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点赞:4102 浏览:144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读得熟则不待解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而且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激发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儿童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对朗读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入到朗读之中.1、创设情境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挂图、录音和老师的体态语言等创设课堂情境,学生容易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例如教《小鹰学飞》一课时,我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眼目睹了小鹰学飞的情景,同学们被真实的情境所感染,好像自己就是文中的那只小鹰,在拼命地飞呀飞呀!2、表演读.低年级的学生喜欢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有强烈的表演.教《狐狸和乌鸦》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我让学生戴上狐狸和乌鸦的头饰,边朗读边体会它们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把它们表演出来.这样,学生越读越有动力,越表演越有劲头.3、比赛读.这种方法能调动学生进入最佳读书状态,展示朗读的最高水平.针对低年级学生喜欢竞赛的心理特点,我在班级中进行朗读比赛,形式有小组赛读、男女赛读、挑战读等,比谁的声音好听,谁读得美.

二、教给读书方法,让学生会读

俗话说:“正人先正已”.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的语言具有示范性、准确性、严谨性和主动性.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朗读方法的指导,注意克服毫无感情地唱读.当大多数学生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时,整个班级就会形成一种浓郁的读书氛围,这时,教师要趁势交给学生读书的“金钥匙”,变“我要读”为“我会读”.学习新课文的时候,我采用更多的是范读引领法,经常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老师的范读和录音带,让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基本的朗读“模式”,迅速捕捉到朗读的基调和语气.特别是教师动之以情的范读,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的念头.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想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一个角色,就会有恰当的表情,就能读出抑扬顿挫.如教学《小松树和大松树》一文时,当读到“风伯伯抚摸着小松树的头说等”时,我引导学生想一想,谁摸过你的头?当时你有什么感觉?进而指导学生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又如读到“听了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想一想,你自己做错了事,知道错了,你的心情怎样?会怎么想?想好以后,再来读这句话,就会低下头地读出伤心、悔过的语气来.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融入真情实感,让学生美读

有一句话说得好“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怜;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令人叹服”.可见,融入带有感彩的语言能增加朗读的效果、作品的内涵和神韵,拓展作品的诱人魅力,它是朗读的精髓所在.如在学习课文《云房子》时,朗读小鸟们造云房子时,带着对云房子的喜爱之情;在朗读小鸟们互相做客的情景时,则带着欢快的心情;在朗读云房子被风吹走时,又带着一种遗憾的感情.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师要让学生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把这种感情融入到朗读中,去感染自己和其他听众,达到朗读的最佳效果.又如像《草原》、《林海》、《可爱的草塘》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如《草原》片段:“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学生将会感受到草原的天,由于没有遮拦,显得格外开阔,也叫人特别愉快.有了这种体会,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这种意境,也就会无拘无束地读出作者那种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四、进行多元评价,激励学生乐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听一听我们的老师是如何评价的.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等”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这些从知识的理解、方法的掌握、情感的渗透等几方面进行的评价,带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把这些评价应用于自己平时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便会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此撷取几个利用阅读评价指导学生朗读的精彩片段,与老师们共赏.

“我再喷洒一下等”

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指导学生朗读《小稻秧历险记》中的“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一句时,是这样引导读书的: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有气无力了.

生:声音大,速度快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你没完.(学生笑)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检测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下.说完,于老师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生大笑)

生:完了等我们等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等我们等都等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这就是“有气无力”啊!

师生的这段朗读指导真是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精彩绝伦.于老师对学生开始时的朗读,似乎没有作正面评价,而是开了个玩笑.其实,他的高妙之处恰在于引导学生经历了一个“悟”的过程.通过这种练习,学生对“有气无力”的感悟比简单的字面理解有了本质的飞跃——知其意,悟其形,察其味.同时也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促进了其思维的发展.

“声音是从他的心里发出的!”朗读课文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无可厚非.可是,人们习惯上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先读正确,接着读流利,最后读出感情.以前的课堂教学中也确实在教学的一二课时中做了“循序渐进”的安排.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这犹如胎儿的生长,各个器官是在同步发育的,并不是先长出头,再长出身子.

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读课文也总爱把“感情”放在“兜”里,直到教师提醒,才“掏出来”实践一番.一次语文课上,我指名让学生读早晨预习的课文,一名学生开始读《碧螺春》一文的第三节,“正确、流利”做到了,为了强调这一部分,我又安排另了一名学生读这一节,这名学生读得非常投入,或者说是非常“有感情”.我立刻问道: “同学们,你们来评一评,他们俩读得怎么样?”

生1:他们读得都不错!

生2:A学生读得没有感情,B学生读得有感情.

(师生都笑了)

生3:A学生的读仿佛只是把课文读出来了,B学生读书是等他的声音是从心里发出来的!

学生的发言让我眼前一亮!是呀,这个多年的困惑一下子找到了答案!朗读就是要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有声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过程,可是把纯理论的东西讲给学生听,孩子们如听天书,怎么也不理解.“声音从心里发出的”,多么富有诗意的见解,多么生动的表述啊!这是学生的话,是学生感受到的话,是学生易于接受的话.我们常给学生讲要“有感情”,感情到底是什么,学生看不见,也摸不着.而此刻,他们似乎有了一种默契,一种灵感,一下找到了朗读的“诀窍”.把评价的权利让给学生,也会有精彩的结果.

当然,学生的朗读能力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靠日积月累、勤读多思、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结果.为此,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具有相当的朗读能力,这也是学生智力当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素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加强朗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