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20世纪20年代的“红色学府”

点赞:6128 浏览:1994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上世纪20年代初期,国共两党共同创办了一所著名的文科学校.当时,社会上曾流传有“五四运动有北大,大革命时期有上大”、“北有北大,南有上大”、“文有上大,武有黄埔”等.这个“上大”,即指被国民党称为“赤色大本营”的“红色学府”――上海大学.

创办与停办

上海大学(以下简称“上大”)成立于1922年10月23日,它的前身是私立东南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在上海市闸北区青云路青云里(今青云路167弄的位置,1987年定为市级革命纪念地).校舍是一座二层楼的破旧房子,因陋就简,略加整理就变成学校了.由于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校舍紧张,所以教师和学生多半住在校外.

上大创办时.正值国共两党酝酿合作之际,培养革命理论人才是当时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充实上海大学,方面派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等到上大,邓中夏任教务长,其他人任教授.这些人的到来无疑给上海大学注入了革命的新鲜血液.使其面貌焕然一新.国民党方面派于右任担任上海大学校长.于右任是同盟会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倒袁运动,对教育工作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被称为“西北奇才”,在当时颇有声望.国民党方面又派邵仲辉(即邵力子)任副校长.由于于右任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校务时常由邵仲辉写作技巧.

当时上大主要有三个系:中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为陈望道;英国语言文学系,系主任为何世桢;社会学系,系主任为瞿秋白.另有美术系,但只办了一段时间就停办了.

1923年,由于与国民党左派的共同努力.上大巍然屹立于黄浦江边.由于学生人数猛增,校舍愈显紧张,遂于次年2月间迁址到公共租界西摩路(现陕西北路)132号.迁址后上大分为大学部和中学部,规模更大.1925年五卅运动发生后,上海大学被强行封闭.经过上大师生的顽强斗争,1926年上大在江湾又建了新校舍.

由于上大一直站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前列,因此上大成了的眼中钉,国民党更视上大为“赤色大本营”.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崇禧秉承的旨意,突然派兵进驻上大江湾新校区,上大不少学生被捕.财产被抢劫一空,上大由此而被迫停办.上海大学从1922年创办到1927年停办,前后仅生存5年时间就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

内部矛盾与派系斗争

上大创办后不久.便出现了派系斗争,并逐渐公开化.上大的学生,从政治上可分为两大派.多数学生是要求进步的.他们中一部分是员或倾向的,另一部分虽倾向国民党,但当时国民党的主体也是革命的,所以这两部分学生均属于革命派.少数派则是以何世桢、何世枚和凌铁庵、凌焦庵(安徽人)这两家的子弟或亲属为主,以及受他们影响较深的一些青年学生.

上大学生进校前,有不少同学就已有自己独立的政治见解.一部分学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思想上渴求革命.还有一部分是全国各地或被反动当局开除学籍,或受北洋军阀政府通缉逃到上海进入上大的.这些学生思想比较进步,加上进校后受到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人的马列主义教育,进步更快.

在上大三个系中,社会学系员最多,所以最为活跃.也有少数学生如国民党委员张继、谢持的女儿,出身富贵,除上课外,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英文系主任为何世桢,学生中多半属何、凌派系.势力占优势.中文系两派力量差不多,因而成为两种力量争夺的对象.

“”时期权倾一时的人物康生,当年也曾是上大的学生.据上大学生胡允恭回忆:康生当时的名字叫张云,出身地主家庭,很有钱.为表现积极革命,他每次上课都和穷苦学生坐在后面的长凳上听课.康衣着也较朴素.但使人讨厌的.是他嘴里时常叼着进口的高级纸烟,给人一种说不出的洋不洋、土不土、颓废阴沉的感觉.尤其在日常交往中,康不仅与我们党团员接近,同时又与何、凌派打得火热.因此大家都说他滑头.

1924年春,上海大学增设当代政治课.国民党派汪精卫、胡汉民,则推荐恽代英,三人轮流讲授此课.汪精卫讲课词藻比较丰富,内容主要是有关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完成北伐等问题.胡汉民讲“三义的连环性”.胡强调,要实现三义,一是要民族独立;二是要打倒帝国主义,收回民权;三是改善人民生活.胡认为民生主义包括了共产主义,除民生主义外.中国社会不需要共产主义.恽代英则尖锐地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必然要和中国的写办阶级和封建军阀相勾结,因此反帝和反封建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他明确指出人赞成三义,但它不是革命的最终目标.恽代英进一步指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是有局限性的,在反对勾结帝国主义的大地主大写办阶级时,他们会赞成;但革命继续深入,侵犯了他们的利益.他们就会起来反对,所以依靠他们是不可能把革命进行到底的.恽代英的政治课,观点明确,说理透彻.深得学生们的好评.显然,他的理论和胡汉民的观点是完全对立的.不久,胡、汪离沪去广州,政治课由恽代英一人主讲.

