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个人主义的经济学与社会学解释

点赞:31477 浏览:1450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方法论所关心的问题是人们应当通过何种途径才能较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现象的真实本质,并指导着人们如何更加有效地把握行动的取向.纯粹性的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方法论都是有失偏颇的,哈耶克社会性的个人主义和舒茨的主体间性理论都能较好地说明方法论的新取向,也正是他们的开创性理论预示了现代西方社会学对社会学两大主题的融合问题所给予的关注,同时他们的理论也使社会学方法论显现出实践性特点.

关 键 词:方法论;个人主义;行动;时空

中图分类号:B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204604

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科技哲学显现出两个清晰的轮廓性的组成成分:概念性基础和方法论,这两个因素是可以与被称为科学知识的纯哲学的和知识的基础相对应(劳丹,1986).而科技哲学各分支能长期共存,可以说方法论是更为基础的因素,它也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据或指导原则.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自最初社会学从哲学分离出来而建始的孔德、涂尔干等早期实证主义社会学,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帕森斯功能结构主义,它们都强调经验和感性材料在对社会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没有本质区别,在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上采取的是整体主义(自然主义)范式;另一方面,自欧洲文艺复兴对人文主义的强调和人的理性观确立以来,首先是韦伯的解释学社会学对行动“因果多元论”的阐释,接着是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对社会学在方法论上的探求,以及符号互动论和常人方法论等人文主义(反实证主义)传统的延续,他们在方法论上走的“二元方法论”,认为应当通过对话和辩证的方式与被研究者的行动主体产生对话关系,最后通过归纳、比较与对照过程获得一致性,[1]85这是对微观的个体行动理论的有效支撑.

方法个人主义的经济学与社会学解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而在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他们的方法论路线是比较明确的,特别是经过马歇尔对古典经济学的综合与希克斯的供给-需求曲线的创设,他们对“理性人”概念的建构已经很完善.当然其中也有哈耶克的“自生自发秩序”社会理论、凯恩斯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分离和当前分支经济学对理性人检测设的“批判”,但是占据当前经济学方法论主流地位的仍然是“理性人”的个人主义路线,各学派之间的存在只是对理性人的探讨层次上的区别.而本文主要是通过对方法论个人主义在经济学中代表人哈耶克和在社会学中舒茨的方法论的梳理,以求对方法论在社会学的研究运用有一些启示,使得人们能够对行动做出更加有效的理解.

一、“真个人主义”行动及社会自发

秩序哈耶克作为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佼佼者,他在方法论的立场上是个人主义的坚决捍卫者;而他的真个人主义是通过与伪个人主义相对照而体现出来的.

首先,哈耶克通过对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的吸收而认为在人类的认识方式和认识过程中也存在着“知识分工”的现象,他通过对吉尔伯特赖尔和迈克尔波兰尼的“默会知识”的成果吸收,提出了“地方性知识”或“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等概念.哈耶克认为,“唯一能够存在的知识,就是分散于不同的人之间、经常彼此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观点”[2],这就摆脱了纯粹集体主义或社会主义的认识方式;另外,他的个人主义知识观也绝不是单纯的个人独立行动,不是霍布斯的“丛林法则”的体现,而是具有社会性质的、个人互动性质的个人观.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这一文章中,他指出:我们必须对知识采取分散的方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特定时间和空间的知识得到恰当的使用(哈耶克,1945)[3].这也突显出他对行动的认识上存在着一种实践性、时空差异性知识的特点.而且,所谓整个社会的集合知识只是作为一种比喻而已,个人的知识是以不完全的、有时甚至是彼此冲突的信念而分散地存在于社会中的.正因为我们只能肯定和明确地把握局部性的知识(因为总体性宏观层次的数据是相对平稳的,并且统一计划的实施形式是消除地方性知识自身的差异特性,这就使得规划者的政策经常忽视持续不断的微观局部变化),使得我们在认识和理解社会经济秩序及政治秩序时只能通过对知识和他人行动采取“类推”的形式,辅之通过对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非意图后果而不断进行的“经验反思和总结”使得行动朝着我们预期的方向发展,这样也是我们的个人行动和社会进程得以进行下去的方式.


