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院校师生共同的

点赞:20291 浏览:9293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师生共同发展与新建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密切的关系.过分重学生应用能力、轻人文素质培养,重教师学历与职称、轻职业资格与职业能力发展的“道器分离”的做法,势必影响到人才的全面发展.通过分析师生发展中“道器失衡”的种种现象,提出“道器并重”的发展理念,以此促进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新建本科院校;师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7-0041-03

教育最关注的是两个发展,即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研究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二重两轻”现象就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中矛盾的凸显,“道器并重”不失为化解这一矛盾并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一种重要途径.

一、“二重两轻”现象形成的缘由与表征

“二重两轻”问题实质上就是学生发展中过于重视工具价值而轻视理性价值,教师发展中则过于重视理性价值,轻视工具价值的问题.

1.学生发展中的重“器”轻“道”

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在于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目前,高校存在的“道器分离”现象与工具理性、实用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分不开.“工具理性”由追求功利所驱动,行动借助理性达到自己需要的目的,行动者纯粹从效果最大化的角度考虑,而漠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与之相对的是价值理性,强调动机的纯正和选择正确的手段去实现自己意欲达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结果如何.对照观之,工具理性则近似于“器”之用.价值理性近似“道”之道.

工具理性与实用主义一拍即合,主要表现出功利主义价值观.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重分数、轻能力,重实用、轻理论,重科技、轻人文,一句话,重“为学”、轻“为人”;反映在学生对待课程态度上就是重视能满足职业需求的社会本位(专业本位)的课程,轻视以理论知识为取向的学科本位的课程;同时,还反映在学生的近期择业和远期的人生规划等方面.

重“器”轻“道”的功利主义思想直接后果是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指出,缺乏人文思想的教育必将造成学生目光短浅、流于平庸,不能保持对所学领域的强烈兴趣,也就失去了在未来担当起重任的能力.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则三谈“人文日新”.他引用《易经》中“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来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要求学生先学“做人”,再学“为学”.

2.教师发展中重“道”轻“器”

在我国古代哲学中,“道”是一个最高范畴.儒家宣扬“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条件是“选贤与能”、“人尽其才”.追求“贤才”目标导致教育多以“道”为主,而轻视“器”.具体表现为重学问义理,轻实用技术;重主体道德修养.轻对客体的探索和实践.

时至今日,高校管理尤其是教师发展中仍然存在着重“道”轻“器”的现象.教师发展将学历和职称描述成人才素质的一个基本参数而为之奋斗不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而轻培养其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等.教育部即将颁布实施“新的高校评估制度设计方案”和“本科教学质量保证标准”可以对此加以证实.该标准中规定,“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师中具有专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的比例不低于30%.”这是教育国际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师生共同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等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启发与思考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中行无咎、以人为本”等诸多“重整体、讲和谐”的发展理念,凝聚了华夏民族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人文精神.这些文化意蕴可以较好地阐释当代教育的发展问题.

1.道器论:师生共同发展的理据

潘文国在《关于中国文化传承与传播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易经》特别是《周易·系辞》中的许多思想,既不乏积极的进取精神,又有深邃的洞察力,阴阳调和,圆润完美.是中华智慧的代表.“道器论”就是其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包含了认识论基础;“化而载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道”可以用来指导理性地做人;“器”可以用来指导智慧地做事.理性地做人、智慧地做事是道与器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华元文化的精髓所在.道的变质,就失去了做人的理性;器的失传,失去了做事的智慧:“道器并重”则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道与器不能分割、分离,这是精髓之所在.

张传燧在论述“大学之‘道’与大学之‘器’”的关系时指出,两者可视为理念、学术与工具、功利的关系,它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大学的基本问题.当今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社会需求与个体的动机更趋向于对“器”的追求,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要支持并怎么写作地方经济的发展,功利性驱使了其对“器”的盲目追求.表现为学生重视应用型课程,轻视人文素质类课程,理由是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学会生存”.结果是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大学精神的沉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师生关系好比“事”与“器”的关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项“事”离不开拥有一定职场经验与能力的教师这个“器”的作用.一定数量既掌握“道”又拥有“器”的教师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道若有用,必要有个着落,这着落就是器.失传了一个“器”字,就失传了做事发明创造的智慧;变质了道,就变质了做人的思维.

