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与人的水平的不协调性

点赞:4260 浏览:121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目前的德育超越了现阶段人的发展水平,这是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的根本原因.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人的自私心理并提出德育应该面对现实,在尊重人性的前提下取得公利与私利的和谐统一.

关 键 词 :德育道德人性一致性

当前大学德育处于一头冷一头热的状态:一方面国家十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比如同志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原则,把理想、道德放在首要地位.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同志也提出,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另一方面,虽然从制度上讲学校相当重视德育,但是实际上却如华中科技大学高教研究院院长刘献君所说“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知识,忽视思想的培育,灵魂的塑造.学生上大学,认为‘我是学专业的,学知识的’,教师教学,认为‘我是教专业的,教知识的’.把思想道德的培养当作可有可无的一部分”(引自新闻经纬网).另有人总结说,“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还有,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上大讲共产主义理想、道德、信念,另一方面学生却对此不感兴趣,听得心不在焉.他们认为这些理论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只是为了完成学业、应付考试或者准备考研才去上德育课.所以,他们只是把德育理论作为一种知识临时记下来考前背一背,根本没有将其转化成思想、观念、立场、素质、修养.结果是基本道德素质没有任何提高,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也没有建立起来.

大学德育与人的水平的不协调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德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除了学校教育以外,还要受到社会物质发展水平和人的发展水平即社会环境的影响.对于当前德育的尴尬处境,人们往往从课堂内部找原因,比如认为教材内容陈旧,老师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和采用灌输式等等.但是,我们认为造成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德育理论超高,即超出了现阶段社会发展水平和超出了人性的高度,所以才造成了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对此,我们在“试论高校德育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适应性”一文中已经对德育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现实的不适应性进行了讨论,下面专门从人性的角度谈谈德育理论超高的问题.

人性就是人的天性,人性比较稳定,不易发生变化,所以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易”.当然,人性也不是永远都丝毫不变,它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缓慢地发生变化.就目前的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状态而言,一方面人有积极向善、扶危济困、怜贫惜弱、甚至舍己救人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人又有比较严重的私心,可以说有私心是人的较为突出的特征.人的私心有多种表现,比如自利、自爱、自尊就是“私”的三种表现形式.首先,人们在利益选择上总是以我为中心,人们之间的多数争斗都是因为利益冲突而引起的.比如,为了一己之私,关起门来我与我的妻子斗,开开房门我和我的妻子一起跟我的兄弟姐妹们斗,开开大门我又和我的妻子以及兄弟姐妹一起跟我的邻居们斗.如此逐步升级,就发展为我和我的同胞一起与外国人斗.这一切都是因为“我”的利益受到了侵害,这是典型的自私的表现.另外,在施爱方面人人都是先爱自己,再爱自己的亲戚、朋友、同事,最后才爱其他人,而且爱自己胜过爱亲人,爱亲人又胜过爱陌生人.基督教要求人们爱自己的敌人胜过爱自己的朋友,但这只是一种道德说教,一般人都做不到.人间的爱首先是和血缘之爱,然后则是利益关系之爱.建立在利益关系之上的爱往往是暂时的,利益关系一结束爱就会立即消失.

上述种种都可以归结为私心,但是私心并不都是坏事,只有极端自私自利才是坏事,如果能把“自私”限制在一种正当的程度就是值得肯定的.因此,我们应该敢于承认和正确认识“人人都有私心”这个听起来可怕的现实.人的最大愿望就是活着,好好地活着,私心是人的求生造成的.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其中生理需求是指对食物、水、空气和住房等需求都是生理需求,这类需求的级别最低,人们在转向较高层次的需求之前,总是尽力满足这类需求.一个人在饥饿时不会对其它任何事物感兴趣,只有满足了温饱之后他才可能顾及其他.因此可以说,私心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天性就是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不能违背的,所以私心是不可能被消灭的.虽然德育的目的是要改造人和提升人的素质,但要改造人的自私本性却是一个及其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可能即使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们也还会有私心.所以,当前的德育需要面对现实,不能奢望一步跨入共产主义.因此,道德教育绝不能超越当前的社会发展水平和人的发展水平,尤其是不能超越人性.道德是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的行为准则,因此道德要有现实性与可行性,而超越人性的道德就不可能为人们所接受,因而就不可能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总书记才明确提出“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道德的功能在于维护社会稳定与团结,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则是为了实现人的自我发展.这就决定了道德从本质上不是否定人的私欲更不是灭私,而是把它限制在合理的程度以内.准确地说,道德是在现实条件下在私利与公利之间取得折衷与调和.只有这样的道德才能既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又能维护个体的自我发展.相反,如果一种道德观念听起来十分高尚,处处都在维护集体和国家利益,但是却丝毫不考虑人的发展水平也不顾及个人的正当权益,那么这种道德最终也会损害集体利益和阻碍社会发展.

那么, 怎样才能“肯定私又超越私”,怎样才能把遵守道德规范当成“自我实现”呢那就是化“小我”为“大我”,把“爱我”逐步扩展为爱朋友、爱同事、爱集体、爱民族、爱国家.这就像水中的涟漪,从“我”这个中心扩展开来一圈一圈逐步泛化,但不管扩大到什么范围都是以“我”为中心.这样即满足了“自爱”的本性,又实现了爱集体、爱大家的道德诉求.那么,推动人们把“爱自己”扩展为爱他人、爱集体的动力是什么呢那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共同利益关系.这样就实现了私利与公利的顺利对接,使两者得到水融般的和谐与统一.

因此,我们认为道德不能把调子定得太高,不能脱离社会现实,也不能超越人的本性.我们认为德育应该教导学生如何正确认识人性,正确看待人的私心,进而教会他们正确处理公私关系、人际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让他们能够理性地对待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与自我约束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德育教育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遵守道德规范的自觉性,从而取得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统一.相反,如果把德育的调子定得太高,不但受教育者接受不了,恐怕就连教育者自己也不大相信自己说的话.这样,不但不能产生积极效果,反而会助长人们说一套做一套的坏风气.


以上我们从“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其他人的发展”的原理出发,对德育问题所做的思考.我们认为目前的德育存在超越人的发展水平尤其是超越了人性的限度,混淆了最高精神追求与实际道德规范的界限,最高精神追求永无止境,实际道德规范是做人的最低要求.长期以来德育将最高精神追求作为普世的道德规范,要求人人做圣人,因此才出现了德育理论与社会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将两者区分开来,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使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相适应,与人的天性相协调,与传统美德相承接.当前的道德规范不是要求人们灭绝私欲和只讲奉献不讲报酬,而是要求人们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公私兼顾、互利双赢.当然,我们强调道德的现实性和实践性,并不是否定宣扬大公无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怎么写作等高尚精神的社会现实意义,只是要把这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与现实的道德规范区分开来,分清先后,分出主次,合理安排.

[本文是河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用科学发展观探索大学生全面、科学发展之道,课题编号:SZ090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