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的

点赞:4944 浏览:169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主要探讨在新课程背景下福州华侨中学实施“幸福教育”过程中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的一些思考,通过幸福的数学课堂概念的提出、认识和实施,希望能优化学生受教育的环境,让学生对枯燥的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幸福.

关 键 词 :营造;幸福;数学课堂

一、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提出的背景

“幸福教育”命题的提出为福州华侨中学“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打开了一道幸福之窗,前苏联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理想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等这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追求幸福是人的天性,这源于人趋利避害的本能;追求幸福是人穷其一生跌跌撞撞的终极目的.费尔巴哈在《幸福论》中提出: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的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基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就是对幸福的追求,人的任何一种追求都是对幸福的追求.幸福既是一种素养,又是一种能力,它与教育有关,当然,并不是什么教育都可以培养出幸福的人,只有幸福的教育才可以培养出幸福的人,让人感受到教育的幸福,教育是为人的追求、为社会的追求、为国家民族的追求、为人类的追求怎么写作的,幸福作为人性最本质的渴求,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根本的目标,因此,作为中学教师,“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是教师实施幸福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引导学生感受幸福、体验幸福、感悟幸福的重要手段.

关于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问题教学模式”的提出

爱因斯坦说:“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英国科学家波普尔也说:“科学的第一特征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解决的历史.由此可见,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应该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思维却是从“问题”开始.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惊异和疑问开始.”我国古代学者朱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所以,数学教师如果能紧紧地把握住“问题”这把钥匙,就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门窗,同时,在“问题”的引导下,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体验,从而体会教育的幸福,人生的幸福,因此,需要数学教师在课堂上通过“问题教学模式”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

三、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的再认识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问题教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则从教师职责的角度明确规定了教师“解惑”的功能.从古文献中可以看到许多古代教学中问题讨论的记载.现代数学教学继承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反对“满堂灌”,提倡提问式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引导学生走向创造之路的功能.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把“问题”分为三类,即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对于中学数学教学来说,最具实用价值的是发现型问题.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也正是在这个角度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如果我们用创造学的问题观来思考数学教学,不难发现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1)问题的拥有者是教师.(2)问题的解决者是教师.(3)追寻“标准答案”.

以上问题,有的是理念问题,有的是方法问题,但要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一种培养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课堂模式已成为实现教学目标的必需.

四、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重问题的提出

每个教师都会在自己的课堂上向学生发问,可是效果却相差很大,这种实例相信在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中不胜枚举,因此,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根据每个教学环节的需要和特点,精心地设置每一个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教师能够启发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那将是教学的极大成功.

1.以问促学,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古人云:“学贵有方.”有些学生学不得法,学无实效.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更要努力让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自主学习的方法.例如,我们常常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但学生的预习往往达不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问促学”就是把预习提纲问题化,问题系列化,这样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把握学习的重点,有的放矢地预习,同时系列化问题由易到难,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符合中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他们由浅入深地学习,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并有助于他们掌握所学内容的知识结构及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了问题化预习提纲,学生还可据此来检查自己预习的效果,从而真正收到预习的实效.

2.活问促学,增强学生自学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定理和基本公式比较容易掌握,但对一些定理的应用,特别是定理、公式应用中的一些关键性变形却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即使知道一点也比较肤浅,难以融会贯通,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深入学习的能力.活问促学,就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要求,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灵活多样地设计问题,从而推动学生进行深入学习和思考.在数学学科的具体教学中,活问促学可以以任务的方式提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多方位设问,使学生学得全.(2)多层次设问,使学生学得深.(3)互问互学,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

(二)注重教学设计中的自主性

根据现代的教学观,评价课堂教学好坏的标准之一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程度,不少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是教学设计的灵魂,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求教师对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有足够的认识. 学生巨大的学习潜能就像深埋在地下的宝藏等待教师去开发.教师只有冲破“教师为中心”的陈腐观念,才能做到既解放学生,最终又解放自己,这是我们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努力做到“六个突出”:(1)突出精心指导,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处理信息.(2)突出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突出教学诱导,让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4)突出重点指导,让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校正.(5)突出课后反思,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6)突出课件设计,让学生自己学习.

(三)注重认知结构和学科知识结构

我们在推进素质教育时,不能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数学教学怎样才称得上素质化?所谓素质,是指人的内在的稳定的长时间里起作用的基本品质.数学知识和能力、数学思想方法只有通过教学活动内化为学生自身稳定的认知结构,才能说实现了数学教学的素质化.臧铁军在《高考改革与中学教学》一文中也阐述了这一观点;他说:“智能在人头脑中不是简单的堆砌,它是以特定的结构组成的,表现为系统优势.”又说:“知识的获得如果是单纯地感觉、思维和记忆,那么学习结果就会成为特定的操作技术,教学内容只会像字典的词条一样孤立地存在于头脑中,不能内化为个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只有当知识内化到个体的知识结构中,成为结构的一部分,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因此,人的知识的系统化程度是素质的重要指标.”

这里必须着重说明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采取单个知识的传授灌输,因而知识在头脑中容易产生简单的堆砌.而在强调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中,由于学生一定要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从最近发展区去发展,通过自己的创造认识运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而新旧认知结构的联系必然是很自然而且紧密的,形成认知结构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条件,而且也应该成为学习的必然结果,这种良性的循环构成了数学教学素质化的重要基础.

布鲁纳在其结构理论中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又强调了学科教材本身的基本结构,主张这两种结构的结合,这种观点,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教师必须认真钻研大纲、教材,就是首先对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有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对教学要求,如,学生对知识能力掌握、情感等方面发展的要求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是教学的重要依据.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吸收、处理、加工,与原有的知识联结,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在意义上、态度上、知识能力、技能上相互联系的新的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时,外在客观的“结构”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主体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数学教学的素质化.在这个过程中,外在“结构”的优化与内在认知结构的优化都是教师应当关注的,其精神就体现于教学过程的优化之中.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学生受教育的环境更加优化,但是,如何营造幸福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对枯燥的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幸福,是我们数学教师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