2.“道器并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道器论亦称体用论,它涉及太学的理想、理念、精神以及价值取向及其功能定位.“道器并重”的教育理念要求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中,既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又要潜移默化地增强其人文素质,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新建本科院校培养的高素质应用人才既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宽的多学科知识,也要具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突出应用型特征上,尤其强调受过系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能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用在生产、建设、管理、怎么写作岗位上.因此,有必要针对学生职业需求,构建各专业技能训练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在学分中的比重.确保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注重培养应用能力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针对教育中重工具价值或技术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的现象.有学者指出.目前,重视人文教育已成为世界一些主要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它预示着人类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当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引导受教育者对“为何而生”的思考;只是强调技术知识教育,人文教育被边缘化;忽视价值观、人文精神的引导,使人们获得的只是有关人的基本生存的形而下的“器”,失却引领人走向精神超越和升华的形而上的“道”如此等等,都将造成学生价值理性的缺失,对可能生活的“应然”追求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的失败.由此,也就远离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


培养通识通用人才已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基本共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识与专识的结合是造就多元化人才的必然要求.《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指出,高等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成人”(manhood),不仅要学会“做事”(to do),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to be).早在上世纪50年代,时任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的章名涛教授就勉励学生既要学会怎样为学,更要学会怎样做人.青年人首先要学“为人”,然后才是学“为学”,由此,清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骄子”.

现代大学教育不仅应当进行以培养科学知识、技能、能力为目的的专业教育,而且同时应该进行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通识教育,即现代高等教育要坚持通识与专识的有机结合或统一.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我们必须警惕过度强调实用性而导致人文教育的衰落;要警惕过度的物欲化情绪和功利主义思想观;要使学生既成为“行家里手”,又不失为“博雅之士”.

3.“道器并重”有利于造就“双师型”教师

蔡元培在《大学一解》中阐述道:“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表明了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引领人,它要求教师:不仅是教学舞台上的导演,同时也应该是实践舞台上的演员:不仅能传授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要熟悉岗位操作技能,并善于引领示范,即具备“双师型”特征.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为满足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新建本科院校教师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应该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仅要求在知识数量上扩展,还要求在知识结构上调整、质量上提升.在西欧.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一直处于探寻自身角色和地位的过程.高等教育是一项受外力驱动、由偶发性事件触发的工作.泰特在《高等教育研究:进展与方法》的前言中指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中,在科研和教学上,对在职教师、新入职的教师乃至未来的教师都需要提供一定的具有时效性的培训,以此来促进教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大学》云:“苟日新,新,又日新.”在社会发展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日益更新的今天,广大教师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生力军,必须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始终做到“心怀天下、情系学生”.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中,有一些高校的经验值得借鉴.2004年底,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教师中具有教师职业以及其他职业证书或行业经历的教师共有77人,占教师的33.77%:2005年出台的“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办法”,将提高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制度化.这也就从侧面反映了对应用型大学教师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要求提出的必要性.

《礼记·学记》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育部关于“应用型大学具有专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的比例应达到30%”的规定,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师生而言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同时,也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三、结论

总之,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只有准确把握“道”与“器”之间微妙或复杂的关系,既不重“道”轻“器”,也不重“器”轻“道”,保持两者之间和谐、良性的发展,才能使高校人才建设走人良性发展的轨道.正如清华大学国学院副院长刘东在《大学之用》、《高等教育市场化的底线》系列丛书的序言中所言:“只要大学还不甘心退化成可有可无的盲肠,那么它与其说是在受到丛林原则的无情制约,倒不如说它是在残酷的丛林中仍然坚持维护着人类的尊严.”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新建本科院校要在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就必须重视师生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由此,才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怎么写作社会和传承文化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多更大更好的作用.

(责任编辑 石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