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案例教学的《运输经济学》教学改革

点赞:29453 浏览:1341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运输经济学》是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管理专业中重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案例教学是提高《运输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运输经济学》课程建设的重点.本文论述了案例教学在《运输经济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设计了《运输经济学》案例教学体系,提出了具体的形式和组织方式.运输经济学案例教学学生能力一、引言

将《运输经济学》作为核心专业课,已成为当前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计划设置中的共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种运输现象背后蕴含的经济学原理,对日常生活中及专业领域的运输现象能够做出更深入的分析,进而能够从经济学的角度把握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因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为锻炼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本课程中加强案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案例教学在《运输经济学》课程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案例教学有利于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引导学生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一般的、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创性的、典型的,以及规律性的跨学科的东西.通过这种学习形式,学生可以处在一种不断接受教育和培养的状态中.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拟真情境,训练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运输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可以为学生创设拟真环节,由学生扮演运输企业决策者、政府的管理者等相关角色,来更好地领会和理解交通运输对于宏观社会经济和微观企业效益的作用和影响;而且通过扮演决策者的角色,训练学生理论思维和宏观决策能力,对学生未来将要从事的具体工作和日常生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2.激励自主学习,扩充学生知识领域

《运输经济学》课的案例常常包含着大量学生不太熟悉的行业惯例和背景知识,这可以激励他们通过自主学习的过程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通过信息检索,自主获取所学知识,开阔眼界,加深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理解和认识.

3.模拟角色转换,促进学生合作学习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要完成两种角色转换.教师必须从一个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转化为一个参与者、组织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学生则从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转换成一个自主学习者的角色.学生通过独立思考,靠自己的智慧去分析研究案例,不断超越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极限,提出富有创意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同时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合作学习,包括共享资料、讨论甚至争论.在这个过程中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仅提高学识和思维能力,并可学习竞争和合作的技能.


三、《运输经济学》案例教学的设计与组织

1.《运输经济学》案例教学设计

《运输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按照难度和要求的不同共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别由1~2项案例课构成,具体设计思想与实施方法如表1所示.

2.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

《运输经济学》课案例教学课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案例布置.教师提前一周布置案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预习和准备,包括反复阅读案例,查找背景资料,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做好发言准备;

(2)课堂讨论.课堂讨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析案例提供的情况、事实与背景,通过角色检测定,领会其中的战略智慧与决策技艺;第二阶段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问题提出决策建议;第三阶段是学生自己相互评价决策方案.每个案例课堂讨论的课时为2~4学时.

(3)撰写案例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在集体讨论之后完成的.它包括讨论提纲和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决策建议.

四、结论

案例教学是提高《运输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应成为《运输经济学》课程改革的重点;《运输经济学》课程的案例教学应结合知识体系,可分为应用型、解释型和综合分析型多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别由1~2项案例构成,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