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爱情三题

点赞:17824 浏览:812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台湾学者叶嘉莹曾指出:“东西方诗歌传统不同,中国早期诗歌以抒情为主,早期希腊的诗歌则以叙事史诗和戏剧为主”,①“中国早期的诗歌是以抒写情志为主的,而情志感动的来源有两个:自然界的感发和人事界的感发.”②《诗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可以说主要是一部抒情诗集,而其中占据了半数以上篇章的“国风”多来自于民间.这些诗篇的作者,多是从事农牧业生产劳动的劳动者.他们“饥歌其食,劳歌其事”(何休《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朱熹《诗集传序》),用最淳朴的语言描绘他们的生活,抒发他们的情感,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之态和粉饰雕琢之弊.

《诗经》中的爱情三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参考文献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男女恋情,人之天性.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尚少禁忌,所以产生于这个时代的《诗经》中,尤其是“国风”这部分,对爱情这个主题涉及颇多,如果我们用今天的眼光将这些抒写爱情的诗篇细细归类,就会发现其大体包含了痴、嗔、怨这三题.

(一)

《诗经》中描绘的痴情,有的细腻委婉,如涓涓的溪流;有的大胆奔放,如炽热的烈火;还有的朦胧含蓄,如薄雾轻纱.“痴”可以说是爱情主题中最动人的.

《邶风静女》描绘了一个青年男子在约会时的痴态与痴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小伙儿和美丽的姑娘相约在城角见面,姑娘似乎有意和他开玩笑,躲着不出来,小伙儿左等右等不见人来,只好搔着头在四下寻找.“搔首踟蹰”四字,传神地描绘出了他怅然若失又心急如焚的痴态.“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姑娘终于出现了,还送了小伙子一束红管草,多普通的野草啊,可是在小伙子的手里却是至宝,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他心中思念的姑娘所赠啊!借助普通的野草,委婉地传递了小伙子的痴情.相似的痴情还表现在《郑风出其东门》中,“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如云就在眼前,小伙子却不动心,因为那都不是他思念的人,多么专一的痴情啊.

《周南关雎》描绘的痴情则显得热烈奔放,尽管后来的封建文人牵强地把这首诗的主旨冠以“后妃之德”的名号,但却难掩其本来的面貌.全诗以“关关雎鸠”起兴,直截了当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般痴狂的思慕,令人怦然心动.无独有偶,《郑风子衿》也是一首很美的相思词,只是抒情的主人公换成了一名女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已经像一堵推不开的墙,撕不破的网,“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多么烦乱的情绪,多么痴狂的想念.

《秦风蒹葭》所表达的痴情又显得较为朦胧,因其朦胧,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注释说:“这篇似是情诗.男或女词.”诗中写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因追寻不到的爱而生出的丝丝惆怅.

情有多痴还往往表现在失去爱人之后,宋代苏东坡曾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佳句.《诗经》之中也有此类诗篇,只是写得更质朴.《邶风绿衣》中写到:“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男子睹物思人,怀念故妻,绿衣是故人亲手所制,衣裳还穿在身上,人却已经生离死别了,心中的忧伤,何时才是尽头啊.多么深沉的情感!

当我们在唐诗宋词中寻章摘句,看到那些浓艳华丽的爱情诗篇时,常觉得带着文人墨客的矫造,而《诗经》中的痴情竟是这样的朴实无华,却同样感人至深.

(二)

嗔,“怒也”.用在恋人之间,“嗔”就带上了感彩,变成了“佯怒”.恋人之间也会产生矛盾,也会闹别扭,真的恼怒了,就生出怨恨,如果是检测的呢,表达的就是浓浓的爱意.如果说“痴”是最感人的爱情主题,“嗔”就是最甜蜜的爱情主题.而且,这个方法还是女子的“专利”.

《诗经》中写到的“嗔”有嗔怪,有嗔怒,也有嗔怨.

《郑风狡童》写的是一个女子对恋人的嗔怪,“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我们把这段话翻译一下,就能更好地体会她的嗔怪了.“那个大坏蛋呀,他不与我说话,就是因为他,我饭也吃不下;那个大坏蛋呀,他不与我说话,就是因为他,我睡也睡不下.”(不知道那个男子听了这样的嗔怪,还能不能继续把气怄下去,恐怕早就忍俊不禁了.

