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点赞:18196 浏览:813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质量的优劣、教学效果的好坏等方面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计算机的驾驭和应用能力,对于学生日后的专业发展以及职业规划发展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现状中存在的典型性问题入手,剖析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并提出相关完善建议.

关 键 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弊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1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以及提高信息素养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在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其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事关教学改革全局性的成败,更重要的是直接关乎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和实践能力.然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课程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受制于传统学习思维的束缚无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师资结构配给不合理等等.本文旨在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问题成因,提出相关教育教学改革建议.

2问题成因的分析

2.1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受教育背景.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参差不齐,其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个体差距较大.基于这个原因,学生在教学中表现差异巨大:水平较高的学生觉得教师教授的课程简单、乏味、缺乏挑战性,希望老师讲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内容,而教师通盘全局设计的课业内容往往无法满足此类学生的求知需求,久而久之他们便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水平较低的学生则觉得教师教授的课程比较深奥,希望老师放慢授课速度,将授课内容尽量细化.然而,基于相同的原因――教师通盘全局设计的课业内容,他们会因为无法接受的新知识越积越多久而久之也变得缺乏学好此门功课的信心和勇气.

2.2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之惊人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然而,很多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却还停留在WindowsXP和Office2003时代.高校学生是否适应现实社会需要,必须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社会,亲力亲为地感受该领域的最新技术需求,认真负责地搜集该领域最新动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融入到学生的教育实践当中.

2.3课程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尽管当下许多高等院校都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教书育人,但是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很多高校教师还是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机械死板地复述教材内容,其授课内容毫无创新可言,更加谈不上有针对性地讲授学生兴趣点集中的内容.这样就直接导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学得无聊、无意义,教师讲得没劲、没效果.

2.4学生受制于传统学习思维的束缚无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上述那样机械死板的课程模式当中,被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紧紧束缚,完全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其想象力被严重扼杀,其主动思维的动力被消耗殆尽.这样,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会演变为单纯的“复述-记录-记忆-考试”过程,学生在传统思维的束缚之下,完全丧失举一反三的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尽失其中.

2.5师资结构配给不合理

许多高校的年轻教师对职业规划赋予个性鲜明的期待,对职业内容给予较高的个人主观好恶,对职业方向更是充满功利性的经济化学术投入.然而这些年轻人大多会认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简单、枯燥、不具有挑战性,因此对课程重视不够,以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这样的公共必修课变成年轻教师获得教学资历的踏脚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近十年来鲜有变化,变化最大的无非是office版本的更新,但原理和方法基本一致.然而,计算机技术却以几何级的速度高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一般会分配给资历较深的教师.但是,资深教师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导致需要和冲劲的课程被人为地变为一潭死水,令学生们的学习毫无兴趣可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改革思路的探索

3.1采取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教育教学方法

针对高校学生层次和基础不同,可以通过入学考试等方式将学生划分为程度不同的班级,然后按照班级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评估模式等.

3.2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安排授课顺序

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教材版本不断的推陈出新,合理安排授课顺序,尽量做到由简入繁、由浅到深的内容递进方式.在教学内容选取原则方面,建议采取“教学内容要按照分层、分类的原则进行取舍;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选取要体现基础课教学的特征;教学内容选取要体现学科特点;教学内容选取不能增加学生课业负担.”[2]

3.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理论的目的在乎应用,只有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问题的解决当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才能算是真正完成.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属于应用型课程,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

3.4改进教学方法,引进任务驱动法,增进学生的自觉性

任务驱动法的核心思想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它强调以完成任务为中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任务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学习隐含在任务背后的科学知识.[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老旧,思维定式,内容陈旧,缺乏活力.只有将任务驱动法引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才能营造出一定的真实情景,使学生置身其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5资格认证激励机制

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很多高校学生在课业任务之余都主动选择昂贵的辅导班,集中受训.在学生热衷于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大环境下,充分改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使之更加贴近考试内容,对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起到助力作用.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学生为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而额外花费的时间和金钱.

3.6开设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公选课

目前的很多高校都开有计算机方面的公选课,但是这其中有多少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呢?高校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公选课的内容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这些特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3.7增强师资队伍结构建设,增加学校硬件投入力度

适当增加课程选择的性,将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分配给所有教师.具体而言,要让学生有机会对任课教师进行资格选择,让所有的教师都有机会对其教授课程的进行选择.此外,高校还应当根据技术更新速度等因素及时将本校教学硬件实时更新,确保学生接触的是社会实践中正在被适用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得到全面而稳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