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向”看老舍文学观念中的“中和”思想

点赞:19416 浏览:8403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老舍在《文学概论讲义》中用“倾向”一词来指代一般表述的“派别”概念,论文从为什么叫“倾向”、为什么是“倾向”、以什么评“倾向”三个方面分析其中所显示的老舍文学观念中的“中和”思想.

关 键 词 :倾向 中 和 中和

《文学概论讲义》是舒舍予(老舍)1930年7月入齐鲁大学任教后编写的讲稿.1980年代初张瑞麟先生发现并进行了校订和注释,从未公开发行过的《文学概论讲义》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虽然著述者在“引言”之后用两讲对中国历代文论进行了综述,形成对理论传统的呼应.但其真正的知识构架却以之后的章节形成体系,而此体系已经鲜明地对现代西方文论进行了参照与借鉴.与其他章节对应西学不同,老舍在第九、第十两讲使用了“文学的倾向”的概念,刻意回避西方文论中的“流派”概念.究其原因,我认为它体现了老舍在文学理论方面较为强烈的“中和”思想.

中和,在中国古代具有形而上的高度,儒家经典著作《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所谓“中”,是指矛盾的双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度内发展,没有过或不及的缺陷,而使矛盾统一体处于平衡和稳定的状态之中.所谓“和”,是指对立因素的交融,也即多样统一.与它相对的是只有数量增减的单一因素的“同”.“中和”又构成典型的儒家美学风格,即一种内部和谐的温柔敦厚型的特定艺术风格,它的典型表述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发乎情,止乎礼义”《诗大序》.老舍启蒙便从《三字经》开始,而五年(预科一年,本科四年)的师范生活,他所受到的还是比较典型的传统教育.其间对老舍影响极深的校长方还、国文教师宗子威更是“国学造诣深邃”①,这些儒家的中国文化精髓对他不免产生影响.加之其后在英国工作多年,形成了儒、释、基督等中西文化融合的状态.传统的教育及清末旗人艺术化的生活为老舍的艺术感知奠定了基础,欧洲的生活则为他拓开了西方艺术之门.中西文化及艺术融合的背景下,所以一本看似完全西方格局的《文学概论讲义》却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哲学、美学元素.本文以《文学概论讲义》中的“文学的倾向”两章为例,分析其中所呈现的老舍的“中和”思想.

一、为什么叫“倾向”――“和”

在“文学的倾向(上)”的开端,老舍就说:“这一讲本来可以叫作‘文学的派别’,但是‘派别’二字不甚妥当,所以改为‘倾向’.”②为什么“派别”二字不甚妥当呢?第一,“派别”的绝对性.老舍说:“研究文艺思潮的能告诉我们文学为什么变化,但是他们都不许偏袒某派的长处而去禁止文学的进展与变化.”③也就是说,既是“派别”必声明其主张,彰显其优越.但从文学流变的历史看,其“优越”会随时代之变而式微.可见其绝对性并不存在.第二,“派别”的排他性.既称为“派别”,总要强调与众之不同.鲁迅就曾经说:“社团不是豆荚,夹在里面的都是豆.”④“派别”也是如此,并非宣称于此而无他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也早就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⑤老舍在具体的倾向分析中,多处指出“此中有彼”的必然性.

“倾向”看老舍文学观念中的“中和”思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老舍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这里所显现的是老舍“和”的思想.《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天相夺伦,神人以和.”《国语周语下》:“夫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其中的“和”显示出对于和谐统一的追求.即不同的文艺取向,是相互交融,多样统一.老舍的评价姿态可以说就是“中庸”的姿态,为的是保持事物各种因素之间的平衡和适度.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孔子的全部学说都贯彻着“中立而不倚”的中庸思想.而在老舍看来,各种不同的方法或取向,都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客观上使文学呈现出丰富性与活力.所以,他对西方各种创作方法均给出了力求公允的论述,既看到了各自的优长,又指出了各自的缺点,从来不作绝对化的全盘性的肯定或否定.他欣赏古典主义的匀称、静美,又觉得它有热情,可又用方法加以约束,他张扬卢梭的新奇的浪漫主义艺术,但“浪漫主义又太重自我,而失之夸大无当”⑥,认为浪漫主义是“心理的变动”,“但是他们不敢把人心所藏污浊与兽性直说出来”,他高张现实主义,但它没有“新心理学的帮忙”,也很难说得“到家”⑦.

