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特点

点赞:21063 浏览:949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对189名3~6年级小学儿童进行半结构的故事情境访谈,从独创性、适当性、有效性、流畅性、变通性、好奇性、挑战性和冒险性八个指数,考察了儿童在同伴交往、师生交往和亲子交往三种典型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发展.结果显示: (1)小学儿童的流畅性、变通性、好奇性、挑战性、冒险性与其实际的年龄呈显著正相关; (2)5、6年级儿童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显著地高于3年级,在三种情境中表现出类似特点,4年级前后可能是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的转折期.

关 键 词  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小学儿童.

分类号G305

1 问题提出

自20世纪中期以来,创造性的发展一直是创造性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早期的有关研究以Tor-rance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运用心理测量法对儿童至成年创造性发展的系列研究为代表,这些研究发现,在小学四年级和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这些年龄段,儿童的发散思维能力明显下降.这一研究结果引起了随后几十年来众多研究者的验证和拓展研究.Runco等人在概括了20世纪后半叶的有关研究后指出,儿童发散性思维的不同侧面的发展趋势包括发展与下降的速度是不同的.

Feldmall等人概括指出.随着创造性的研究主题从一般的结构转变为具体的创造活动领域中表现的创造性,创造性发展方面的研究对象也从一般的、普遍性的活动结果或产品转变为特殊或特定领域的产品或结果.创造性的领域特殊性问题成为近年的研究焦点之一.与艺术创造性、科学创造性相对,社会创造性(sociaf creativity)是在日常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领域表现的创造性,是个体以新颖、独特、适当而有效的方式提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品质.Mouchiroud等人认为,可以把社会创造性看作一个连续体,其两极分别为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的过程中表现的人际社会创造性(如个人日常的领导能力)与影响重大社会生活的社会水平的社会创造性(如杰出的宗教或政治领袖人物具有的社会创造性).

近年来,人们对科学和艺术领域的创造性进行了大量研究.甚至最近还有研究探讨了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的发展和培养问题,但社会创造性尤其是对社会创造性发展的研究却为数甚少.国外有关研究以Mouchimud与Lubart关于儿童社会创造性的研究为代表,它过于侧重社会创造性的认知或发散思维层面,而相应忽视了其人格和社会情境层面,侧重检测设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倾向,而未兼顾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创造性倾向.

另一方面.近几十年,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们对儿童和大中学生的社会技能、问题解决进行了众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另外,国内外研究还考察了成人群体的团体领导力问题,有的还研究了领导社交类儿童的人格特征.但是,社会技能和社会性问题解决能力都侧重一般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情境的一般应对能力,侧重问题解决方法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因而都不能等同于社会创造性.而且,社会创造性也不同于社交领导才能,前者范围更宽,包括了个体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和个人社会生活问题的人格倾向、认知能力等,而后者更侧重个体对人际关系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因而,上述研究都没有涉及真正的社会创造性.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特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际关系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整合潜在(或检测设的)社会创造性与真实(或现实的)社会创造性、社会创造性的认知层面与人格、社会情境层面,考察我国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发展特点,为进行科学的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取样

采取整群取样法,从武汉市具有代表性的普通小学随机抽取3~6年级的学生共189名,其中3年级40人(男26,女14),4年级49人(男31,女18),5年级55人(男28,女27),6年级45人(男23,女22);年龄范围为7-14.03岁,平均年龄为10.46岁(SD等于1.21岁),3年级均龄为7.58岁(SD等于0.47岁),4年级8.66岁(SD等于0.61岁),5年级均龄为9.63岁(SD等于0.52岁),6年级均龄为10.44岁(SD等于0.32岁).

2.2 研究工具

主要采用半结构的故事情境访谈,考察各年级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在参考有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社会创造性访谈提纲.访谈内容包括同伴交往、师生交往和亲子交往三种典型的故事情境,代表了学龄初期儿童基本的社会交往类型,其中每种情境又包括发起社会交往、维持社会交往与解决冲突三种情况.整个访谈设有12个问题,其中包括9个检测设的故事情境与3个真实的故事情境,每个情境都要求儿童回答面对该情境会怎么办(或怎么做的).并提出尽可能多的和与众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法.

