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存在与把握

点赞:22075 浏览:9717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历史教学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并以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养成为目标的,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许多国家都有通过历史课传授政治理念、开展价值观教育的惯常作法.各级各类学校的历史课教师都有责任:灵活把握、调整策略,把历史课讲“活”,改变人们对历史教学的偏见,改善历史教学的整体形象.

历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存在与把握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历史教学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关 键 词:历史教学;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005-02

一、历史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向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也是我国各级各类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主要任务之一.如,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三大任务之一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国际意识,初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大学阶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所确定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中国近现怎么发表展历史规律的认识,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于此功能,冠之于“思想教育”也好,“德育渗透”也罢,常常引起不少人的怀疑和排斥.事实上,历史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客观存在.

(一)历史的借鉴功能自古以来就被重视,但不同的时代所借鉴的内容则各有一定的选择性和时代性色彩

古往今来,历史教育一直就承载着资政育人、经世致用的职责.“以史为鉴”、“读史明智”,始终强调的就是历史对个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启示和帮助.即便是主张淡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人,也不会否认历史的借鉴功能.分歧在于:当代社会主义的中国向历史借鉴的究竟应该是什么?

笔者以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国民教育需求,历史教育则是主渠道.从历史教育及其需求来看,当代社会主义中国所要借鉴的东西很多,主要目的是不要重蹈覆辙.因此,在开展历史教育,尤其是近现代史教育时,从中学到大学,反复强调“百年屈辱的原因和启示”、“各种进步力量前赴后继地救国救民”、“中国在结束百年屈辱过程中的作用”、“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等,都是必然的、合理的选择.因为任何一个时代,在通过历史教育开展国民教育时,都不可能选择否定和颠覆时代的内容.又由于近现代中国是在政治纷争和军事战乱中走过来的,因此,即便只讲经济史、文化史等,也不可能脱离于革命史、政治史这一大背景.

(二)历史教学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且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主导价值观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但由于过去的事实已不可能以本来面目重现,而是较多地存在于人们对过去的回忆和认识之中,因此,历史资料总是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主观认识的形式出现,而人的主观认识总是受到在一定的价值观的影响,且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段历史,不同的人会有完全不同的描述和认识.这样以来,历史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环节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价值观色彩,从教科书到教学内容莫不如此.

从不断上演的教科书事件可见一斑.以抗日战争史为例,当中国各级各类历史教科书竞相描述“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等史实,并不时使用侵略、惨绝人寰等字眼,告诫青年一代勿忘国耻、不要让历史悲剧重演时,日本文部省却多次审定通过了由右翼团体编写出版的美化侵略的《新历史教科书》,如2005年4月审定通过的教科书,对“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提出挑战,极力鼓吹“审判”合法性待定论.关于对中国东北的占领,教科书只字不提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侵略罪行,仅说“满洲国实现了经济发展,出现了人口的显著流入”,关于发动战争的目的,教科书说“原来是为了获取资源,(战争)也成为加速亚洲各国开始出现的独立运动的一个契机”.不仅如此,在中国各界纷纷反对日本政府纵容篡改历史真相的作法,指出这一作法必将误导日本的下一代,进一步失去亚洲国家的信任时,日本部分媒体和政界人士也反过来指责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要求中国改善反日历史教育.

(三)历史教学是以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养成为目标之一的,与政治课的教学功效相得益彰

长期以来,由于一直突出强调政治课在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主渠道作用,有相当多的人片面地把价值观的培养当作政治课独有的教学功效.实际上学校教育的所有学科都负有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责任,历史课也不例外,而且历史课在这方面的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伟大人物不胜枚举,这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对一系列重大事件的介绍和伟大人物的褒扬,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是非和历史人物的功过有基本的辨别能力,从而形成对历史认同感、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著名历史学家苏寿桐在论及历史功能时说过:“历史的功能,首先在于它对道德教育的作用”,其次还有“资政”以及“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加深涵养的功能”.也因为如此,近年来展开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改时,在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突出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三大课程目标之一,和旧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这是一个很大进步,意味着历史教学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方面的功能已得到充分肯定.

二、通过历史课传授政治理念、开展价值观教育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惯常的作法

将历史与意识形态绑定,通过历史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许多人看来是中国所特有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误解.由于一个国家的青少年如何认识和看待本国历史,直接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因此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历史教育问题,把历史教学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强制性课程.

以美国为例.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委员会就提出,“应加强学生作为一个人去发展而不仅仅是对他进行智力知识训练”,进入80年代后,美国更加重视对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并视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美国的价值观教育主要是在正式课程和各种辅助性活动中完成,其中正式课程就包括历史课,它是中学阶段的五大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大学阶段大学生的必修课.近10多年来,历史教育在美国中小学课程计划中的地位更是得到空前提高.1995年1月,“全国学校历史科中心”正式颁发了“国家标准”的历史教学大纲.由于美国的学校教育是地方分权制,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因此这一重大举措在美国的学校历史教育发展史上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该“国标”大纲,非常强调历史教育在公民教育上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公民参政意识的培养,认为“历史认识是政治智慧的先决条件”,“没有历史知识和以历史知识为基础的探究,人们就不可能成为见多识广、有鉴别能力的公民.而具备这种素质的公民是有效地参与政府的过程,在全体公民身上实现美国理想的追求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这说明美国的历史教学承载着向学生传递一定的政治理念的责任,并已在“国标”大纲中得到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