1924年,沈玄庐突然离开上海大学,脱离.此事一时成为何、凌派攻击的口实.何、凌派系后来成为戴季陶主义和孙文主义学会的骨干.

独特的办学风格

上大是一所新型的革命大学,办学富有创新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

一是组织上开通.于右任校长上任后,不搞党同伐异,他首先请李大钊举荐办学人才.李大钊便介绍邓中夏、瞿秋白等人来上大.在邓、瞿到任后,蔡和森、张太雷、恽代英、任弼时、沈雁冰、陈望道、杨贤江等也陆续来校执教或主持工作.同时上大也聘请了一些社会名流.在人才上,上大也可以说是兼收并蓄.广纳贤才.

上大先后为国共双方培养出许多革命骨干,并不断向外输出人才.黄埔军校第一期在上海招生,就由上大代招,招考官就是戴季陶和施存统.上大考取黄埔军校的学生也很多.

1924年春,上海地方党组织在上大建立了基层组织――上海大学党支部,有党员11人,占全市党员数的1/4.支部成员中的蔡和森、邓中夏、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等都是或团的领导人.

二是政治上开明.瞿秋白多次撰文,主张学校以“改造社会”为宗旨,以期实现社会.瞿秋白在致胡适的信中说:希望上大“成为南方新文化运动中心”.在上大讲授的内容中.充满了马列主义学说,十分新颖,诸如“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等概念.毫不避讳.上大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本校教师自编的.大多数教师既有渊博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的斗争实践经验,因此编出的教材有血有肉, 深受学生的欢迎.


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上大师生前赴后继,谱写出许多感人的篇章.1924年轰动一时的黄仁(上大学生)事件,是上大学生献身革命的首次尝试.1925年五卅运动中为国捐躯于南京路的何秉彝,以及五卅运动领导人之一的刘华、瞿秋白的弟弟瞿景白,也都是上大的学生.五卅运动中遭到逮捕,甚至惨遭杀害的上大学生不在少数.据《上大五卅特刊》记载,仅在五卅惨案的当天,上大学生受伤的就有13人,被逮捕的达131人.

由此可见,上大确实是一所革命的洪炉.当时的《大陆报》称“北有五四的北大,南有五卅的上大”,颇为确切.

三是教育上开放.上海大学注重独立思考,不拘泥于常规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比如在社会学上,瞿秋白不赞成美国学者把“一切杂七杂八无所归的东西都推人社会学”的做法,对德国、苏联学者的观点也坚持一分为二.瞿批评传统的社会学“偏于叙述的、描写的”,他鼓励“抽象研究”.他说:“欲了解一国的生活,决不能仅单凭几条法律、几部法令,而要看得见那一社会的心灵.”为了看见“社会的心灵”.上大师生走出校门,到工人居住区和街道兴办平民夜校、工人子弟学校、识字班等.上大还联合复旦大学、东吴大学等校举办夏令讲学会.对国外先进的文化,上大也大胆借鉴.瞿秋白在《现代中国所当有的“上海大学”》一文中写道:“中国文艺之中‘外国货’的容纳取受,并不是‘国粹沦丧,文化坠地’之表征,而却是中国文化命运之转机”.瞿的“转机论”为文化开放鸣锣开道.

上海大学:20世纪20年代的“红色学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正是由于组织上的开通、政治上的开明、教育上的开放,上海大学才生机勃勃,名声大振.许多青年纷纷负笈来学,而且有许多从日本、苏联回国的人也来校听课.兄弟院校学生,包括一部分教师也前来旁听.

“红色学府”的师生们

上海大学从1922年10月创办至1927年5月被查封,前后仅存在5年.在这短暂的5年时间内.先后来上大从教的教师有几十人.学生有160人左右.革命洪流大浪淘沙,上大的师生后来许多都成为职业革命家、政治或文化名人,同时也有不少人意志动摇,经不起斗争的考验,脱离了革命队伍,甚至走向革命的反面.笔者试以所接触到的史料为据,对有记载的上大师生作一初步统计:

上大的教师

于右任:校长.

