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点赞:30151 浏览:1423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应用题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一个突出的难点.在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学生难学、教师难教、费时费力的现象.那么应用题教学到底难在哪里呢?我认为主要难在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上.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思维能力是应用题教学的关键所在,如何指导学生看懂题,分析题、处理题,训练他们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灵活地应变能力呢?因此在教学中,我紧紧围绕这一教学重点,我采取了一读、二找、三画、四解、五说、六变、七编、八总的方法,设计安排了感知表述——自我学习——初步练习——教师讲解四步教学法,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一读.即指导学生读题.读题是审题、解题的前题.通过读题,了解应用题的结构,找出题的关 键 词 语,弄清题意、掌握数学语言的特点,体会其逻辑性和严密性,为增强解题能力奠定基础.

二找.指导学生找出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这个过程实质上是提炼和概括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明确题型,寻找解题思路的准备过程,应力求让学生把条件找准、找全.

三画.在读和找的基础上,让学生画出题中的关 键 词 语,画出解题思路图、线段图或示意图.通过画图进一步明确题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及所求问题的关系.

四解.即指导学生列出算式,正确地解题.这个过程主要是指导学生寻找和确定解题的方法.

五说.即说理,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步骤,既让学生知其然,又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懂弄通.

六变.即一题多变.主要是变条件,变题型、变解法.一个题可能有几种解法,教学中,应力求让学生开动脑筋,从不同船角度寻找问题的答案,寻找更加科学、简便的办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变创新意识.变题型就是变换题目的表现形式,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题目的各种形态,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某一类题的特点.变条件就是变换题日的已知条件或所求问题,一题多变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变”中思考,在“变”中“分辨”,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思维的灵活性.

七编.即指导学生自编应用题.可采取看实物编题,看图片编题.看线段图编题,看算式编题等多种形式.通过编题,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与掌握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语言,提高表达能力.


八总.即总结.在学完一类应用题或一个单元之后.指导学生将应用题分类,归纳出各类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总结是学习的深化和提高,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的重要手段.采用八步数学法进行应用题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使应用题教学由“枯燥”为“有趣”使学生由“厌学”变“乐学”,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感知表述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对这些具体形象进行综合性的感知,然后要求学生把所感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集中而又有系统的表述,提高学生对应用题基本数量关系的分析能力.例如:小学低年级有这样一道应用题:四(一)班同学去植树,男生25人,女生19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几人?教学这道应用题之前,我先组织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每人摆两堆小圆片,一堆5个,一堆7个,然后提问:要把这两堆圆片分成4个小堆,并且每堆一样多,你们会分吗?怎么分?动手试试看吧.学生对这类活动很感兴趣,当学生把这两堆圆片合在一起再进行均分时,教师及时提问:为什么要把原来的两堆圆片合起来呢?具体的学具操作,能把求平均数的算理简单明了地反映出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引导学生开动脑筋,使其积极主动地把诸多感性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应用题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自我学习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在课堂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尤其是中、差生的自学能力,这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很吃力,成绩低下,究其原因,一是基础差,反应慢,另一个原因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去思考,怎么去自学课本.因此,教学中要特别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分析理解,这是学生参与学习的重要过程,也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当大家急于列出算式进行具体的计算解答,急于获得自学的“劳动成果”时,及时组织学生解答题目,把题目算完后,再让学生打开书本阅读教材,进行自我对照和订正.通过自学,学生能体验到独立解题后成功的喜悦.

三、初步练习

练习阶段是让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新知识,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过程.此时可挑选好、中、差三类学生上讲台去扮演,同时教师要加强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之后,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讲解、讨论和订正,主要讲解题目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对不同的讲解方法要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分析正误,使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四、教师讲解

通过学生在练习中反映出来的各种信息,对于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辅导和纠正.首先,要对学生在练习中获得的学习成效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要对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给予辅导和纠正,对易错、易混、易忘的问题给以指点和强调,对尚未出现又极易发生的错误引起警觉,防患于未然.

总之,要通过学生自学、练习、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另外,教师还要启发学生把新旧知识融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认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