二、为什么是“倾向”――“中”

老舍说:“这两讲是抱定不只说派别的历史,而是以文艺倾向的思想背景,来说明文学主义上的变迁的所以然.”“若我们抱定了派别的口号,而去从事摹拟,那就是错认了文学,足以使文学死亡的.”⑧显然,老舍认为较之于“派别”,“倾向”更能显示文学主张的流变,彰显其生命力.那所谓的“倾向”在文学中又是什么东西呢?“倾”字,会意兼形声.从人,从顷,顷亦声.“顷”有偏侧的意思.所以,“倾向”是以一对象为轴心发生的某个向度的“偏侧”.由此可见文学的发展流变虽然可能显现出不同向度的取向,但只是对此轴心的某种程度的“偏侧”,而非彻底的游离.从总体来看,“偏侧”的曲线是围绕轴心的统一体的平衡和稳定的状态.由此,老舍观念中鲜明的“中”的美学思想显现出来.中,有中正、中和、不偏不倚等义.《论语雍也》称:“中庸之为德也,其高次方程矣乎!民鲜久矣.”所以,对“倾向”的存在需要的前提“中”就是文学中相对恒定、不偏不倚的内在特质.


这里要解决一个问题:即轴心究竟是什么?在《文学概论讲义》“文学的特质”一章里,老舍强调:“感情与美是文艺的一对翅膀,想象是使他们飞起来的那点能力,文学是飞起的东西等感情,美,想象(结构,处置,表现)是文学的三个特质.”⑨根据此说,则文学的轴心就应该是那“飞起来的东西”,也就是一种忠实于生命的鲜活呈现,它具体体现在“感情,美,想象”三要素上.老舍说Croce(克罗齐)的哲学:“艺术无非是直觉,或者印象的发表.心老是在那里构成直觉,经精神促迫它,它便变成艺术.这个论调虽然有些玄妙,可是确足以说明艺术以心灵为原动力.”⑩他把克罗齐的“情感表现”化为“心灵表现”,以“心灵”作为文学的原动力.古典、浪漫也好,写实、象征也罢,都只是围绕它的不同呈现方式.都是艺术家的风格与时代的精神在历史的进程中构成的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动态平衡正彰显出儒家传统“中”的思想. 三、以什么评“倾向”――“中和”

在老舍对西方文学倾向的介绍中,也流露出他内心认为的美的最高境界――“调和之美”.他在介绍写实主义时,指出它的问题在于“用力过猛,而破坏了调和之美”.说新浪漫主义即现代主义时,认为“它要表现个人,同时也能顾及实在”,但它也有缺点,往往破坏了他们作品的“调和之美”.所谓调和之美,有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更契合于传统表述中的“中和之美”.也就是说一个文学作品的最佳美学尺度是“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往往就是作品与人与心与时代的切近.

老舍在艺术的评价方面显示出一种对于本质的执着.所以,外在的呈现方式为艺术自由的体现,但对于中国文学传统中艺术被“道”的奴役,老舍做出激烈的批评.而中国文学史和文论史上的尊情说,以表现内心、性灵为主调的文学作品特别赞赏.他充分肯定了曹丕“文以气为主”的理论,陆机的“文学是心灵的产物”,司空图“以神韵说诗”的“情悟”说以及严羽的诗之“妙悟”说,还特别崇尚清代袁枚的“性灵”说,认为有袁枚的“主性灵”便“把一切不相干的东西扫除了去”.这些艺术主张都合乎了老舍强调的文学的根本.

在对西方的文学倾向做出判断时,他也坚持这样的尺度.他认为现实主义“在内容上它比浪漫主义更亲切,更接近生命”.而自然主义的问题他引用有岛武郎的观点认为:“丢失了一件重要的事,那是什么呢?就是:人类.”老舍说“艺术是创作的,检测如完全抄写自然而一点差别没有,那与蜡制的模型有什么分别呢?在蜡人身上找不到生命”的.在介绍新浪漫主义时,他指出“新浪漫主义便直接在人心中可取到无限错综奇怪的材料,‘心’便是个浪漫世界!”老舍又特别青睐象征主义,认为象征主义是富有“诗意的”,表现的是“心觉”,是隐秘的情感,能够达到“心与物的神秘联合”.基之于此,对于20世纪30年代的普罗文学,老舍表示出的略带保留的态度就可以理解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作为老舍把握西方文学“倾向”的是他植根于中国美学传统的“中和”,它是各“倾向”的轴心,也是衡量它们的尺度.

① 郝长海、吴怀斌:《老舍年谱》,黄山书社1988年9月第1版,第128页.

②③⑥⑦⑧⑨⑩ 老舍:《老舍文集》第1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4页,第94页,第105页,第120页,第50页,第70页,第33页,第112页,第115页,第116页.

④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5页.

⑤ 姚柯夫编:《〈人间词话〉及评论汇编》,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