嗔到极至,便接近于怒.《郑风褰裳》是一首女子戏谑情人的诗,意在警告他的三心二意.“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大意是说:“你要是心上把我爱,你就提起衣裳涉过溱水来.要是你把心肠改,难道没有别人来?你这傻小子呀,傻瓜里头数你个儿大!”③这就是两千多年前女子的泼辣表白,不由让人心生敬佩.

《齐风鸡鸣》所表达的也是一种嗔怒,只是抒情主人公的身份是妻子.鸡鸣天亮之时,妻子叫丈夫起床,丈夫贪恋床第,说那是苍蝇在叫.于是妻子数落他说:“虫飞薨薨,甘与子同梦,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大意是说:“苍蝇嗡嗡招瞌睡,我愿和你多躺会儿,可是会都要散啦,别叫人骂你是懒汉啦!”④多直白的劝谏.


周初,虽然礼教初设,但毕竟也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了社会舆论.《齐风南山》中有“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可见那时对男女之情也有所限制了.如果男子不顾这一切去表达爱意,对女子来说就是一种困扰,就会生出嗔怨.《郑风将仲子》中写到:“将仲子兮,无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女子的心理是复杂的,爱,又怕父母责怪,于是她就埋怨他“里”、“折树”的行为.

《诗经》中的此类爱情诗对女性“嗔“的情感状态的描绘是真实自然的,用“思无邪”来概括这种复杂的情感,真正是恰到好处.

(三)

古往今来,与甜美爱情相伴的总有由爱而生的怨,怨的主角又多数是女子.而怨的原因大体上有三种:男人的负心、薄情;礼教制造的麻烦;战争带来的灾难.有怨的存在,就制造了许许多多的爱情悲剧,丰富了爱情主题的内涵,当然也制造了许多值得同情的怨妇、弃妇,“怨”无疑是爱情主题中最辛酸的.

《诗经》中抒写怨妇之情的作品当首推《卫风氓》.全诗以怨妇的口吻诉说了自己错误的爱情、不幸的婚姻以及对丈夫“二三其德”的行为的怨恨.诗中写到:“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子感慨自己的容貌就像这桑叶一样,随着年龄的增长,由鲜嫩变成了枯黄.而这正是丈夫变心的直接原因.他才不会在乎自己当年曾“抱布贸丝”,前来求爱,也不会在乎自己的妻子曾“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从表面看,女子容颜的衰老是遭抛弃的原因,究其深层原因,是男权社会里女子在婚姻方面与男子的不平等.类似的作品还有《邶风谷风》,面对丈夫与新人“宴而新昏,如兄如弟”的甜蜜,自己不想离开,可丈夫却像仇人一样看待她.

女性的怨还来自于礼教的束缚,尽管《诗经》中这类作品不多,但也是有的,比如前文提到的《郑风将仲子》,除此以外,更为大胆的反抗礼教,发出抱怨的还有《风柏舟》.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写一个少女自己找好了结婚对象,誓死不改变主意.不料遭到母亲的反对,怨恨母亲不能体察她的心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里的母亲就像天一样,成了礼教的代言人.

还有一种怨既不是怨男人,也不是怨父母,而是因为无穷无尽的战争、劳役.比如《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傍晚时分,妻子看到“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的景象,引发了对征夫的思念.就《诗经》产生的年代来看,应该是战争比较频繁的时期,有征夫难免有怨妇,这类作品在《诗经》中还是不少的,如《卫风伯兮》、《周南卷耳》等等,在这些作品中,战争、劳役成了无情毁灭爱情的祸首.

《诗经》中此类诗篇对女性“怨“的情感状态的描绘是沉郁悲愤的,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爱情中的女性要比男性背负更多沉重的东西.

《诗经》中的爱情诗内容丰富,情感真挚,痴、嗔、怨这三题对之后的中国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不朽的诗篇为我们记录下了古代中国人民美好的爱情生活,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其中有甜美也有辛酸,而《诗经》用最淳朴的语言把它们酿造成了最美妙的琼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