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下的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点赞:30993 浏览:14427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接受理论作为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文学理论流派,在现代西方文学理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接受理论以读者为中心,注重不同背景的读者对文本所产生的“期待视野”以及对作者所产生的影响.将接受理论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分析不同层次和背景水平的学生对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接受和反应,构建一个开放式、启发式、互动式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接受理论 期待视野 大学英语分级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3-0047-01

一、接受理论

接受理论,亦称接受美学,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在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布拉格结构主义理论、德国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波兰英加登的现象学基础上建立的文学理论流派,其代表人物为联邦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接受理论打破了注重作者以及文本分析的传统文学理论,将读者置于文学研究的中心.接受理论认为,读者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文本,在阅读过程中,读者积极地参与作者的创作过程,与文本和作者形成能动的辩证的动态关系.出于读者自身的教育程度、文化水平、认知心理、审美情趣、兴趣爱好、专业方向、阅历经验等差异,不同的读者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期待视野”.读者的期待视野随着时代、社会和个人因素不断改变,作者对文本进行不断修改,缩小与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审美距离,以求达到“视野融合”.

二、接受理论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主体”的转移

接受理论为大学英语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接受理论的五个要素——传导者、接受主体、接受客体、接受媒介和接受环境与大学英语教学的五个因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一一对应.接受理论将西方文学理论从作者及文本向读者的重心转移与大学英语教学从教师和教学内容向学生的重点转换不谋而合.如果教师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地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很难得到充分发挥,教学内容也就失去了其教育价值.具体到英语教学,根据接受理论,要避免传统“翻译式”“灌输式”或“说教式”的教学模式的弊端,学生的主体性必须放在首要位置,要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三者之间不断的互动和融合才能促进教学效果和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2.“期待视野”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接受理论中的“期待视野”这一重要理念更是对分级教学后的各类学生对教师以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心理期待、反应、接受和反作用具有高度指导意义.分级教学以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到接受主体各方面的差异,而是“一刀切”地对所有接受主体在同样的教学环境中使用同样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忽视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期待视野”.在实行分级教学后,学生由英语基础、起点层次、专业方向、学习特点等分为不同类别,传导者在对不同类别的接受主体的“期待视野”进行研究和讨论,针对具体情况使用不同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以求最大的满足和超越各类学生的“期待视野”,尽可能地达到“视野融合”,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3.接受理论在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教授各个类别各个班级的英语基础、专业方向、性格特征、学习主动性等特点,分析其“期待视野”,并在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生对教学的接受情况和反馈,以及学生“期待视野”的不断变化,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不断的调整和修改,以求达到“视野融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后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学习主动性高,自主学习能力强,对教师以及教学内容有较高的“期待视野”.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和要求,学校在教学计划、教材选择、课程设置等方面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把学生放在教学主体地位,营造动态活跃的语言环境,在语言讲解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知识面,不再拘泥于语法和词汇,注重口语的培养,并随时与学生进行教学效果的沟通,根据学生的反应和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重点,尽力满足和超越学生的“期待视野”.而针对基础稍差的学生,应将精读和泛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对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进行诱导性教学,鼓励学生敢于开口讲英语,并适量加入英语相关知识背景的讲解,在提高学生英语基础水平的同时扩大其知识面.利用各种方法和课内外活动,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和自信心.教学过程不能沉闷呆板,要轻松活跃,多使用多媒体和音频、视频技术,设计课堂游戏和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步步提升学生的“期待视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