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

点赞:13660 浏览:584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为了解课程实施概况,本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分层抽取了15个区县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重视不够、阻力大,师资配置不足、多,配套机制欠缺、落实难,课程实施乏力等问题.研究提出强化宣传引导,完善配套机制,加大培训力度,深化课题研究等改进策略,助推课程常态化实施.

关 键 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4289(2013)12-0072-0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课程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为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概况,本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分层抽取15个区县作为样本,对区县学科教研员、教师队伍和课程开设情况进行深入调查.

一、基本现状

(一)学科教研员的配置情况

调查得出,15个样本区县均配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员,其中没有配置中学教研员的区县占6.67%;没有配置小学教研员的区县占13.33%.在所有学科教研员中,中学专职教研员的比例是35.71%;小学专职教研员的比例是15.38%;21.43%的中学教研员和7.14%的小学教研员具有研究生学历,而具有专科或其他学历的中小学教研员比例分别是14.23%和50%.(见表1)

由表1可知,几乎所有样本区县均配置了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员,但大于64%的教研员是由其他学科教研员兼任,有的教研员甚至兼任3至4个学科教研工作.中学学科教研员以本科学历为主,小学学科教研员以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为主.学科教研员的配置结构呈现以为主,学历偏低两大特点,直接影响了课程的推进情况.

(二)教师队伍的建设情况

对样本区县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调查发现,中学校均任课教师人数小于5人的区县占72.73%,小学占60%.教师占教师总数之比大于80%的中学占63.64%,小学占90%.(见表2)

表2显示,样本区县平均每所学校拥有综合实践活动任课教师人数偏小,教师数量明显不足,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已有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是教师.这种量少、质弱的教师结构必然制约课程实施效果.

(三)课程开设和评价情况

统计得出,中学各个年级均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样本区县占53.85%,小学各个年级均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例是100%.大于85%的样本区县研制并下发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进计划或课程实施方案.(见表3)

由表3可知,样本区县均能够很好的执行重庆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方案,所有小学各个年级均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中学相对较差.绝大多数区县研制并下发了课程推进计划,为课程实施奠定了基础.

(四)教研工作开展情况

几乎所有的样本区县,每学期都会组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活动.每学期组织1至2次中小学教研活动的区县比例分别是50%和55.56%,而对中小学校实施课程情况进行评价的区县比例分别是46.15%和55.56%.(见表4)

由表4可得,超过50%的样本区县每学期组织开展1至2次中小学教研活动,接近50%的区县对中小学校实施课程情况进行了评价.同时,教研活动次数的不确定性暴露出教研制度不完善、不明确的弊端.接近50%的区县没有对学校实施课程情况进行评价,直接影响教研活动助推课程实施的效度和效果.

二、存在的问题

(一)各级重视不够,课程实施困难多

几乎所有样本区县、学校反映,部分领导和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特征、实施意义认识不到位,严重制约课程实施.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师资队伍配置和设施设备建设等方面[2],没有给予充分关注.大部分学校领导将其定位于一门非考试的活动课程,在课时分配、教师待遇等方面,不予重视,甚至出现同课时低待遇的情况.一些教师和学生马虎对待课程教学,草率应付课程考评,存在课时挤占和课程替代等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研活动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师资配置不足,量少质弱多

对样本区县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研员和教师基本情况调查得出,接近65%的中学教研员和85%的小学教研员是由其他学科教研员兼任,超过60%的中小学校拥有任课教师的人数小于5人,教师占教师总数之比大于80%的中学占63.64%,小学占90%,且中学师资以本科学历为主,小学师资以专科及专科以下学历为主.学科教研员和任课教师均存在量少、质弱、多的情况,专业不对口、流动性大等问题突出,直接影响课程的正常、有效实施.

(三)配套机制欠缺,保障不力问题多

超过95%的样本区县表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评价、教师培训制度等配套机制欠缺,直接导致领导淡化、学校忽视、课程实施保障不力等问题.部分教师指出,课程实施情况没有纳入领导、学校、教师的绩效考核之列,从而存在不严格执行课程计划,课程实施不规范等系列问题[3]39-43.教研员和教师的流动性,导致师资培训常规制度难以建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存在较大缺口.

(四)安全意识过重,防范未然顾忌多

部分教师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存在较大的安全问题,尤其是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为了防范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安全隐患,确保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很多学校和教师严格限制学生开展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项目[3]39-43,少开展、不开展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改进措施及建议

(一)强化宣传引导,促使多方形成合力

一是组织区县、学校教育行政领导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员学习和专题研讨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顶层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二是分层次、分片区、分阶段组织全体学科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开展课程实施推进会、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等活动,加强对课程理念、课程价值和实施意义的学习解读;三是指导学生课题组代表充分依托学生社团、实践大课堂等活动进行区域内研究成果展示,辐射引领更多学生参与.同时,借助报刊、网络、广播等传媒手段,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意义的宣传,促使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予准确定位,形成合力. (二)完善配套机制,保障课程常态实施

一是完善师资队伍引入机制.面向校内选定一批综合素质好的教师组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团队,科学规划、先行先试;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科学等师资力量整合起来,每个年级、每个班级确定一位负责人[4].面向校外遴选一批实践能力强的专家担任教师,充实师资队伍.

二是完善区域教育资源整合机制.立足地区实际,逐步建立并完善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应用机制,尝试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结合起来,将学生历年课题研究成果课程化,将社区优势教育资源校本化,充实课程资源.同时,以课程资源开发为载体,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课程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化、多样化发展.

三是建立健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机制.借鉴法国在学区层面设立课程工作小组,负责推动、调研、总结和反馈本地实践课程实施情况的作法[5],依托政府督导部门,协调行政、教研和学校,建立健全课程督导评价机制.成立课程实施领导小组,制定课程实施规划,完善课程实施与评价、课时保障、工作量计算等配套制度,尝试将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实施情况纳入评优评先范畴,坚决杜绝课时侵占、课程替代、同课不同酬等现象.探索学生发展与综合素质评价及选拔性考试之间的有效衔接问题[6].

(三)加大培训力度,搭建师资发展平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体系中的新型课程.目前,高等院校尚未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专业,已有任课教师绝大部分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流动性较大,直接制约课程实施效果.因此,应该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因地制宜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师资培训,创造国内外、市内外优秀教师团队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同时,搭建市级、区县级教师专业发展平台,组织开展课堂教学展示、教学设计示范、优质课大赛、论文评比、课程论坛等活动,为不同教师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平台.

(四)深化课题研究,探索课程推进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一直是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的焦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科学、稳步、有效实施需要不断深化课程推进策略研究.尝试设置一批专项课题,指导教研机构、学校、教研员和教师依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教研、教学一线出发,深入探索,总结经验,提炼成果,建构课程常态化实施策略.同时,借鉴重庆市义务教育“领雁工程”和高中学校“捆绑发展”的成功经验,设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示范学校,以点带面、以优帮差,重点培优与全面推进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