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点赞:11536 浏览:4593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上世纪末经济全球化带来文化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跃入人们的眼中.如今,异质文化的不断交流与碰撞已经不能简单的等同为文化的殖民与侵略了,我们应该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待这种文化碰撞、融合.本文主要探讨在这样一个跨文化传播时代,如何做好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策略.

【关 键 词 】全球化 跨文化传播 民族文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一词风靡世界.到了90年代,这场始自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浪潮也波及到了社会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传播全球化扩展了全球不同文化间的广泛交流与分享.跨文化传播愈加成为人们超越文化屏障的手段,从而实现全球文化的相互融合与认同.

一、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

对于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传播,很多人都存在着一种抵触情绪――“跨文化传播恐惧论”.尹韵公认为:“在汉语的解读中,跨有超越、跨骑、凌驾的意思,那么跨文化传播,可以理解为谁的文化可以超越、跨骑、凌驾谁的文化吗?等如今,新的传播技术使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在范围、速度、强度、种类等方面都达到了以往历史上未曾有过的高度和规模;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凭借和依仗科技优势所给他们带来的话语霸权,大肆推销、宣扬和传播西方主流文化及其价值观念,恶意贬损和摧残发展中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力图使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不是失语就是褪色,或者被边缘化.”①

在笔者看来,这种把跨文化传播理解为文化的殖民和侵略有些过于武断.


首先,“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起源于欧美国家,在英语中,所谓的跨文化传播的对应的单词是“cross-cultural munication”,但是,还有其他术语可以表示跨文化传播的内涵.例如“intercultural munication”.“cross”一词看上去有着文化比较的意味,有着文化殖民和侵略的意图.但是“inter-”这个前缀就没有了凌驾之意.由此可以看出,“跨文化传播”本身就不是一个十分准确的术语,因此把跨文化传播等同于文化帝国主义是有失偏颇的.在大多数情况下,跨文化传播是自发的而不是有政治目的性的文化侵略.

其次,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已从原先的文化帝国主义演变成了现今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文化帝国主义冷战结束后,西方作为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的输出和主导权,他们将自身的意识形态通过经济的、政治的、科技的、文化的等各种途径传播到第三世界.随着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发展中国家要求建立“国际信息新秩序”、反对“文化传播霸权”和“文化侵略”.对于文化帝国主义,我们是一定持批判态度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全球文化呈现出的是一种复杂、重叠和离散的状态,我们已经不能用以往的中心――周边模式去认识它了,而是应该用综合与发展的眼光去探讨,那就是跨文化传播的眼光.②

二、文化冲击不是“侵略”而是“竞争”

虽说我们已进入了跨文化传播的时代,但是这并不是说,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浸润甚至是侵蚀就消失了.笔者认为,面对这种文化冲击,更应该将其看为是异质文化的“竞争”而非“侵略”.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文化发现了自身的缺陷,和他种的优势和劣势.于是,在各种文化之间展开了竞争.不同的文化在竞争中,一方面保守和捍卫着自我,同时又对异质文化产生不同程度的认同和吸纳.互相竞争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的必然性.③

对于此,我们应该对跨文化传播有正确的理解:外来文化的进入,不仅侵蚀着本土文化,同时,本土文化在异质文化在不断整合和冲突中也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自人类文化发展以来,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就一直存在,文化间的这种互动必然会带来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必然也存在着这种冲突与融合.而“也只有在文化冲突的过程中,异质文化间的差异性才有机会被人们重视起来,成为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相比较而在的理由.”④文化整合则是在保护文化差异性基础上进行文化融合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文化保有其多样化,同时也实现了异质文化间的跨文化传播.

三、民族文化如何在“竞争”中取胜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存在着异质文化间的“竞争”,那么我们中华文化如何在这场文化角斗中保持不被完全异化,同时又能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进行对外传播、发扬光大?

1.提倡共同的价值观

中国对待西方文化有着一种抵触情绪.这是因为人文文化带有特殊的民族性和情感与意识形态的因素.每一种文化类型,都有其独到之处,同时也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惰性和盲点,惟有通过文化的交流与取长补短,才能使各自的本土文化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跨文化传播就是要跨越异质文化间的感性偏见.⑤

好莱坞的电影代表着美国文化,同时也受到了不少攻击和非议.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影片所宣扬的主题大多是我们所熟悉的――对美好感情的追求和向往、正义最终压倒邪恶――我们或许可以把这些主题理解人类共有的价值观、跨文化传播的“通用代码”.这种普世价值观也是我们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时所要借鉴和学习的.

2.传播个性化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传播工具,电子传播技术深刻地改变着人类文化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文化交流的质和量.计算机技术以强大的技术支持极大地推进了全球文化的交流,使跨文化传播细化到了个人层面.在网络这个无国界、跨种族的空间里,上千万人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使各国之间的文化传播更加频繁、必需和便利.跨文化传播不再是的,而是落实到实实在在的个体身上,这样一来异质文化的交流面更广,涉及的人群更多,传播的效果也会更好.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对外传播一直由政府所领导.同时,在这一时期,极少有民间的声音传达到国家文化的塑造中去,国家文化以统一的权力口径达至“目的地”.文化也是会发展和变化的,是不能以国家的形式固定成型的.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当今已经具有了现代意义,那么对它的所有建构都应该进入公共空间.由话语垄断某一表达已经不能代替该民族的所有文化认同,和民众的多元化参与才能共同构成一个丰富的民族文化传播景象.⑥“我们”需要对文化的多元表达,只有打破文化构建垄断,让文化中的人自由地表达,才能真正的展现和传播文化.文化认同之话语的建构,起始是“人”而不是“民族――国家”.⑦文化突破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反而是民间通过各种文化事件传达自己的文化特色,鼓励民间文化传播,那么具有活力的文化展示可以为中国对外传播塑造一个多元的民族新形象.

3.利用影像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

文化传播离不开载体――语言.虽然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合理的存在”,但与英语强势相比,这种“合理的存在”并没有实现实质上的平等.我们必须认识到不仅要从语言途径传播民族文化,更要将民族文化与视觉艺术、信息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更有效的方式传播中华民族文化.

语言,既是文化的表述工具,也是文化的一种局限:不同语言之间的文本翻译必定难以完全避免文化背景的失却或语义转换的偏误――民族文化的原始感染力会被大大削弱.而视觉文化是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可以直接调动读者的感性经验和视知觉思维,因此,图像阅读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

中国学者陈昕曾撰文指出:“最近20多年,是美国文化向世界辐射的20多年.美国的影片、音乐、图书以及其派生产品正在向世界每一个角落渗透.”⑧美国的价值观念对当今世界变迁的巨大影响与它的文化在世界上的极度流行紧密关联.美国文化的流行当然借助了国家的经济强势和语言强势,但在很大程度上更受惠于它的传播策略:极大地发挥了视觉传播的优势.好莱坞影片几乎成了美国文化的形象大使,将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演绎到极至.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日益普及,美国文化在传播的形式上不断开拓创新,数字化的多媒体视觉资源也源源不断地流向各国的文化市场,对大众特别是年轻人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所以,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充分利用影像来表达和传播我们的民族文化是最优的选择.

全球化语境下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传播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结语

容忍文化的多样性只是跨文化传播的前提条件,而不是它的最终目标.一个国家或民族允许其他文化共荣,固然要比其“本土文化”闭关自守好,但是更应该弘扬本民族特有的文化.我们要做的是,通过不同文化之间的公平竞争,对不同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提炼出一种能为大多数人接受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普适价值的先进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