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孩子的心理医生(十)

点赞:4964 浏览:1826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18 父母对孩子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过长期的言传身教,父母身上的不少品质、思想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子女,对孩子产生直接的作用.所以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方面,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如:孩子的礼貌行为、早睡早起的习惯、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和锻炼身体的习惯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的联系.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环境,但不要指望孩子马上就养成许多好习惯,必须有耐心,循序渐进,慢慢地引导.


亮亮一放学回来就看电视,谁说都不听,妈妈每次见他看电视就唠叨,并强行关掉电视,任由孩子哭闹.然而,亮亮却愈演愈烈,好像唯一的爱好就是看电视.

胖胖玩弄玩具后,顺手把玩具放到玩具箱里了,妈妈看见后表扬了他,胖胖听了特别开心.后来妈妈发现他特别乐意整理玩具,甚至看到家里哪乱了,也会帮妈妈整理.

楠楠总是不爱吃饭,边玩边吃,爷爷奶奶追在她的屁股后面喂她吃,而且还挑食.后来妈妈写了一些形状各异的碟碗,经常换着花样做一些饭菜,并与楠楠一起给菜起名字,让她给做的饭打分,并讲一些关于蔬菜的小故事.后来楠楠慢慢养成了在饭桌吃饭的好习惯,再也不挑食了.

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方式,如果方式不当,不但不能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还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给孩子讲道理,多陪伴孩子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时间久了就可以使他摆脱坏习惯.若发现孩子无意中有良好的行为表现时,家长应立即给予赞扬,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孩子得到称赞心里会很高兴,下一次就更乐意这样做了,如此渐渐地就会养成了他的良好习惯.此外,家长也可以通过一些游戏、进行奖励或与其合作的方式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

在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的过程中,还要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在实践中让他们体会成就感和满足感.家长可以在一旁耐心观察,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要注意孩子的健康状况,注意劳逸结合;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情,多带孩子出外活动,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家长要与孩子做朋友,互相学习,相互协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就会很自信,乐观开朗才能够健康成长.

19 怎样应对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四岁的童童被带到了我的面前,天真的小脸上露出了调皮的笑容.妈妈愁眉苦脸地说:“您帮我们出个主意吧,这个孩子太难带了,又调皮,又不听话.”妈妈的一番话惹得小童童一脸地不高兴.“这样吧,童童,你去和那边的阿姨玩一会儿,好吗”童童似乎领会了我的意思,乖乖地走到了房间的另一头.“这个孩子挺聪明嘛”!“聪明是聪明,可就是太不听话了,我说东,他偏说西,做什么都让人不放心,一眼没看到,就不知惹出什么乱子来,弄得幼儿园的老师整天打告状,真是没办法了”.

做孩子的心理医生(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孩子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年轻妈妈所叙述的是大部分带过孩子的家长都有过的情况.孩子在2-3岁以前比较听话,之后就开始不太听话了,有时大人让他干什么,他偏不干,甚至要求家长按照他的“意见”去干.我们通常把这一时期称为儿童的“第一反抗期”.

“第一反抗期”一般从2岁开始,4岁左右达到高峰.这段时间是儿童自我意识迅速成长的时期,也是发展儿童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时机.2岁以前,孩子基本上没有自我意识,其生活中的一切均依附于别人.2岁以后随着语言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与周围的接触日益广泛,自我意识也开始出现了.他们学会了用“我”、“我的”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并懂得用语言来提出自己的要求.这个时候,大人觉得孩子好像变了,不听话了,不乖了.于是家长们有些不知所措,他们中的有些人一味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而另一些人则采取强硬的态度,过多地限制.致使有些孩子任性和执拗;有些孩子则顺从和依赖.

那么,我们将如何对待进入“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呢

1、尊重孩子.儿童萌生自我意识之时,独立性就开始增长了,他们在不断地观察和模仿,什么事都想自己做.如他们要自己洗脸、自己穿衣、自己拿筷子吃饭等.随着独立性的增长,他们产生了自信心和自豪感.虽然他们的动作很不熟练,做起来要花费很多时间,做的还不像样,但是,家长仍应尊重他们,让他们学着去做,并且给予鼓励和肯定.千万不可嫌孩子做得慢或做得不好而埋怨孩子或从中阻拦、包办代替,这样会伤害孩子正在萌生的独立性和自尊心.

2、坚持原则.这个时期的孩子常常会提出一些不应该提出的要求.例如,在上街之前,向他讲清楚了今天不写玩具,可是一到商店,看到橱窗里的玩具,他就非要写,不然就又哭又闹,赖在地上不走.这时,家长必须坚持原则,说话算数,向孩子讲清道理,不能依从他,并且赶快把孩子带走.尽管他还依依不舍,但也无可奈何.家长要使孩子明白,事先讲定的话应该守信用,无理的要求是不能得逞的.这样他们就会渐渐地懂得:在生活中还有“可以”、“不许”、“应该”等一些概念,逐步达到是非分明的目的,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3、转移注意.这个年龄的孩子能力有限,但又不自量力.常常要干一些他们干不了的事情.这时,家长不要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应一边给予表扬,一边分配他干一些他喜欢的其他的事情,并向他说明“你还小,等长大了就可以做这些事了”.

4、口径一致.在一个家庭里,每个成人对孩子的情感是不一致的,教育方法也有所差异.如父母在管教孩子,而爷爷、奶奶却要护短,或父母自己的情绪忽冷忽热,高兴起来对孩子亲热非凡,情绪不佳就把孩子痛骂一顿.孩子年龄小,不知道接受哪个要求才对,而且成人各执一词也会给他们的不合理愿望、需要和坏习惯制造“防空洞”.因此,一个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必须口径一致,否则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也会增加他们情绪上的反抗性和不稳定性.

5、耐心诱导.对孩子的反抗,家长不能采取“高压政策”,要冷静对待,并且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是因为家长对孩子不了解,使他受了“委屈”还是他们的独立愿望不能实现或是因为家长动辄训斥打骂,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只有真正地了解他们,耐心诱导,因才施教,才能促进亲子间的和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