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照射与翻译

点赞:2196 浏览:557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者简介:张琳(1990-),女,汉族,福州,硕士研究生,福州大学,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一、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国内研究进展

在国内,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深度和广度方面还有待于加强和拓宽,在313篇文献中存在严重的“互文”现象,理论创新的少,模仿的多,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强行移植理论者有之,术语使用混乱,互文指涉、互文标记、互文标志等术语内涵含混不清,多数论文均采用译本对比分析法来总结互文性翻译策略,且互文性已经明晰.但事实上互文性具有一定隐蔽性,需要先识别,然后进入互文空间,形成互文链,完成意义指涉及生成.正是由于互文性未被成功识别而导致互文意义扭曲,乃至未被最佳传递,互文性生成机制及其特点探讨得少,元理论探讨得多,翻译参考要素建构及其宏观指导原则探讨得少,具体翻译方法探讨得多,发挥译者主体性探讨得多,互文单位如何来体现作者意图探讨得少,以汉英翻译为语料的论文多,反之或以其他语种翻译为语料的论文少,用英语撰写探讨互文性与翻译的硕、博论文多,用汉语撰写探讨的少,论文引文重复得多,国外引用、参考得少.[5]


二、互文性与互文性照射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后结构主义文艺批评家JuliaKristeva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提出,指一种符号或几种符号系统中的转换.后来它被运用到文学批评等领域,并逐渐由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狭义的互文性则是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互文性理论后来被引入了翻译研究领域.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的转移,一个文本和另一个文本的替换,其间不断出现某种意义的补充、替换、撒播、增殖,甚至不同程度的误读,形成一种“增益”或称“添补”的互文性转换活动.这种互文性转换活动的主体是译者,他与原文本及其它文本的作者,尤其是其它翻译文本的译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冲突、妥协、模仿或逆反的关系,使翻译活动在语言、文学、文化、政治等层面,成为一个学习与吸收、逆反与创新的互动过程.[1,2]

本文想引入“照射”这个术语形容互文性关系发生的过程.就像在舞台上变换灯光,不同颜色的灯光照射在同一物体上,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丰富人们对于舞台道具的认识,互文性照射就是主体对互文性文本进行识别,联想与此文本有互文性关系的其他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创造,明确、加深或丰富对文本的认识,让互文性照射的主体达到互文性目的.

三、互文性照射的主体

互文性照射的主体是作者、读者、译者.

写作时,对于作者来说,译者和读者是重合的,作者向读者或译者发出互文性照射.作者心怀读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都要考虑读者的认知水平,审美需求,心理感受,文化背景,要考虑自己的文本对读者产生的影响.作者采用修辞手法如用典、仿拟、象征、隐喻等引导读者进行联想,使读者获得审美体验,使自己达到写作中的互文性目的.

翻译时,对于读者来说,译者和作者是重合的,译者接收来自作者的互文性照射,并对读者发出互文性照射.译者要同时考虑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感受,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翻译决策.理想情况下,译者是一面玻璃,让照射光100%通过,而不是让照射光发生反射或折射,产生漏译和误译.大多数情况下,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译者要做滤镜,过滤掉某些波长的光,只让特定颜色的光通过,达到翻译中的互文性目的.

互文性照射与翻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翻译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阅读时,读者接受来自作者的互文性照射.作者精心安排的词语、句子、典故、比喻和情节等让读者进行联想,读者也可以自己进行互文性照射,联系自己生活体验,知识积累,得到作者意料之外的审美体验,丰富拓展文本的内涵.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达到了阅读中的互文性目的.

四、互文性照射的对象

互文性照射的对象就是互文性单位或者互文性文本,既是引起人联想的对象也是人联想到的对象.

按宏观和微观来分,宏观互文性文本是心理活动,思想感情,个人经历和历史、文化、传统、政治、意识形态等,微观互文性文本是词语、句子、段落、语篇、结构,修辞手段,节奏、风格,典故等.

按文本内和文本外来分,文本内互文性文本是词语、句子、段落、语篇、结构,修辞手段,节奏、风格,思想感情等,文本外互文性文本是其他译本,常识,习俗,文化,个人经历、百科知识、电影、音乐、图片等.

按语言和非语言分,语言类互文性单位是词语、句子、段落、语篇,原文,译文,不同的译本,非语言类互文性单位是结构、节奏、风格、思想感情,历史、文化、传统、个人经历、百科知识、电影、音乐、图片等.

五、互文性照射与翻译过程

本文把翻译过程粗略划分为阅读理解,译文初构,润色修改三个步骤.

在阅读理解步骤,译者要感应到作者的互文性照射,也可以产生自己的互文性照射.

但是在译文初构时,译者要竭力避免把自己产生的互文性照射和作者发出的互文性照射混在一起传达给读者,或者用自己产生的互文性照射取代了作者发出的互文性照射,影响译文的准确度.译者还要把自己摆在目的语读者的位置上,接收译文的互文性照射,检验作为译文读者产生的互文性照射是否和阅读原文产生的互文性照射重合.

在润色修改步骤,译者更要谨慎地把译者和自己的互文性照射分离出来,再一次检验分别作为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产生的互文性照射是否一致,要根据具体情况过滤掉目的语读者认为太强烈太微弱或者不能接受的互文性照射,或者放大加强某些互文性照射,让读者产生和阅读原文相似的互文性照射.

六、翻译中的互文性目的

翻译中的互文性目的主要有两个,提高译文准确度和提高译文表现力、感染力.

比如“Seraglio”这篇小说,有一些费解的句子,对于没有去过伊斯坦布尔和不了解土耳其历史的人来说,很难翻对也很难翻好.这时就要去查找和小说内容对应的图片、历史、风俗等资料,产生互文性照射,以达到对原文的准确理解和恰当表述.

比如“Araby”这篇小说中描写小男孩暗恋小伙伴的姐姐的段落,节奏和《七里香》这首歌极其相似.若译者产生了这样的互文性照射,就可以把句子翻译得更有美感.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