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编制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

点赞:14283 浏览:588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本文指出当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编制方面存在的摸石头过河,凭经验办事,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强调了对职业岗位的分析,而忽略了职业岗位的层级等问题.原因在于课程体系的编制缺乏制度保障,课程体系的编制主体缺乏相关的课程开发等方面的学习.因此,需要从制度上、理论上和具体行动的指导上保障课程体系编制,以提高课程体系编制的质量.

关 键 词 :高职;课程体系;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002-04

从2006年年底国家教育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设”项目以来,各高职院校积极投身示范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突破.高职教育质量稳步提升,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2009年底全国2305所普通全日制高等院校中,本科院校1090所,专科院校(高职、高专)1215所,院校本专比为1∶1.1.如加上以职业教育为主的384所成人院校、812所民办院校,普职院校比为1∶2.2.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从2004年的595.65万人增至2008年的964.81万人,在校生本专比从1∶0.8上升至1∶0.82,如加上成人本专科和网络本专科总规模则达1923.43万人,与普通全日制本科1179.85万人的在校生普职比则为1∶1.63.近五年来,围绕“高职课程体系建设”这一主题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总结也陆续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从这些公开发表的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中取得的一些成绩,但同时也看到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拟从现存的一些问题入手,分析原因,找出对策.

一、目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1.摸着石头过河,凭经验办事.刚开始设置的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多半都是“本科压缩版,中职扩充版”的面貌.从2006年至今,各个高职院校开始按照示范建设的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颠覆性”的改革.2007年之前强调的是走出去,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突出新形势下“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改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以与行业、企业、职业标准相接轨,以满足技术领域和岗位职业群能力要求为核心的课程.在此期间,很多学校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市场调研,了解行业、职业岗位和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规格,对专业对应的行业及岗位工作任务、任职资格等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课程体系中出现了一些非常有针对性和应用性的课程.这期间也出现了诸如只要是原来的课程体系中课程名称有“基础”“原理”“学”等字眼的,一律不开,确有需要开设的,也要改名,换成诸如“XX实务”“XX应用”之类的.2008年之后强调在前几年改革的基础上,对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构建系统的基础知识培养体系和系统的动手能力培养体系、系统的面向职业的专业课程体系和系统的面向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体系.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整体思路和做法还是有一定的科学性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对工作原则和编制指南解释不够,所给的样式主要是国外高职教育尤其是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再加上,课程体系改革在教师的个人教学评价和职称考核方面不能算做是科研成果,老师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而且高职院校的老师大多数是毕业于一般的高等学校,没有教育学背景,对于教育科学基础理论、教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等都很陌生.所以在具体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中,大多数情况下是摸着石头过河,凭经验办事.

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编制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公开发表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只见局部不见整体.高职课程改革强调的是人的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才结构观和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能力观.教育专家给出了有关课程体系开发的步骤和流程,如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转换、学习领域转换和学习情境设计等.从现有的公开发表的文章来看,大家基本上是从工作任务分析就直接到学习领域了.非常认真地对应工作任务,安排学习领域.由于同一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可能有很多个,于是在实际的课程体系构建上,大家普遍觉得每一项工作任务其实是需要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而一个学习领域也不仅仅是培养某一个方面的知识或技能,至于人的素质的培养那更是说不清写不出来的东西,更别说是对应哪一门课程了.但是,如果不进行对应分析,似乎又不能体现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这样严格对应若干工作任务构建的课程体系,没有整体感,无法产生合力.

3.强调了对职业岗位的分析,而忽略了职业岗位的层级.在社会调研中,某个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有很多,但工作岗位之间有一定的层级.不同层级的工作岗位对从业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以会计职业岗位为例,会计职业岗位包括出纳、会计、主管会计、财务经理和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等.而这些岗位是有着不同的任职资格、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要求的.如2011年12月27日,在广西人才网上,随机抽取用人单位有关“财务主管/会计”岗位的任职条件,都明确写出要有初级或中级以上职称,有5~8年的会计行业经验(历)和2~3年的管理岗位工作经验(历).而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出去,首次就业岗位一般是收银、出纳、会计员,如果是在小的单位,还要兼管一些办公室管理工作.学校在制订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忽略了会计岗位的层级对任职资格、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的不同要求,出现面面俱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不够,掌握不牢,高层次知识和能力也就只能如浮光掠影,空中楼阁一般.

4.强调了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从职业的角度来看,能力是个体能够将与某一领域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应用到这一领域中所有情形的程度.能力理论专家认为根据员工所拥有的能力的大小,可以将员工分为:新手、高级入门者、胜任者、精通者和专家.在高职专业的课程体系编制中,分析出来需要掌握的能力很多,强调了每一种能力的训练,却忽视能力培养的一般规律,如内化、适当地重复、重复中的深入和能力主体的自省顿悟.强调专业能力和一般能力,却忽视专业能力和一般能力的融合贯通,如在信息化环境下,计算机能力,应该既要有一般性的计算机常识和基本办公软件操作能力,也要要专业软件操作能力.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潮流下,英语能力除了用于日常交流,也需要用于专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