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市民阶层的传播

点赞:20064 浏览:856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中国左翼文化运动开始时就明确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对象定位为一般大众,当时的“大众”一般指的是工农阶级和其他社会最底层人.但是实际上左翼文化运动在工人阶级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效果远远不如通过员发动工人骨干深入工厂宣传的效果好,而另一方面,左翼文化运动却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市民阶层的传播.

【关 键 词 】左翼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 市民阶层 上海

进入20世纪30年代,中国领导的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国民党在军事围剿的同时也加紧了对文化的钳制,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思想迫在眉睫.在引导下,左翼知识分子拉开了左翼文化运动的序幕,这次左翼文化运动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目标,是中国领导的由党员及其他进步知识分子参加的,旨在以文学艺术创作活动来进行进步思想(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思想启蒙运动.

左翼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工农阶级中的传播

早期中国人受苏联建党的影响,特别重视在青年知识分子和工人中建设队伍,员通过深入学校和举办工人补习学校、工人夜校等在青年和工人阶级中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在市民阶层的传播几乎是空白.中国左翼文化运动开始时就明确把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对象定位为一般大众,当时的“大众”一般指的是工农阶级和其他社会最底层人.小说、诗歌、戏曲、电影的创作都以工农大众为自己拟想的受众群.但是实际上左翼文化运动在工人阶级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效果远远不如通过员发动工人骨干深入工厂宣传的效果好,而另一方面,左翼文化运动却促成了马克思主义在市民阶层的传播.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学艺术种类颇为丰富,有小说、诗歌、戏曲、戏剧、电影、歌舞,等等.但是普通工人却不是其消费的主体,原因有二:一是当时的工人文化程度很低,很多都不识字,根本不会看书读报.有关资料表明,产业工人文盲半文盲占绝大多数.纺织工人中“一字不识的男工有50~60%,女工有80~90%”①,苦力更是上海各阶层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一个社会群体,无论是码头工人还是人力车夫,“十分之八是文盲,十分之二略识几个字”②.二是据当时的史料来看,普通工人工资很低,很难有余钱去购写图书,观看电影和话剧.1932年上海共有产业工人222681人,只有印刷、机器和造船三个行业月薪达到27.2元,其余的行业一般都在27.2元以下,而上述三个行业的工人数仅为13507,27.2元是国民政府工商部1931年统计过一般工人5口之家在正常条件下维持肉体生存与恢复体力所需的最低费用.那些纯粹靠出卖体力为生的如码头搬运工等连温饱都成问题,遑论其他.所以,左翼文化运动鼓励作家把工农大众作为自己的拟想读者,最终,工农大众也只是拟想读者.负责编辑“左联”机关刊《大众文艺》的陶晶孙在该刊2卷3期发表《大众化文艺》一文中就指出了当时的大众文艺怎么写作对象不可能是普通工农群众的事实.他说,“至少目下,大众文艺的对象还不是不识字分子,也不是半识字分子,等大众文艺的对象还是个智识小资产阶级”③.

左翼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市民阶层的传播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市是一个迅速现代化的城市,白鲁恂在描绘当时的上海情景时指出,“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上海乃是整个亚洲最繁华的国际化的大都会.上海的显赫不仅在于国际金融和贸易,在艺术和文化领域,上海也远居其它一切亚洲城市之上.”④当时的上海文化和艺术很发达,各种艺术门类都齐全,出版业和报业也很发达,报纸的数量繁多,达到几千种.而根据1933年的统计,上海工业资本占全国总工业资本的40%,工业产值占全国的50%,都市化进程促生了一个所谓的市民阶层,这个主要由职员、专业人员、小知识分子及自由职业者等构成的阶层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是上海庞大的读者大众、电影观众.他们乐于读书看报,并且他们以自己的知识和专业技术怎么写作于社会而获取酬劳,工资水平比普通的工人要多很多.据资料显示,“英电公司高级职员月薪在60~300元,领班职员50~120元”,“专业知识分子收入不菲,报社编辑40~100元,主笔200~400元,大学教授400~600元,副教授260~400元,讲师160~260元”,⑤比照同时期的上海工人收入,普通职员和一般知识分子有经济条件读书看报欣赏电影,而工人却只能先解决温饱.