2.3 研究程序

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发展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各年级小学儿童进行个别访谈,在对每位儿童的访谈过程中.问题随机排列和呈现以避免顺序效应,然后将访谈录音资料转写为文字,再让五位心理学研究生作为评价者,从独创性、适当性、有效性、流畅性、变通性、好奇性、挑战性、冒险性八个指数,根据统一的评分标准.对每位儿童在每个问题上的回答进行独立评分.最后求得平均值.其中流畅性用儿童所提出的问题解决办法的数量表示.变通性用儿童提出的问题解决办法的类别表示.其余各维度均按高、中、低进行评分.五位评价者在各维度上评分的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系数)在0.77~0.98之间,其中流畅性与变通性的评定一致性系数分别是0.98和0.95.

2.4 数据管理和分析

采用SPSSl1.5进行数据的输入、管理和统计分析,以相关分析、方差分析考察3至6年级儿童总体以及具体情境中的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发展.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年级差异

3.1.1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年级差异

方差分析表明,在3至6年级儿童的各种社会创造性倾向中,只有流畅性和变通性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F(3,185)等于5.15,p<0.01;F(3,185)=4.18,p<0.01).事后多重比较(post hoc)进一步表明,5、6年级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极其显著地高于3年级(p<0.01).

3.1.2 小学儿童各种情境的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年级差异

进一步对儿童在三种情境中的年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同伴交往情境中.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中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好奇性均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F(3,185)等于3.02,p<0.05;F(3,185)=3.01,p<0.05;F(3,185)=2.70,p<0.05).事后多重比较发现,5、6年级儿童的流畅性、变通性和好奇性均显著或极其显著地高于3年级儿童,而且6年级的好奇性也高于4年级.

在师生交往和亲子交往情境中,各年级小学儿童 表现出与此相似的特点.在师生交往情境中,流畅性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F(3,185)等于4.80,p<0.01),而变通性的年级差异达到边缘显著水平(F(3,185)=2.60,p<0.10);在亲子交往情境中,流畅性和变通性均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F(3,185)=4.86,p<0.01;F(3,185)=3.66,p<0.05).事后多重比较进一步显示,两种情境中都是5、6年级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显著高于3年级.而且在亲子交往情境中,4年级的流畅性得分还显著高于3年级.

4 讨论

4.1 关于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评价

在本研究中,采用了综合的、系统的方式评价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一方面,整合了创造性的认知侧面(社会交往的变通性、流畅性、独创性)、人格侧面(好奇性、挑战性、冒险性)以及社会侧面(问题解决策略的有效性、适当性)等多个方面的因素,避免了长期以来创造性研究中偏重认知特别是发散性思维能力而忽略其他因素的倾向,选取的这八个指数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社会创造性的主要内涵和领域特点;另一方面,综合考虑了儿童潜在的社会创造性(或社会创造性潜能)与现实的社会创造性(现实生活中实际表现的社会创造性).同时,兼顾了儿童各种典型的社会生活情境(包括同伴交往情境、师生交往情境、亲子交往情境).另外,还整合了儿童的各种交往类型(包括发起交往、维持交往、解决人际冲突),由此避免了以往研究中只考虑潜在的创造性倾向而忽视现实中的创造性的倾向,以及不区分社会活动情境和交,往类型的做法.

Mouchiroud等人指出目,社会创造性研究应当综合考虑创造性行为的认知、动机、环境等多个侧面,同时考察包括人际冲突的社会交往情境与不包括人际冲突的情境.显然,本研究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过去研究的不足.而且,把社会活动领域的创造性作为研究对象,也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创造性方面的研究.另外,在本研究中,由多个评定者对相同的回答按照统一标准同时进行评价,取其平均值,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评价的客观性而避免了主观性.

