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淮河的警告》

点赞:21252 浏览:953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生态批评是当代文学研究和生态思潮相结合的产物,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陈桂棣创作的报告文学《淮河的警告》曾引起全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成为中国第一部“公害文学”.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探究淮河水域由“母亲河”沦为“害河”的深层原因.

关 键 词 :生态批评;生态整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

陈桂棣,安徽蚌埠人,著有多部中长篇小说、文学剧本、长篇报告文学等.他善于将文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通过描写平凡人物的平凡事例,来揭露现实社会中隐存的问题.《淮河的警告》是一篇8万字报告文学,其中首次披露鲜为人知的淮河污染实例以及触目惊心的污染数据,并对污染原因、治理对策做了细致说明.本文从生态批评角度分析淮河在历经工业文明时期,由“母亲河”变为“害河”的深层原因:人类生态意识薄弱、个人经济无限膨胀,对自然资源无休止开采利用,最终导致自然生态失衡,打破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一、生态批评的提出、内涵及目的

工业革命的开始为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拉开了序幕,技术创新、效率提高、经济水平跳跃式上升,人们沉浸在物质的极大满足中,而生态环境却饱受摧残.于是生态批评应运而生,它是当代文学研究和生态思潮相结合的产物.1962年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唤起读者对生态环境现状的深思,推动生态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1978年,美国生态批评家鲁克尔特发表名为《文学与生态学:一次生态批评实践》的论文中首次提出“生态批评”,为文学批评思潮注入新的活力.

生态批评是一个多元化体系,兼有文化和文学批评性质,美国生态批评的主要倡导者和发起人彻丽尔格罗特费尔蒂给予其较为广泛的内涵:生态批评是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研究.生态批评以美国生态哲学家洛尔斯顿的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罗尔斯顿继承了利奥波德的大地思想,把“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动态平衡、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当作最高利益和终极目的.回归到现实中,就是我们人类在自身谋求利益时还要考虑到自然的承受能力和其内部的发展规律,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整体上保持平衡.

二、对《淮河的警告》中生态意义的探究

作者曾说过:“我是喝着淮河水长大的,在淮河岸边生活了二十六年,即使后来离开了故土,但同母亲河的情感是难以隔断的.那几年不断听说淮河的水质每况愈下,而所有的传媒又都缄口不语,作为淮河养育出来的一个作家,我感到不应该沉默.”嘲本作品以1995年前后淮河流域在江苏盱眙、徐州、安徽蚌埠、山东枣庄等不同地段遭受严重污染为主线进行记录,揭露许多令人惊心动魄的实情.正是由于人类正处于自然环境保护意识萌芽阶段,导致生态系统整体利益和内部规律遭到破坏.下文将以淮河流域水质的变化情况及其影响为主线对文本进行分析.

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淮河的警告》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态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淮河水本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淮河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主峰,流经豫、皖、苏、鲁、鄂五大省,哺育沿岸一亿五千多万人民.其水量充沛、渔业发达,保证了沿岸居民生活用水,也为沿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古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江淮足、天下熟”的歌谣,正是对最初生意盎然、和谐美好景象的真实写照.

2.工业文明对淮河流域的不文明行为

然而,淮河又是一条不幸的河流,成为举世闻名的害河.在第一章“黑色的七月”中,作者记录了江苏盱眙县那段噩梦般的日子.1994年7月,盱眙县遭遇28天大旱,“旱魔肆虐下的庄稼地里大片大片水稻枯黄了;秋大豆和夏玉米,远看还是青绿,实际早已干死;陇上一株株山芋苗,手指一捏即成粉末.”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5天以后,“平日的黄绿色的淮河,突然变成了酱油色;浑浊不堪的水面像涂抹了一层又厚又怪诞的油漆,浮荡着白花花的泡沫,奇腥恶臭;随处可见的死鱼无不翻瞪着恐怖的大眼,像在怒问苍天.”“这些污水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城镇垃圾、厂矿废渣、医院的脏物以及农田里的农药和化肥,统统随着地沟天雨,泄入河道.”河水里的有毒物质致使渔业全部亏损,庄稼植物连年欠收,牲畜误喝有毒污水当即暴毙,沿河树木尽数枯死,居民生活所用水电无法正常供应,这些画面仅仅是这场灾难的一个分镜头.这就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无限的物质欲求在作祟,只把自然看做达到个人目的的工具,对生态系统内的自然物种进行残暴的,使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和谐.


3.对淮河的保护、治理措施

在一系列水污染事件的负面影响下,国家领导人给予高度重视,投资上百亿元,下定决心要治理淮河.人大进一步制定相关环境保护法律,加强执法监管力度.“据说有权威人士评论,如果按照中国政府和各省的治理计划认真落实,淮河变清是有希望的.问题是,必须坚决落实,而且,不折不扣,特别是全民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和参与,是太重要太重要了.”由此可见人类为自己愚蠢贪婪的行为付出了巨大代价,人类满足私欲的后果就是遭到自然的“报复”.而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单纯的改善生态环境只能达到表面和谐,我们应该进而始终建立以整体生态意识为基础的责任感,承担起保护生态系统的终极任务.

三、结语

淮河由养育万物的“母亲河”沦为威胁人类的“害河”,其原因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说,归结于人类缺乏整体生态主义意识、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无法控制的膨胀.这种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的背后隐藏着潜在的生态危机,也就是大自然对人类惩罚.我们人类应该认清自身的缺陷和对自然的依赖,平等对待我们的“朋友”,把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和内部规律作为一切活动的守衡标准,共同积极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