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乔治?布莱之关于意识的意识

点赞:5921 浏览:203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乔治布莱是日内瓦学派(Geneva School)重要代表之一,认为文学批评的任务是对意识的批评,是关于意识的意识.其理论影响了之后接受美学以及读者反映批评理论.但在整个阅读(批评)过程中,作者意识与读者意识的模糊界限能否划定,读者意识能否一定能顺利跟踪并认同作者意识,读者意识过分参与是否会扭曲作者意识等问题也使其理论陷入困境.

关键字:乔治布莱;意识的意识;困境

一、乔治布莱及其主要理论

探析乔治?布莱之关于意识的意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意识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乔治布莱是日内瓦学派[1](Geneva School)重要代表之一,强调读者意识与作者意识的双向互动交流,乔治布莱于1971年出版的《批评意识》,是其意识批评理论的核心论著.


普莱在《批评意识的现象学》一文详细论述了文学作品的的主体意识性.他指出,书一旦被阅读,“捧在手里的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物等而是一个有理智,有意识的存在等这个意识向我敞开胸怀,让我的目光深入到它内部,更奇特的是,它让我思其所思,感其所感.”[1]277文学作品不是一般的“物”,它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外化.普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之后又得到了现象学奠基人胡塞尔的学生罗曼英加登的进一步肯定,“文学的艺术作品不是一个自主存在的客体,而是一个非自主存在的客体等它的确定性质等是由作者的适当意识行为意向性地赋予和归属于它的.”[2]344反过来,普莱也认为这个他人的意识也进人我的意识, “占据了我的思想”.[1]277因此,普莱认为批评家的任务就应该是“亲自重新体验他人的精神体悟过的经验,重新思考他人的精神思考过的观念”.[1]9学者罗艽的表述很有概括性,这样的意识批评类似于“重新生活在他人的意识中,他们强调的是一种体验,一种精神经历,一个过程,而不是结论”.[3]147基于文学作品的主体意识性,乔治普莱提出了著名论断:“阅读行为意味着两个意识的重合:即读者的意识和作者的意识的重合.”[1]3俄国批评家巴赫金说:“对主体的认识只能是对话”[2],而在普莱看来,文学作品是作家意识的外化,因此具有主体性,俄国作家巴赫金认为对主体的认识只能是对话,他强调的“对话”与普莱强调的“重合”有相通之处,因此,如果用另一种形式来表达普莱的论断,也可以说:阅读(批评)行为是两个意识的对话,是关于作者意识的读者意识,或者读者意识与作者意识的对话.

二、布莱意识批评的是与非

概括来说,乔治布莱的意识批评是对作者意识的重构,批评家通过细读文本把握作者原意,阅读过程中不断修正意识以致最终达到与作者意识的融合,从而实现对作品的批评.可是在整个阅读(批评)过程中,作者意识与读者意识的模糊界限能否划定,读者意识能否一定能顺利跟踪并认同作者意识的不确定性,读者意识的过分参与是否会扭曲作者意识等问题都悬而未决,乔治普莱本人也认为文艺批评只能摇摆于下列两种可能性之间:其一是没有重复性的一致,其二是没有一致性的复杂.所以,重构读者意识或者说能否客观地体验作者的经验具有不可考证性.重构作者意识要求做到两种意识的对话即两种意识的融合,这本身是对批评家批评能力的考验,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也曾论述文学批评之艰,“文学对象也向读者挑战;它在保守自己的奥秘的同时,肯定自己的自由:它的意义永远是无限地远不可及的等”[4]159-160除此之外,北大王岳川教授在也间接说明了如果读者意识未能达到与作者意识的真正融合的危险性所在,“歪曲作者的思想将误解人类精神的导向和自身精神的地基.”[5]40因此,也许我们不能过分指责日内瓦学派其批评学说的更多盲点,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应在其提出的关于意识的意识的新思路下,提高批评的能力,努力挖掘作者的意识,让文学批评更富魅力.

批评家向我们展示的,是他所体验到的作家的意识.他的体验正是他对文本再创造的一个过程,不同地批评就是不同地再创造,因此普莱默许了文学作品意义的不可穷尽性,这也是整个日内瓦学派受到英伽登“具体化”理论和“重建”理论影响的结果.而英伽登的“具体化”理论和“重建”理论直接影响了接受美学的巨孽之一伊瑟尔的接受理论.所以乔治普莱的意识批评理论在启发之后的接受美学文学以及读者反应理论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三、结语

乔治布莱的意识批评为文学批评提供了一种新范式,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作为一种意识现象,而且两种意识具有一定的对话性,预言了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启发了接受美学及读者反应理论,功不可没;其理论所面临的诸多困境也使其在批评实践中遭受冷落,因此,它拓宽了批评视野,却也陷入了批评泥潭.

注释:

[1]日内瓦学派有二,一是语言学派,一是文学批评学派,这里指后者.

[2]转引自托多罗夫《米海尔巴赫金―对话原则》,第33-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