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诵读方法趣

点赞:21525 浏览:962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新课改后,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中文言文篇目增多,有大量需要背诵的段落.有的甚至要全文背诵,文言文在学生眼里是一道难以下咽的菜.教师应该采取各种方法调理这道菜,让学生较为轻松地诵读文言文,才能使学生诵读的兴趣持久.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以及听课的体会,概括几种诵读的方法.一、整体诵读法西方格式塔心理学有句名言:作品的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句子的意义大于词语意义总和,篇章的意义大于句子意义的总和.文学作品虽由很多部分构成,但整部作品的内涵绝对超过各部分的总和.这是文学作品所特有的艺术魅力.采用整体诵读法,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言文内容,符合“格式塔心理学”所阐发的整体性解读、欣赏文本的特点.整体诵读把握文言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常用的五步法:一读准字音,二读清句读,三读懂文意,四读出情感,五读出疑惑.还有一种是采用缩读法来整体把握文章.如教学《阿房宫赋》时,一教师就采用这样的方法完成了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该教师在上这篇课文时,先和学生反复诵读全文,然后让学生质疑,质疑结束后,教师通过投影显示了一段文字: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教师接着大声诵读:“阿房之宫,其形可谓某矣,其制可谓某矣,宫中之女可谓某矣,宫中之宝可谓某矣,其费可谓某矣,其奢可谓某矣.其亡亦可谓某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某矣!”抑扬顿挫的朗读声引发学生的大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兴趣.教师紧接着要求学生根据对课文的了解,在括号内填一个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别填上了雄、大、众、多、靡、极、速、悲.填完后,老师将缩写的《阿房宫赋》大声地朗读了一遍,再请全体学生朗读一遍: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读完之后,学生情不自禁地鼓掌.教师巧妙处理文章,将洋洋千言的《阿房宫赋》高度浓缩为几十个字,尤其是最后的齐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全文留下了一个整体印象,感知理解了文章的关键内容.二、想象诵读法诵读文言文时,可以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走进作品,揣摩文字,体会作者或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诵读《荆轲刺秦王》中的“易水送别”是最为经典的一幕.作者惜字如金,只用六句话描绘天寒水冷,白衣送壮士,壮士不成不还的场面.如能引导学生想象,还原当时的情景,一定能拨动学生心底最细的那根弦,感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之情.想象之后再让学生诵读,悲怆之情就能自然地表达出来.请看一位学生在诵读之后,写下的片段:冰天,冷水,寒风,残阳似血,马嘶声咽.太子、宾客、士人皆服白衣而坐.雪白的一片,对映着深邃的易水.易水岸边,啼哭一片,和着“呜呜”的北风声.太子黯然,泪水默默而下,缓缓起身,茫然走到荆轲前,说:“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愿你除掉嬴政,以解燕国之困,重振燕国之雄风!”荆轲眼里闪过一道寒光,斩钉截铁地答道:“是!”回头西望咸阳,凄怆悲凉.太子默然坐下.好友高渐离击筑,为荆轲送行,筑声哀婉凄怆,刺客倚歌而和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宾客、士人皆与轲道别,知道轲此行担负着国家存亡的重任,用生命换取燕国的安定,此去成功便罢,不然将葬身于异国他乡.荆轲的旧友,嚎啕大哭.白衣群动,哭声悲人.荆轲端起酒杯,对众人说:“成败在此一举,壮士去矣.”举杯一干而尽,抱拳对众人,飞地上马,驾马西奔.马嘶声裂,刺客远去.不能回首,不能退缩.北风再大,又能如何?视死如归,真男人也!背负使命,必须成功!众人远望西方,车儿愈去愈远,最后消失在瑟瑟的寒风中.悲伤、担忧、企盼交织在一起,离别的伤痛永叙不尽.正是:易水边,北风寒,国家如累卵,夹缝求解难.荆轲携人首,前赴豺狼地,人间悲伤填胸臆,众人怎禁受得起?作者结合作品展开想象联想,太子“泪水默默流下,缓缓起身”,荆轲“眼里闪过一道寒光”,“飞地上马”等细节描写写活了人物,传神地表现出太子的懦弱无能,荆轲的视死如归.细腻的环境描写有力地渲染了送别时伤感的氛围.最后的小诗更是将情感推向了.学生能写出这样的短文,应该说对作品有了充分的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诵读此段,学生自然能披情入文.三、提纲诵读法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认为: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快,材料少,则遗忘较慢.面对大量的识记内容,指导学生能将归纳较多内容的板书和背诵提纲结合起来,形成背纲,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地诵读,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提纲诵读法.如一教师在教学《劝学》时设计了这样的背诵提纲:一、中心论点二、学习的作用提高自己:青——蓝;冰——水改变自己:直木——轮;木——直;金——利弥补不足:跂而望——不如登高;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检测舆马——致千里;检测舟楫——绝江河三、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水、土、跬步、小流坚持:骐骥、驽马、朽木、金石专心 :蚯蚓、螃蟹这些文字既概括了内容、划分了层次,又可以作为背诵的提纲,成为串起这篇文章的“线索”,通过其中的一字或一词就能带动出对一句或数句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对文章有了遗忘,但想到这些字词,又能很快地唤起对曾学过的文句的记忆.四、借评诵读法借前人的点评诵读古诗文也是一种不错的诵读法.前人的批注,点在关键处,说到要害处,为学生个性化解读提供了思路,同样也为引导式的诵读提供了路径. 一教师执教《滕王阁序》就采用借古人对《滕》的点评来指导学生诵读.教师在学生齐读全文后,展示了一段文字: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唐摭言》卷五)然后说道:这是一位评论家巧借都督阎公态度的变化来赞誉《滕王阁序》,请同学们找出阎公的态度变化,一学生指出阎公由大怒到不屑一顾,再到“沉吟不言,陷入思考”,最后“矍然而起”,深深地被文章折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阎公为何对“南昌故郡,洪都新府”不屑一顾,对“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却又“沉吟不言”,学生细读第一段后体会到开头八个字仅讲了地点,后八个字却有一种宏阔气象.写地上时,连用六个动词:分、接、襟、带、控、引,充分地拟人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一种恢弘气势.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阎公从“沉吟不语”到“矍然而起”,究竟是从什么地方开始变的?学生再次品读,指出从“披秀闼,俯雕甍”开始,推开小门,由室内到室外,景物由静到动、由暗到明、由远到近、由散到满,胸襟由局促到开阔,如果说坐在室内看风景是一种欣赏,打开门窗,则是一种震撼. “骇”——使眼睛受惊,“穷”——有力量,“惊”——雁群发出如人般的呼唤,三处细节写出了一种壮美.教师又引导学生注意第二段先是四句长句,非常舒缓;再用四个短句,非常急促;再用四六句,抑扬顿挫;而推开窗之后,短促的三字句,错落有致的四字句,节奏在变化中有稳定,感情开阔而飘逸,难怪阎公“矍然而起”.谈到这里,教师要学生齐读第1-3段,学生读来时快时慢,语调时高时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缓缓读过,“唱”、“穷”、“惊”、“断”四字格外强调,完全融入到文章意境之中,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教育家洛克指出:“教师的重大作用和技巧就在尽力使一切事情变容易,尤其是在学习文字方面,最不应该使儿童感到窘迫.” 巧妙的诵读方法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教师不断对文言文诵读法进行创新,相信学生有一天会说:文言文,爱上你并不难.参考文献:洛克:《教育漫话》,北京教育出版社,1986版,第70页.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文言文诵读方法趣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