其次,在确立了“知识分工”概念以使得特定时空的知识得以恰当地使用后,个人应该具备多少的个人知识才得以调整个体的行动,以及社会整体是如何运行的.在这个问题上,哈耶克认为,人们是无法脱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制度和环境的,在经济社会秩序的运行中个人依靠的是市场和系统的作用发挥而得以调节人们之间的行动.因为在个人局部的小范围内,个人所需考虑的关于个人行动的信息量是集中在一起的,这样就可以通过对信息的逐个辨识而使个体能够重新安排行动的步骤,并对自身行动作出调整(哈耶克,1945).而在社会层次的运行讨论上,哈耶克只是提出了适当的“一般性规则”这个术语,而未对其进行明确的定义.在《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一文中,他说:所有的真社会现象、语言、文化传统是我们社会科学的中心理论问题.他还引用阿尔弗雷德怀特海的话:文明的进程依靠的是对我们无需对之进行思考的那些重要的行为方式的传播.我们不断地运用我们还未明了的惯例、象征符号和准则,对这些制度因素的使用有助于我们个人获得来自他人的知识.正是人们无法脱离生存于其中的社会制度和环境,所以我们通过形成习惯和制度来传播那些以前在个人生活圈中被证明是正确的行为方式.正是不断的试错“实验”和对成功“规则”的传承,使得集无数个人经验的大规模的“文化进化”在市场操作和行动中得到交流和相互学习.

从哈耶克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的进化理性主义观点是很显现的,也正是依靠“个人知识”的自由观、一般性规则和个体在市场中的行为三个要素的相互作用而衍生出了自生自发秩序原理,也可以看出他明显的自由主义倾向和对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推崇,而伪个人主义是人的无限理性和不变偏好的代表,这正是由于哈耶克极力批判的,也是他的“知识分工”观点所不允许的.正是由于哈耶克提出知识分工的观点,因而使在随后的经济学发展中斯蒂格勒和阿罗所创立的微观信息经济学、西蒙的有限理性观点、斯蒂格利茨和阿克洛夫等对信息经济的研究得以有了较好的理论来源和依据.另一方面,他对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的来源及其“效用”无法作出较充实的确证,也没有提供给我们如何对前人的经验作出评价和提炼出精华的准则而相对主义的优缺点及改进甚至是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向成了拉卡托斯、劳丹等科技哲学家的研究主题.二、生活世界及主体间性

舒茨关注的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社会事实的意义.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研究互为主体性的人们之间的微观互动过程,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

首先,舒茨对“意义”进行了界定:只有在事件发生之后对之进行反思的时候,事件对我们才有意义.从舒茨对意义的概念界定中可以看出,他跟哈耶克的相似点之一是对“空间”因素在理解人们行动的多元原因给予看重,正是不同教育背景或不同区域的人群,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个人“知识库”的差异使得他们相对于我们(对他人行动进行观察和理解的人)是“局外人”的范围.对行动意义进行反思的范围应是具有共同类型或共同生活经历的一个群体;另外,为了理解不同群体或层级的人类行动的含义,使得舒茨借鉴韦伯的“理想类型”的概念,通过科学的二级建构,才得以实现对他人的行动进行理解.这就完成了社会科学的第一个方法论问题:“如何界定人们所要观察和研究的‘选择行为’的范围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的解答.[4]当有了对意义的界定之后,舒茨开始了对行动的探讨.

舒茨认为的行动是建立在“时间”的基础之上的,行动是作为人们的一种持续性的运作和规划(project),它可以是正在操作、正处于行动者的思考过程中,也可以是公开的或是隐藏性的;而行为是行动者持续性过程完成了的结果,是完成了的行动.在《行动规划的选择》一文中舒茨指出,行动是对实现未来预期的某一目标的步步思考和实现过程的想象,隐喻地说,是在“下笔”之前所需的对想法(idea)的构思;也就是说,行动者必须基于个人目前所具备的知识来在本人以往的已完成的行为表现中寻找典型化或类似性特征的行为.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在行动的进行过程中个人知识的不断增长,就引申出了规划的内部不确定性特征,这也引申出了他对“目的动机(inordertomotive)”和“原因动机(becausemotive)”的区分.以语言形式来表达的话,“目的动机”是主观性的指向未来的仍在规划中的持续性过程;而“原因动机”是客观性的指向过去的规划的起源.这种混合了主客观动机和不同的短暂确定性的规划结构更是证明了时间是规划中的最重要因素,正是个人独有的一定量的“知识集合”使得在规划中才能使人感知到自身的目的动机[5].也正是时间和空间在舒茨理论中的确立,使得生活世界的概念得以产生,也使得主体间性有了建立的基础.这就解决了社会科学第二个方法论问题:如何建立科学解释的“主体间客观性”.

