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习作兴趣,快乐地写作

点赞:3998 浏览:1253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只有学生对习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方能在习作中达到一种乐而忘返、如痴如醉的地步.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作为作文教学的内容,把学生引入写作世界中去.

关 键 词 :兴趣;生活;作文;素材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作为作文教学的内容,把学生引入写作世界

中去.

现以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验,谈谈我在作文教学方面的尝试.

激发习作兴趣,快乐地写作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从生活中选材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形象地说明了阅读与写作的微妙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生活是学生习作的源头,习作的和激发主要从生活实践中来,习作的材料也主要从生活实践中来.

教师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为了让他们写出更加贴近生活的作文我在上课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摸瞎子、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学生高兴地玩起了这些熟悉的儿时游戏,下课了还意犹未尽.第二节课我让学生静下来整理思绪,结合自己刚刚经历的和自己的感受,写下自己的过程和感受,在内心确有其感的情况下,学生顺利地完成了写作任务,且有不少佳作.

二、指导学生大胆倾诉想象,放手写作

为了使学生明白到底应该怎么写作文,每次接新班,我总是从写第一篇文章开始,就告诉他们:“你们的习作必须是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要说的意思,篇幅可以长一些,也可以短一些,内容可以具体些,也可以不那么具体.总之,只要你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不编文章,就是一篇好文章.”

为了使学生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我常引导,常举例.班里有个孩子养了只小兔子,放学回家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它待在一起,作业质量严重滑坡.我找家长沟通询问原因.家长经过分析,断定是因为养小动物影响了学习,未经孩子同意,就把小兔子送人了.孩子有天在日记中写道:爸爸说:“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上好的学校呀!”我听了十分的惭愧,就把小兔子送到了小姨家.事情会是这样的吗?下课后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写,他说:“老师,这是写作文,不这么写怎么像作文呢?”我鼓励他如实写作.她重写了一篇文章.文中这样描述:

回到家,我还是依旧去找我的小兔子玩,可是我在屋子里都找遍了都没有发现它的踪迹.我一下子惊呆了,嘴里连声喊:“妈妈!妈妈!”爸爸从厨房里走出来,边走边说:“喊什么喊,兔子被我送人了!”听到这句话,我的眼泪刷地一下子流了下来.我狠狠地瞪了爸爸一眼,转身跑进我的房间,大哭起来.写完这篇文章,得到我的肯定之后,孩子告诉我:“老师,这样写有话可说,不难,而且心里话写出来后,心情舒畅多了!”

三、激发兴趣,培养写作能力

根据各阶段的写作要求和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课堂上常以“新闻报告”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说话训练,利用课前几分钟,让学生把自己耳闻目睹的新鲜事物表达出来.让学生说一段话或讲述一件小事,在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至归纳概括能力等方面,无疑都是一个锻炼、提高的过程.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我还采取了激励手段.我经常对学生说:“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通过这种交流,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自己习作的价值,并从中享受到习作的快乐.这样做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使学生更加“乐于写作”,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健全人格.


四、书写人文评语,激发学生的写作

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作文评语中作为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评价学生的文章,最重要的除了要求他们写得生动、形象外,更要使他们喜欢学习、喜欢表达、喜欢写作,觉得那是一种快乐.针对学生的心理,教师要用一种清新的语句,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写作,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写作水平.

小学阶段是对文字培养启蒙兴趣的阶段,要重视评价的激励作用.文章写好了,教师总要评价,改是习作教学中重要的一环,给学生下习作评语,则是这一环节的点睛之笔.学生习作水平的逐渐提高,同教师准确、全面、公正的评语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观点”,多一些鼓励.

对于学生的作文,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少一些批评责备,多一些赞美鼓励.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引发强烈的作文兴趣.

(作者单位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分局铁路学校)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