邵仲辉:副校长.

邓安石(邓中夏):教务长.兼授学.

瞿秋白:社会学系主任,兼授社会运动史和中国哲学史.

蔡和森:教社会发展史.

张太雷:主讲工人运动史.

恽代英:主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

陈望道:中文系主任.兼授文法和修辞.

任弼时:教俄文,并经常报告青年运动状况.

施存统(后改名施复亮):教社会运动史、社会思想史.

沈雁冰(茅盾):讲中国文学史.

何世桢:英文系主任,兼授政治学大纲.

沈仲九(沈铭训):教中国哲学史.

高语罕(原名高超):曾留学德国.早期党员,讲黑格尔哲学.

蒋光慈:讲苏联文学.

何世枚:教英语.

陈德政:教中国文学.

洪野:美术系主任.

彭述之:早期党员,留苏生.1924年回国后,在上海大学任教,并担任《新青年》月刊和机关刊物《向导》周报编辑.

卜士奇(卜道明):早期党员,留苏生,在上大任教一年,讲授俄文.后投靠国民党参加CC派,1949年随去台湾.

方光焘:教中国文学,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大学教授.

另有田汉、俞平伯、周建人、李季、沈泽民、杨贤江、胡朴安、李春藩、周越然、侯绍裘等.

上大的堂生

薛卓汉:安徽安庆人,早期员,曾任的秘书和红一军政治部副主任.1931年被张国焘冤杀.

何挺颖:陕西南郑人,1929年初,在随、朱德向赣南进军途中牺牲.

顾作霖:江苏嘉定人,早期领导人,1934年病逝于苏区.

李硕勋:又名李陶,四川高县人,革命烈士.

匡亚明:江苏丹阳人,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南京大学校长.

王步文:安徽潜山人,1930年任安徽省委书记,1931年不幸牺牲.

王逸常:安徽六安人,北伐时曾任北伐军后方政治部写作技巧主任.

胡允恭:安徽长丰人,早期员,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福建师范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徐梦秋:安徽寿县人,参加过红军长征.盛世才在新疆反时,与毛泽民、陈潭秋等赴新疆协助盛开展工作.后盛世才反共,毛泽民与陈潭秋遇害,徐叛变投敌.

徐梦周:徐梦秋的胞弟.

张琴秋:女,浙江桐乡人,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红军长征,“”中被迫害致死.

黄天白:安徽风台人,早期员,1924年被派到北京从事地下党工作.不久被捕牺牲.

刘一清:当时上海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之一.

丁玲:女,湖南临澧人,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

阳翰笙:四川高县人,剧作家.

施蛰存:浙江杭州人,著名作家、文学翻译家.

葛琴:江苏宜兴人,早年从事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北影厂副厂长.编剧.

瞿景白:瞿秋白的胞弟,革命烈士.

郭伯和:四川南溪人,曾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长,1927年与陈延年一起被捕,后英勇就义.

高尔柏:江苏青浦(今属上海市)人,曾任上海大学党组织负责人,在上大曾和高尔松办《棠棣之花》刊物.

高尔松:高尔柏的胞弟.

许达文:曾任地下党江苏省盱眙县委书记,后被捕牺牲.

许达据:许达文的胞兄,老死家中.

曹轶欧:女,康生的妻子.

姚云漪:女,教师杨贤江的妻子.

王剑虹:女,瞿秋白的妻子,与瞿结婚7个月后于1924年因病去世.

杨之华:瞿秋白的妻子.

陈比南:早期员,彭述之的妻子.

傅学文:女,邵力子的妻子.

邱青钱:黄埔二期生,后改名邱清泉,曾任国民党高级军官,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击毙.

李士群:浙江丽水人,早期员,后叛变并成为汪伪政权要员,1943年被日本特务毒死.

韩步先:早期领导人,曾任江苏省委秘书长,1927年被捕后叛变.

王进之:在上大时为陈德政派,很反动.1930年在《钟声报》任职,后成为国民党特务.

上大其他学生还有:覃恩、冯雪冰、孟超、孔另境、戴望舒、袁牧之、陶良、胡宏浪、吴霆、许石麟、严祖荣、武德风、方运超、黄让之、朱松年、张曙云、吴云、吴震等.

曾任高级干部的有:王稼祥、杨尚昆、秦邦宪(博古)、张云(康生)、陈伯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