文献中指出:“许多同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似乎并不是为了革命实践的需要,而是为了单纯的学习,只会片面地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个别词句,而不会运用他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具体地研究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具体地分析中国革命问题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这是在新主义革命时期文化探索的经验总结.在新主义时期,我党曾出现过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去观察和解决中国革命问题,中国的革命事业(文化事业)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以为代表一批中国人在吸取多次失败教训后,逐渐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科学地解决了“古今中西”之争,形成了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正确文化纲领――新主义文化纲领. 因此,在文化领域的伟大贡献不仅是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中的指导地位,更在于为后人不断创新中国文化提供了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

第二,确立了人民群众在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主体地位.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总是由少数人垄断文化,文化发展总是出现在小范围内融合往复的格局.对此是极为不满意的.在他看来,中国文化的转型不应该是知识分子的事情,文化必须走出知识分子的狭小空间,走向人民大众,走向广阔的社会实践.他有一句名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4]由此出发,主张中国文化转型必须坚持“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他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须有为人民怎么写作的高度的热忱,必须联系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1944年,在延安观看京剧《逼上梁山》后,给编导者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看了你们的戏,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并请代向演员同志们致谢!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你们这个开端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5]

四、为新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中国旧主义革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唤起民众,孙中山遗嘱中有已经认识到了这一问题:积四十年之经验,欲达到革命的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新主义文化观吸取旧主义革命的教训,主张培育与构建了适应新主义革命要求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与培育适应时代要求的民族精神,倡导在革命中对人民大众进行启蒙教育,整合了社会资源,为新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掌控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政党,都必然掌控着社会意识,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新主义革命时期,为代表的中国人成功地培育与构建了适应新主义革命要求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共产主义为蓝图的奋斗目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艰苦奋斗为主体的革命精神;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为宗旨的道德情操.为了使中国所倡导的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广大工农大众认同的价值体系,极大的整合社会资源,为代表的中国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诉苦(包括后来的忆苦思甜)是实现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重要机制.土改中的诉苦启发了农民的“阶级觉悟”和对新旧两种社会的认知,通过诉苦,引导民众把苦的来源归结于万恶的旧制度,并通过摧毁传统社会中最具权威、农民最敬畏的人物(召开斗争地主大会),凸显出领导革命事业的中国人是人民大救星的形象,凸显出中国人领导的革命之路才能让民众“翻身”,达到动员民众参与革命的目的.

其次,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国人通过歌谣、话剧、舞蹈等艺术形式传播新观念,让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为普通民众所认可与接受.在宣传共产主义理想时,主动与中国人渴望建立大同社会的传统理想靠近,易于被广大民众理解.明确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资产阶级的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可能性: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现在中国人民终于“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6]

再次,是坚持走群众路线,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普遍认同提供保证.任何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成功确立,不仅仅是通过口头的宣传就能轻易的建立起来.掌握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中国必须通过政党在实践中体现出为人民怎么写作的宗旨,人民才会信服这个政党,从而信服这一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总之,新主义主文化观倡导培育与构建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并通过一系列措施成功地将其转化为民众内化认同的价值体系,实现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最终取得了新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主义文化观的历史意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五、结语

的新主义文化观继承与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化理论,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根本方向、依靠力量、发展阶段和发展动力等一系列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基本问题,为新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形成和丰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理论的基础和历史前提,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繁荣与昌盛产生深远影响.新主义文化观关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纲领的论述、关于中国文化分期的论述、关于文化综合创新方法的论述、关于文艺工作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的论述等一系列新主义文化观点依然是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建设要贯彻和发扬的文化方针和政策.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依然把倡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

新主义文化观经过大浪淘沙般的历史荡涤后,在众多的文化理论中脱颖而出,真正担当起开拓中国文化发展出路的重任,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引领当代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航标.

[参考文献]

[1] [3]文献编辑委员会.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5. 708. 695.

[2] [4] [5] [6]文献研究室.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1031. 88. 1471.


[7] 马庚存.现代中国文化走向的航标[J].烟台大学学报,1997,(2).

[8] 郭于华 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相似度检测机制[J].中国学术,2002,(4)

[9] 程守梅.论新主义文化观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6).

[10] 朱耀垠.“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本位文化”论的偏至[J].高校理论战线,2004,(11).

[11] 吴林根.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贡献[J].理论研究,2003,(2).

[12] 张华. 历史地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10).

[13] 高梧. 论新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J].思想研究,2007,(5).

[14] 凌厚锋.论文化观与中国文化转型[J].东南学术,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