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历史原貌树学界丰碑

点赞:3810 浏览:123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出版问世的二十年间,在学术界引起的反响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各路学者纷纷依此著书立说,而《选编》的价值也在持续高居文献引用率前列的数字中得到了最有力的诠释.本刊特邀党史、国史和经济史学界的3位专家,从不同视角对《选编》的学术价值作一简要评述.

“它是一部共和国经济史资料的大百科全书”

从学科划分来说,党史属于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进入20世纪90年代,党史研究的重心完成了从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转变,对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的重视程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90年代后期,史学界出现了多学科渗透的趋势,党史和经济史研究视角的相互延伸,也推动了经济档案资料在党史研究中的应用.

从《选编》(1949-1952)和《选编》(1953-1957)相继出版,直到今日《选编》(1958-1965)的出版,党史研究界对这部巨著一直都给予了密切的关注,党对新中国经济建设决策史和经济建设成就史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2011年初出版的《中国历史》(第二卷).在这部党史的权威专著里,以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领导下的新中国经济建设构成了全书的主轴,其中既有党领导下取得的成就,也包括出现的失误,还有政治运动对经济建设的冲击和破坏.应该说加强对党领导下的经济建设研究,是党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纵观《选编》丛书,它比较系统地梳理了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经济建设方方面面的情况,恢复国民经济时期的重大决策、“一五”时期工业化建设的大规模开展等它完整记录了共和国经济从建国伊始到“”之前农业、工业、商业、对外贸易等领域的建设过程.如此系统、规范地通过档案资料还原经济史原貌,在共和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是一部共和国经济史资料的大百科全书,不但价值连城,而且相信一定能经得起历史检验.我想,对于任何一位有志于从事此方向历史研究的学者,无论从哪个角度利用这部百科全书,都能够做出一番丰富的研究成果.

我们常说“政经不分家”,《选编》中对经济发展背后的政治局势作了比较全面、客观的记述,这对于现在我们澄清一些历史问题也有积极意义.比如现在提起时代,一些人误以为当时的人们整天只热衷于政治斗争,在经济建设、科学技术、国防工业、对外贸易等方面毫无建树.事实胜于雄辩.根据档案资料的记述,我们发现尽管经济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政治运动的冲击,但是它从未中断过,在石油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等领域还取得了突出的成就.那种关于农业、工业生产等纷纷被荒废的观点是荒谬不实的.


对于即将启动编辑的《选编》(1966-1976),我们充满了期待.党在“”10年间犯了“左”的错误,也带领全国人民艰难地摸索前进.在那样复杂、曲折而又十分艰难的环境中,经济建设是如何维持基本运行的,老一辈革命家付出了怎样的努力使国家恢复正常运转,我们和西方的关系又是如何逐步缓和的等相信《选编》的问世出版可以给这些问题一个客观公正的回答.

还历史原貌树学界丰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档案馆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把文献作为整体,有助于看出全貌”

我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史研究要以史料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公布了大量原来没有公开的档案文献,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丛书披露了大量国家决策层和执行部门关于宏观经济决策、政策制定和实施、对当时经济运行的判断和经验总结等方面的档案文献.换句话说,这些正是国史研究所需的较为重要的文献.

《选编》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我国在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以及经验教训的总结和规律的认识,这些不仅有助于正确认识历史,而且有助于启迪现实与未来.现在学术界有一种不太好的风气,尤其在一些年轻学者之中,往往先有结论,再去找资料论证结论.而《选编》披露的大量档案资料,可以把国史研究纳入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更好地体现唯物史观,使国史研究更加深入,获得更科学、更有意义的成果.

与之前出版的《选编》(1949-1952)和《选编》(1953-1957)相比,《选编》(1958-1965)在保证档案资料的整体性方面也作了一些改进.之前有些完整的档案文献被拆开分散在各个卷目录下的不同部分中,对上下文衔接和理解会造成一定困难;而这次把文献作为整体,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完整性,有助于看出全貌,便于利用和研究.打个比方说的话,原来的做法类似于编辑《语录》,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经过人为整理加工的材料,而现在相当于把整篇主席文稿原汁原味展现给大家.

我们在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工作时,未公开的档案资料都需要我们亲自去档案馆查找,而且要经过严格的报批手续,还有一定的时间周期.而这套丛书出版后,我们研究国史就多了一个重要的资料来源,很多档案资料可以从中就地取材,为我们减少了大量工作并且节约了宝贵时间.另外,我们在编写《国史编年》时,档案馆的权威档案资料往往也会为一些历史存疑问题提供佐证.比如前段时间我们在最后一次校对《国史编年》(1958)时,就依据《选编》作了50多处修正.

“适度开放档案,厘清对历史的误读”

在我国学术研究和许多理论著述中,由于档案资料的匮乏和缺失,诸多曲解的历史问题都难以得到厘清.例如,我国建国后30多年实行的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以来实行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重要的体制和政策,但是却不断有人把它们妖魔化,这就是不尊重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所以,我认为适度开放档案有利于更好地认清历史真相,使我们的认识更逼近于历史的原本,有利于利用活生生的历史教育大众、启迪人们的心灵.

先后出版的三部《选编》对于我们了解建国初期17年的经济建设史十分重要.大量有关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档案资料得以公布,许多长期存疑的问题不辩自明,一批新的研究热点也会随之形成和涌现出来.比如以现在的视角来看我国经济管理机构的演变就很值得我们去研究.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由于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和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初期的要求,国家计划委员会地位是相当高的,不仅是相对独立的、直属于人民政府的机构,而且可以说它与当时的政务院相差无几,这就体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经济建设高于一切的特殊地位.而机构设置与经济建设的这种复杂关系,仅从理论上阐释恐怕只言片语是说不清楚的,只有通过相关档案资料,才会有豁然明晰的感觉.

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如果把经济档案资料看作是案例资料,可以说新中国经济史就是由一个个生动的大型案例构成的,而《选编》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案例资源.通过解读这些案例就是深刻了解这段历史的途径,通过解读经济决策过程也就是丰富我们智慧的途径.《选编》在取材、编研方面也很精细,不但覆盖了宏观领域,连过去常常被我们忽略的劳动就业、工资福利等内容在书中也都有所体现.

现在学术界蔓延着一种浮躁的风气,每年我国出版大量的专著,发表大量的论文,乍一看十分繁荣.但是我们担忧究竟有多少科研成果能够沉得住、站得稳、传下去,而《选编》则为我们树立了优秀的榜样,希望学术界能向《选编》的编研人员学习,保持这种踏实钻研的优良学风,这对学术界的健康发展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