4.2 关于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发展趋势

本研究发现,3-6年级小学儿童的流畅性、变通性、好奇性、挑战性、冒险性等社会创造性倾向均与实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而流畅性和变通性尤其明显;在总体以及各种具体情境中,高年级(5、6年级)儿童的流畅性、变通性、挑战性和冒险性等社会创造性倾向显著高于低年级(3年级).这与国内外关于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本结果进一步说明,不仅创造性的思维能力逐年提高,而且社会创造性人格倾向也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强的.

这种发展趋势与小学阶段各方面的心理发展密切相关.随着教育、教学的深入,小学儿童想象的有意性、创造性显著增强,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为主,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深刻性、敏捷性等品质迅速发展,学科和社会生活知识经验日渐丰富,在高年级尤其明显.所有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小学儿童创造性的发展.

尽管人们在创造性发展方面得出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对个体创造性发展的趋势也持有不同观点,但Torrance发现的创造性“四年级下降”现象却在多个活动领域的创造性研究中都得到了验证.与此相反,本研究发现四年级前后是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的关键期.四年级以后社会创造性倾向明显增强而不是降低.这一方面说明,小学四年级可能是创造性发展的重要转折期,这一点可能具有跨领域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说明,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发展可能具有领域特殊性.

许多研究者,如Rosenbiatt和Winner(1988)及Urban(1991)一致认为(Runco,1997),四年级儿童处于掌握、认同和重视社会习俗或常规的阶段,对常规的趋同会降低他们的创造性(包括流畅性、独创性、变通性等),因而出现创造性的“四年级下降”现象;相反,Runco则认为,儿童对习俗标准的认同使他们掌握了批评和评价的技能,这种技能能够帮助他们判断特定的思想、问题解决方法或产品是否适当、是否具有现实性.显然,后一种观点似乎更能解释本研究的结果.社会创造性的发展和表现以个体相对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它是个体最优化地适应社会生活和人际环境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在此意义上,社会创造性与艺术、科学创造性不同,社会适应性是其本质所在,社会创造性越高,个体越容易受到人们的接纳和认可,越能有效地适应社会,而不是像艺术、科学领域那样,高创造性常常与既成的习俗相冲突.因此,儿童的社会创造性行为更容易受到教师、同伴的鼓励而不是压制,会随着社会知识经验的积累而逐年提高.


而且,从社会创造性的内涵来看,行为方式的适当性、有效性也是社会创造性的重要特征,在保证问题解决方式适当、有效的情况下,或者说.在为周围社会所接受的范围内,以流畅、变通或灵活的思维,富有好奇心、挑战性和冒险性地解决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问题,进行社会交往.一般不会受到来自习俗的压制和阻力.理解和掌握社会习俗本身即构成了儿童社会经验的一部分,儿童完全可以运用他们所掌握的社会习俗经验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因而四年级儿童在掌握社会习俗标准之后,社会创造性倾向有所提高而不是下降.

本研究结果的启示在于,在小学阶段,教育者应注意把小学中年级,尤其是四年级前后(8~9岁),作为创造性发展的转折期.这一时期也是小学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因此,让儿童在掌握社会习俗或群体规则的同时,保持心理和行为的独立性,鼓励他们在各种情境中进行积极的社会活动,自主地、创造性地解决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问题,可以有效地促进他们社会创造性倾向的发展.需要指出,在本研究中,由于考虑到小学低年级儿童(1、2年级)尚处于适应各种人际关系的阶段,因而没把他们列入研究范围,而且,也未涉及可能影响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的多种因素,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5结论

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小学儿童总体的流畅性、变通性、好奇性、挑战性、冒险性与其实际的年龄呈显著正相关; (2)总体上5,6年级儿童的流畅性和变通性显著地高于3年级,在三种情境中表现出类似特点,4年级前后可能是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发展的转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