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点赞:5646 浏览:207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失业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是一个新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可以有效维护国家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 键 词 失地农民 社会保障 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D632.1 文献标识码:A

1失地农民与社会保障的相关概念

“失地农民” 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李励华在《决策者在加快经济发展中的理性把握》一文中提出的,从字面理解,就是失去了土地的农民.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是指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因为国家征收征用而失去农用耕地、林地等农用地的农民.

社会保障这一概念指的是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就失地农民而言,在城乡分割的二元政策下,土地是国家赋予农民社会保障的载体:一是养老保障;二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的事业保障.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征地补偿费偏低以及面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缺损,导致失地农民既丧失了拥有土地所带来的社会保障权利,同时又无法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失地农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生活风险凸现.

2失地农民现状

在失地农民规模方面,根据国土资源部统计,从1987年到2001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了3300多万亩耕地,目前全国失地农民总数在4000万人左右,每年还要新增200多万人.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0~2030年的30年间占用耕地将超过5450万亩,这就意味着失地农民的规模将不断扩大.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失地农民将由现在的4000多万人增加到1.1亿人.

在失地农民生存现状方面,很多失去土地的农民游离于“农民”和“市民”、“农村”和“城市”之间.农民失去土地后,他当不成农民了,而领到的那点补偿金,也当不成市民.短期内,失地农民可以依靠一次性征地补偿费用来维持基本生活.但是在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社会背景下,补偿费用消费殆尽以后,失地农民就失去基本生活保障,最终陷入“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困境.

3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关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必要性的讨论,主要从土地功能论、失地农民需求论、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一论和消除失地农民因地致贫论四个角度出发.

3.1土地功能论

来自土地的收入是农民最基本和最可靠的收入来源,是家庭保障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也是农民的最后一道生活保障防线.土地对农民有多方面的社会保障功能,包括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为农民的后代提供土地继承权,还包括对农民提供增值、收益功效.农民在失去土地之后即丧失了土地承载的这部分保障,许多失地农民陷入生活困境.因此根据土地功能理论,农民在失去土地后理应获得相应的社会保障来替代土地保障,以维护其相关权益.

3.2失地农民需求论

农民对于社会保障的需求位居第三,远远超过了在子女教育、住房和市民待遇等方面的需求.土地对于农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物质形态,更是一种存在的心里依靠,为失地农民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刻不容缓.

3.3社会保障体系城乡统一论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格局,被划分为城市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长远来看,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随着全国城市化的推进,社会保障必将朝着城乡统筹方向发展.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便是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的突破口之一,因失地农民身份具有过渡性,代表着从“农民”向“市民”的过渡,从这个角度出发,为失地农民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将有助于进一步构建我国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3.4消除失地农民因地致贫现象论

由于我国征地补偿制度不完善,许多农民在失地后意味着失业、失去基本的生活保障.吸取国外经验,为了避免诸如印度、拉美等国家出现的“城市贫民窟”现象,应尽快建立失地农民的是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其生计和后顾之忧,使其过上近似城市居民的生活.

4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实践探索

第一,应建立较为完善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我国失地农民来说,无论是否属于劳动年龄段,普遍最为担心的问题就是失去土地后的养老问题,因此应该将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作为解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重中之重.由于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因此建立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制定确实有效的保障制度.


第二,应建立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我国农民一直以来处于生产力低下收入较低的状态中,在失去土地后,由于再就业的困难和生活成本的增加,这种现象将会更加严重.因此面对高额的医疗费用,失地农民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应当因地制宜,结合失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建立起多层次、多形式的医疗保险,例如为失地农民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鼓励多方负担原则,以政府资金为主,集体为辅,并引导企业、慈善机构及个人进行捐助,保障失地农民医疗基金的充实.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第三,应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理论上应保障我国全体公民的生活水平不低于规定的最低标准.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相对较大,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无法在农村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失地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应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设立不同的保障标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针对的应该是无法实现就业、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人员,这些人往往年龄偏大、体力较弱,或者因为某种原因丧失劳动能力、失去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