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和谐教学环境,提高教学实效

点赞:5868 浏览:201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4.通过形成性练习,重复智能训练,使师生获得共振

每堂课都必须依靠教学信息的频繁反馈和及时矫正来实现师生教学互补.根据《工业区位选择》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达标性练习,诱导学生动用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使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要点、难点通过练习更精确更有条理地在学生大脑中得到再一次强化.教师运用教和学互补原理,通过练习、讲评、矫正以深化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教师能及时查缺补漏,在师生教学信息双向传输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从学习的成功中体验到动脑思考的乐趣,对本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也会从学生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教学效果,师生实现共振.

四、课堂教学和谐共振的教学意义

1.转变原有教学的形式

不再是你讲我听,你问我答,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老师的讲授,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地做到学生在“活动”中学,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培养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素质.

2.矫正“教程”与“学程”相分离甚至相对峙的应试倾向

教师以平等的人格、除伪之语言同步实行与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灵交流.激活知识,引导创新态度、情感、意义和价值生成,实现师生共享型的“对话”.

3.实现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程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重结果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教学的结果,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而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知,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师生共振教学是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产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增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地理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实际上是教师思路、教材思路和学生思路的同步运行,相互激发,和谐共振.当然在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的“主导”仍然是教师,因为在教学中,使师生和谐共振策动力的主体也是教师.

同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利用新基础教育课程目标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指导和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又要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既要注意对学生显性结论的评价,又要注意对其缄默过程的评价,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体现地理教学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高级中学) “共振”原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地理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一个双边活动,是师生之间心灵上的一种交往、沟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互相影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互动、学习内容与教学相似度检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欲求师生和谐共振,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就应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清楚学生的实际“学情”,把握学生的“固有频率”,因势利导,使教与学双方的思路都向着教学目标,同步进行、和谐变化.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一下地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师生和谐共振.

一、课堂教学和谐共振的前提

要实现师生互动,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教师往往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凭想象准备一节课,并依此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状况,课堂上适当地交给学生主动权,教师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这样,学生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体会到做学习主人的快乐,对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具体做法:

1.教前诊断

了解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必备知识基础,并吸收学生的意见,

使全体学生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

2.换位思考

一是置身于学生的位置,感受学生的学习状态,体会学生的学习情绪,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备课时都应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是学生,我会如何去理解分析教材、思考问题;检测如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思维障碍和学习困难,我最希望老师讲授什么,点拨什么等二是设想检测如学生是我,他(们)会怎样调节学生学习需要、激励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学习潜能.三是教师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清楚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目的,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水平,把握学生的思维“脉搏”与学习“频率”,设计最易使师生共振的教学方法和行为,从而将教学计划付诸实施.

3.目标互动

教师凭借教学目标,利用教材中固有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了解学习目标,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或冲突引发学生需求,让学生从尝试练习、看书自学入手,通过质疑问难、学习讨论等环节,使平乏的地理概念、抽象的地理原理为自身所内化.

创设和谐教学环境,提高教学实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理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课堂教学和谐共振的原理

1.师生教学同步原理

教师要根据“最近发展区”的理论使新旧知识衔接同步,使认识需求与认知可能之间达到技能同步.

2.师生角色互换原理

课堂教学中各种外显活动形式很多,讲评、阅读、问答、讨论、练习、演示、操作、评价等.教学中师生主客体角色互换的最直接途径是变更活动形式,一切活动形式都是为了求得师生最大限度地共同参与,实现教学的共振.


3.师生情感共鸣原理

师生间亲切和睦的气氛有利于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持久的学习动机是一种认知内驱力.

4.师生的教学互补原理

教师教有教法,学生学有学法,只有教法与学法取得一致才是最有实效的学习,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相互补充,以

求相互适应.

三、课堂教学和谐共振的实现

1.创设良好心理气氛保障师生共振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学生和老师的觉醒状态、注意状态、情绪状态、灵感状态.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在和谐的教学“势场”中,促进教学群体形成合力,相互激发、相互振荡、相互补充、相互放大,从而产生种种“势场”效应,达到了双方和谐共振的教学境界,形成了强大的合力,确保地理课堂教学的效果.

2.充分的准备实现师生和谐共振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和谐共振,应该首先从学生的观念入手,进行全方位激励、激发,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共振.其次是对学生进行现有地理知识和技能水平调查了解,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在平时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布置下一课的预习提纲.刚开始的预习提纲可以是问题式的,而且应该是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来理解、掌握课堂知识的提纲.当然,这样的提纲应该是由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际上,这样的预习提纲就相当于教师的学案式教案.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相应地提高,回答提纲上的问题,不应该是从书本上画一下结论就了事,而应该是针对提纲,认真钻研教材,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寻找最佳答案.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预习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和探究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把预习提纲模式化: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结合点,让学生依照该模式以及前阶段的预习形式去备课,并找出新教材中的知识点,在这些知识点中比较重要的知识点即重点是哪些,难于理解、掌握的知识点即难点是哪些,并让学生尽量找出所学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学生经过自学、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教师引导,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归纳出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提高认知水平,实现了教与学的思维共振,逐步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产生共鸣.

3.架设桥梁,释疑激思,加大共振振幅

释疑激思,学生释疑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也可能是离题万里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创造火花很可能由此产生,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灵感加以培育,切忌严格地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走或跟着书本走,以及简单地加以否定、扼杀学生的创造欲.例如在讲述工业生产投入因素时,就让学生转换角色,如个别学生在未来创办企业时,需要哪些基本条件,学生通过“合资”的形式,在企业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一道出了工业投入需要社会经济和自然两方面的因素.也正是通过课堂的和谐共振,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不仅掌握了工业生产投入的因素,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使学生做到知识和能力的同步发展,也加大了情感共鸣的振幅,使学生始终处于愉快、积极主动求知识的精神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