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

点赞:30958 浏览:1432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高考诗歌鉴赏中,几乎每年都会有几套试卷涉及对比或衬托的手法.举近三年试题为例,考到了或对比或衬托的表现手法的高考卷,2010有全国卷、安徽卷、天津卷、湖南卷、湖北卷等,2011年有江西卷、福建卷、上海卷、天津卷和重庆卷等,2012年有全国大纲版卷、广东卷等.但是,因为衬托中的反衬和对比比较容易混淆,许多学生弄不清二者的区别,而在平时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区分不了时,就模糊地说成“对比衬托”.甚至有些教师,在指导学生答题时,往往告诉学生,把“衬托”和“对比”都写上,就能踩点得分,而对两者的区别却语焉不详.这不能不说是应试教育的结果之一,对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的提高无益.更为遗憾的是,个别的高考卷的答案或解析,有些模棱两可,也未严谨地区别两者.例如,2012年广东卷诗歌鉴赏第一题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笔者愚见,这首诗并无对比,其实参后面的手法分析中也没有提到对比.那么,什么是衬托?什么是对比?对比和衬托有何区别?究竟该如何区分呢?关于衬托和对比,梁宗奎、陈兆福主编的《古汉语修辞简论》这样定义,“利用事物间相似或相反、相异的关系,把甲乙两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分主次地放在一起,以乙衬甲,使甲更加鲜明、突出,这种辞格叫衬托,又叫映衬或陪衬”,“对比,是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及两种不同情形放在一起作对照,互相比较的修辞方式,它能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从而使人们产生强烈的爱憎,加深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关于衬托与对比的界定与区别,《古汉语修辞简论》也进行了强调:“衬托与对比不同,衬托两部分有主次之分,衬体是说明、突出主体的,主体是主要的,衬体是次要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是比较事物之间的不同点,对立的事物之间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彼此并列的.”同样,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里也明确写道:“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表明是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并无主次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不可把这两种修辞混为一谈.”可见,衬托与对比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关键在这两种辞格连接的两者有无主次之分.先看衬托,我们举衬托中较易与对比相混的反衬为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蝉噪”“鸟鸣”与“林静”“山幽”两者相异,这是反衬还是对比,关键要看作者要突出的是什么.显然,作者表达的是林静山幽的静谧,这是典型的以动衬静.再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写越国昔日的繁华兴旺,末句写今天越宫遗址的凄清荒凉,两者相反,但我们知道,这是典型的以乐衬哀,当年愈是繁华兴旺,今日的衰败就愈是触目惊心,今昔剧变,诗人的感慨也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再看对比,举许多教师常举的杜甫的两句诗为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两句诗,一句写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一句写劳动人民的悲惨凄苦.两者地位相当,不分主次,以鲜明的对比,表现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以及作者对统治者的愤怒,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再如2012全国大纲版高考卷诗歌鉴赏所选素材,“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修睦《落叶》),正如答案所说的最后一联“以松‘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还有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尤歌舞”;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李商隐《马嵬》,“如何四季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等等,都是对比的例子,不一而足.现在我们来看,2012年广东卷诗歌鉴赏题,我想试题答案会有“对比”,主要依据是颔联里出现的“朱、青、绿、白”颜色,但仔细分析,并对照对比的界定,这不应是对比手法,而更应是映衬,跟红花与绿叶的关系相类,正如后面答案所说的“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当然,这可能是出题者考虑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古诗鉴赏水平.

高考诗歌鉴赏中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什么是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