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天》《非攻》的时间意象探析

点赞:18949 浏览:839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故事新编》中的时间意象无论是从整体上还是从具体篇章上看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本文截取了《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和《非攻》两篇文章,从对这两篇文章的时间意象的探析中了解鲁迅的生存状态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

关 键 词:《补天》;《非攻》;时间意象

从整体上看,《补天》和《非攻》的时间意象都是一种连贯的、衔接性强的意象,在文章中表现为时间呈现的状态是线性的、后续式的、承前的.具体来看,《补天》以春夏,秋冬的更换来展开故事,《非攻》围绕着“走”这一动作展开.它们在文章中都是以线性的顺序呈现的,对架构整个故事,展现故事情节,表现故事中人物的命运或心理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其背后也蕴含了作者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有着浓郁的思想内涵.

《补天》中虽然没有直接点明春夏秋冬交替的词语,但从文章中所出现的有关景物描写的词语中,我们明显的可以感受到四季的轮回.从“地上都嫩绿了,便是不很换叶的松柏也显得格外的娇嫩”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天到来的气息.就在此时,“女娲忽然醒来了”.醒来的女娲看到四周盎然的生机感到自身能量积聚的太多,于是便以创造的形式来释放自身旺盛的生命力.等感到疲乏已经满是“黑压压的浓绿”的夏季了.女娲因困顿不堪沉睡了过去.等女娲再次醒来已经是秋季了,文中虽然没有直接表明秋天的词语,但从文章第四部分已经是寒冷的冬季和女娲堆炉柴等词语中我们可以推算出此时正值秋季.此时的女娲看到断裂的天,便以全身心的气力对其进行修补,等天修补好,女娲却倒了下去,“而且不再呼吸了”.接下来便是“有一日,天气很寒冷”了,从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冬天的来临.而此时的女蜗却早已逝去颇久了,她的尸体也被她所创造的人类所毁灭.


四季的交替与女娲的献身精神相生相随.从文章写作的时间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于个体的奉献精神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周氏兄弟二人关系问题的处理上.鲁迅为了全家人都能在北京定居,不惜花费巨款于1919年写下了北京八道湾的房子,自从周作人一家搬进来之后,鲁迅把自己的薪水悉数拿出交与羽太信子支配.但由于羽太信子不会持家,家里常常入不敷出.加上鲁迅在有些事情的处理上和羽太信子意见相左,更招来周作人的不满.兄弟二人的裂缝日渐加深.在和周作人夫妇相处的过程中,鲁迅的一腔热忱、无私的奉献得到的却是让人寒心的回报.《补天》写于1922年11月,此时的鲁迅正是和周作人夫妇的关系日益紧张的时刻.春夏秋冬的交替和鲁迅最初的热情以及后来的心寒有着很大的相关性.通过《补天》,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于自身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的思考.由这思考出发,鲁迅于1923年8月搬离了八道湾,暂时赁屋居住,从此兄弟反目.这对于鲁迅来说,不能不说是人生莫大的悲痛.

《补天》《非攻》的时间意象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物形象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非攻》围绕着墨子去楚国游说而写,贯穿全篇的时间意象是与“走”这一动作有关的时间.文章第一部分出现的

“总得二十来天”点明了“走”所用的时间.接下来,就是

“走”.“走进宋国的国界的时候,草鞋带已经断了三四回”:接着“走了三天”,到了宋国的都城;“又走了一天和大半夜”,“草鞋带已经碎成一片一片,穿不住了”;墨子撕下来一块布裳,包了脚,继续往前“走”;进了楚国的都城,见了公输般,见了楚王,完成了“走”的任务,虽然“时候已是下午”,便要接着往回“走”;不料,走进宋国界,“就被搜检了两回”;走进都城,被“募去了破包袱”;走到南关外,遭到大雨,想到城门下避避雨,却“被两个执戈的巡兵赶开了,淋得一身湿,从此鼻塞了十多天”.由上述与“走”有关的时间意象中,我们不难看出墨子为了宋国人民的安稳,不辞辛苦,长途跋涉去楚国游说,是一个切实的为人民怎么写作的“脊梁式的人物”.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呕心沥血的为了人民的人,却得不到人民的理解和同情,反而屡遭迫害.

从墨子的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鲁迅自己的影子.鲁迅也是一个为了民族解放和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不断战斗着的“中国脊梁式的”人物.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正是他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为了民族的未来锲而不舍的奋斗着的人,却始终处于一种被抛掷,被边缘化的生存状态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虽然发表文章积极推进其进展,但始终以一个“边缘人”的角色而存在;加入“左联”后.虽然被尊为左翼文坛的盟主,却一直处于一种被利用和排挤的状态中.加上和“左联”的成员意见不和,经常产生矛盾和分歧,使他的内心常常有一种孤独感存在.而1934年7月3日《大晚报》上署名林默发表的一篇《论“花边文学”》的文章直接批评鲁迅的短评是“写办意识”,更使鲁迅百感交集,感到一种不被人所理解的落寞与悲凉.《非攻》写于1934年8月,此时,不被人所理解的悲凉感时时侵扰着鲁迅.墨子的处境和遭遇正是鲁迅的心境和遭遇的真实写照.

伊丽莎白鲍温在《小说家的技巧》中曾经说过:“时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我以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凡是我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的懂得小说的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的利用的”.鲁迅就是这样一个善于驾驭时间因素的作家.通过对上述两篇文章中的时间意象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时间意象对塑造人物形象和展开故事情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背后蕴含了作者对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鲁迅独特的文本表征方式和圆熟的架构故事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