左翼文人的小说、诗歌和戏剧的创作书写的是普通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其中小职员、小知识分子都成为文艺反映的主体.借助于当时出版业和报业的发达,这些文艺作品在市民阶层中流传,成为启蒙群众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效媒介.相较同一时期艾思奇等创作的哲学小品文,这些文学和艺术作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效果上更好.艾思奇的哲学小品文,虽然去了哲学的深奥,但却缺乏文艺传播的形象化特征,小说和电影作为艺术的存在方式,在传播意识形态时,“就是通过文化现象的再现、文化情境的描摹、文化情感的熏陶、文化精神的解读,来把蕴含在文化中的意识形态传递出来的过程.这一过程以文化之形象,以文化之情境,以文化之情感作为有效沟通国家倡导的观念与人民群众的桥梁,达到与文化消费者的思想、情感、心理共鸣的目的.”⑥小说和电影是当时市民阶层喜欢的文化样式.尤其是左翼文化运动聚集了一批很有影响力的文学、艺术方面的领军人物,他们以小说、诗歌、散文、戏剧、评论等文本形式和电影、歌曲等艺术形式为社会人生理想的实现摇旗呐喊,并在此基础上呼吁社会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他们写的揭露社会现实的杂文犀利有力,创作的小说贴近生活,创作的诗歌铿锵有力,便于传诵,特别是左翼作家和剧作家深入反映普通市民阶层的日常生活和悲欢离合的小说和戏剧以及电影,更是引起了普通市民的情感共鸣.据调查,20世纪30~40年代职员所读的最热门的书籍是:鲁迅的《呐喊》,郭沫若的《三个叛逆的女性》,巴金的《家》、《春》、《秋》,高尔基的《我的童年》、《在人间》、《大学》.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子夜》出版发行后也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30年代的上海畅销不衰.当时很有实力的现代书局出版发行的四大文艺杂志《现代小说》、《大众文艺》、《南国月刊》、《拓荒者》都刊登了大量的左联作家原创小说,读者订阅积极、发行量很大.在鲁迅的支持下得以发行的《译文》、《作家》等左联刊物的订阅者也很踊跃.以至于有的书局开始时不愿意刊发左联的刊物,但看到读者喜欢订阅,觉得有利可图,就争着去出版发行.“创刊于晚清的报纸《申报》和《新闻报》发行量均超过10万份,为全国最重要的报纸.”⑦而《申报》副刊“自由谈”在左翼知识分子黎烈文的主持下,很多左翼作家得以在《自由谈》上发表时评文章.《自由谈》也因为有在文学界很有影响的鲁迅的文章而很受当时读者的欢迎. 左翼文化运动的发展也影响了当时的电影业.当时上海已经有大大小小40多家电影院.看电影在当时是个新潮事物,不仅有钱人家的小姐和太太去看电影以显示时髦,就连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一般职员也愿意去看电影.从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公映到1930年夏季之前,当时著名的明星电影公司等拍摄的电影,主题大都是武侠、恋爱类,缺乏创新.为了吸引观众,明星影片公司邀请有新思想的夏衍等三位新文艺工作者当“编剧顾问”,当时领导“文委”的瞿秋白认为电影是最富群众性的艺术,应该重视,于是三位左翼文人接受了邀请.此后,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左翼思想便全面影响了电影创作.《三个摩登女性》、《春蚕》、《女性的呐喊》、《铁板红泪录》、《姊妹花》等一大批左翼进步电影陆续登上银幕,其新鲜的主题和内容在观众中产生了巨大反响.1935年左翼影片《风云儿女》的放映引得观众如潮,好评不断.史东山、孙瑜、田汉等左翼人士也在电影界成名,这些左翼电影人又对蔡楚生等著名导演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1934年上映的由蔡楚生导演的《渔光曲》在上海金城大戏院放映时几乎场场爆满.左翼思想还通过左翼文人影响到了电影报刊.当时的左翼文人石凌鹤当了《申报》的《电影副刊》编辑,王尘无成了《晨报》的《每日电影》实际编辑,他们在这两个刊物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理论撰写影评和介绍苏联电影.可见,20世纪30年代的电影界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导演、编剧的创作带有明显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倾向.通过电影,马克思主义思想得以在广大市民阶层广泛传播.

左翼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上海市民阶层的传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艺术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结语

人的思想的获得不是来自外部的强制,而是内部的需要.作为审美艺术品的小说、诗歌以及戏剧和电影以生动的形象、强烈的情感为媒介,沟通市民的情感世界,满足人的精神需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通过左翼文学艺术的解读所引起价值共鸣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因此,这些小说、诗歌和戏剧、电影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培养出一个庞大的喜欢左翼文艺的市民阶层.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

【注释】

①②⑤转引自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修订本),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24页,第128页,第254页.

③陶晶孙:“卷头琐语:大众化文艺”,《大众文艺》二卷三期,1930年3月.

④[美]白鲁恂:“中国民族主义与现代化”,《二十一世纪》(香港),1992年第2期,第12~25页.

⑥关丽兰:“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策略”,《人民论坛》,2011年第33期,第74页.

⑦熊月之:《上海通史》(第10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33页.

责编/张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