其次,在确立了行动和“类型化”这两个概念之后,如何保证过去知识能够适应目前的规划,以及如何在利益及情境冲突的情形下进行选择呢.舒茨通过区分出两个建立在过去经验的集合来解释我们目前规划的合理性,其中之一是生活世界的集合.生活世界是个体经历的身体的社会经验、意见、信念、检测设的集合,它在个体的规划中是理所当然的、给定的、高度社会化的结构;即从主体间的角度来看,人类所体验的各种客体与事件是共通的,并且对于所有“正常”的观察者来说基本上是相同的[1]85,168.生活世界中的经验、信念等在每次规划时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相互兼容的,而是有其内在的不一致性;在依循旧有“知识库”而采取的行动之后,体验到与原先经历不同的新的非意图结果的时候,如何在下一次的行动中进行规划,这就进入了个人传记决定情境(biographicallydeterminedsituation)集合的运用过程.个人传记决定情境,就是说在面对多种选择或行动结果时,人们会在以往主体个人经验的沉淀累积之下,会在个人的习惯、激励因素和利益取向的权衡下,及在个人力所能及的情形下进行选择.同时,舒茨在《行动规划的选择》中还评述了柏格森的时间视角对行动选项中自由行动的重要性,评述了胡塞尔的自发决定论和莱布尼兹意志力选择理论.在舒茨看来,这些前人的理论可以汇合在一起的一个基据,是他们的理论都是基于不断进行的自我意识流而做出选择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个体是不会回溯性地重建以往已经实现的决策.

在前文的介绍中,舒茨已经说明了主体间性认识的可能性路线和行动的规划及实施过程,他以利益的整体性或是系统性的观点来说明行动中多种可能性后果的选择问题.在舒茨看来,行动中的利益不是独立分开的,而是连续性的整合的、一环扣一环的实现的,规划涉及到个人以往的行动参考框架,涉及到后来的行动目的.因为在进行规划时对行动的预期是按步骤地一步步实施和调整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类似于经济学的完美理性(个体具备了行动所需的所有知识、稳定偏好的不变)的行动使得行动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的.对社会科学的两个重要的问题,也正是舒茨极力解决的问题,一个是主体间性的理解问题,对此舒茨已经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另一个是社会科学家的二阶建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舒茨也通过建构的四项基本原则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三、结语

从舒茨的论述中可以看出,生活世界的概念类似于哈耶克的社会秩序的“一般性规则”检测定;而他们对时间和空间因素在个人行动和解释过程中的重视,使得他们成为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典型代表.也正是基于时间和空间的独立性和差异性,知识分工得以建立,行动规划的系统性特点得以形成;同时,哈耶克的具有社会互动性的个人主义,舒茨的共同生活世界和合作者与同时代人的知识共享都显示了他们不是绝对的“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的方法论在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中已经有了对实证主义和反实证主义的综合,但是真正把社会学方法论看做是研究事业的人是舒茨.他认为,社会是人们互为主体性的互动结果,对人们行动的原因、对现象所具有的意义进行深层的框架研究是社会学的任务,这就使他精辟地讨论了社会学在方法论上的可能性,并成为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

注重时空因素是对经济学理性人检测设所进行的一个反思,人们越来越注重理解微观个体行动过程中的差别性.但是,这样的研究范式也可能掉入相对主义的陷阱.而社会性的个人主义使得知识分工成为可能,且促使了专业化的加深;同时为了降低互动双方因收集信息的成本,而使得人们的合作与交流也更加紧密.这就引申出了社会性的整体知识的含义,也促使了本体论研究向方法论研究的转向.正是哈耶克和舒茨一类持社会性的个人主义者对微观与宏观研究的综合,为西方社会学的理论家们(如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吉登斯的机构化理论、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在上世纪后期开始的微观与宏观、能动与结构两大社会学主题的综合开创了先河,也对方法论的实践理性取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