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

点赞:4813 浏览:162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国社会的传统精神文化受到了强大的冲击.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各方面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都处在形成和稳固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的任何微动都会触发其心理状态的异动,从而影响其整个素质体系的正确形成.但是,从目前我国大学前教育来看,社会、学校各方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并不重视,这使得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尤其严重.其中,人际关系又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关键因素.因此,为提高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效率并且丰富相关理论和实践,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角度入手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法是相当必要的.

1.概述

在课题研究展开之前,我们先探讨本课题相关关 键 词 的内涵.

(1)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一般认为,心理危机是指心理产生激烈矛盾并不能得到解决,从而导致当事人精神失常甚至崩溃.而心理危机干预,就是运用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人群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全方位的心理指导、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以帮助平衡其已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调节其冲突性的行为,降低、减轻或消除可能出现的对人和社会的危害.而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则是对心理危机干预活动进行有计划的管理,使其运作符合客观规律,从而使心理危机干预活动切实取得成效并提高效能.

当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不同学科、领域中有不同的解释与界定.在社会学中,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在心理学中,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而日常生活中我们所说的人际关系,可以解释为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将采用日常的逻辑来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即把它看作人与人交往关系的总称.因此,人际关系贯穿于我们整个日常生活之中,对我们影响巨大:自从人类产生文明以来,我们的每个个体就从属于社会之中,没有能脱离个体的集体,也没有人能脱离集体单独生存.所以,人际关系问题是我们不得不面对和处理的问题,对我们人生的发展也尤其重要.

2.在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以及与心理状况的关系

从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来看,大学的管理模式与中学的管理模式存在巨大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在大学校园里,学生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的自由度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这种转变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更大的考验,心理素质亦是.


大学生杂志社、中国大学生网根据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对涉及大学生心理困扰产生的原因、现状及对策等10个方面的问题所做的网络调查出炉的《2010-2011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当被问及心理健康的最典型的特征是什么时,处事乐观、热情诚恳排第一位(83%),其它依次是:有良好的人际关系(56%),心平气和、与世无争(51%),吃的下、睡的香(38%).而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依次是人际交往带来的压力(67%)、就业压力(55%)、自我管理能力不强(51%)、情感问题(48%)、人生发展与职业选择上有困难(48%)、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45%)、学习压力(44%)、经济困难(26%)、不适应大学生活(16%).①显而易见,人际关系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密切联系,本文下面将详细探讨两者的关系.

与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的主要诱因是学习问题不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不再由学习引起,其心理问题的发生几率要远远大于中学生.浙江省某校曾做过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中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初中生占13.6%,高中生占18.7%,而大学生则高达25.9%.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问题不是渐渐得到解决,而是越发严重.一方面,这确实是因为从中学到大学,学生越来越需要独立面对问题,压力越发增大,挑战和挫折也日益增多.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初高中教育在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空白,使得中学生在学习中只为大学做好了知识的储备,缺乏独立人格的培养,使之不能马上适应大学生活,特别是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产生障碍,遭遇挫折.又因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够成熟,往往难以解决这方面的矛盾,久而久之,则产生了心理问题.所以,人际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诱因,主要原因就是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问题能力上的欠缺.这种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缺乏自我表达能力,不善交流.中学生活的主要内容即为学习,较少涉及人际交往,甚至排斥人际交往.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不仅没有得到适当培养,反而不断退步.我们经常看到初中也许十分开朗的学生到了高中却变得十分孤僻.而初高中是自我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即使学生进入大学,获得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也常常难以转变角色.而且自我表达能力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起来的,缺乏先天积累的大学生想要增强自我表达能力需要耗费大量精力.而缺乏自我表达能力的学生常常会在人际交往中受挫,容易出现逃避,排斥的心理.

(2)自卑.没有什么时候比青年时期更渴望被人承认了.大学生便正处于这一时期,时刻都渴望被人承认.特别是一些原先在中学成绩较好的同学,成为大学生之后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沦为平庸.一时得不到认可,便产生了自卑心理.这种不成为焦点就否认自己的逻辑本身就是一种心理问题,并且它还是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的一种诱因.自卑的人不敢表现自己,介绍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显得十分怯弱,无法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认可.而且,自卑的人往往多疑,总是怀疑被人负面评价,或是怀疑别人言不由衷,对人际交往有一种恐惧.

(3)不能适应大学的人际网络.大学里班级氛围没有中学浓厚,交往单位往往是以寝室为主.所以经常出现同寝的人关系很好,与其他同学关系十分生疏的现象,寝室界限便成了一种隔阂.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不善于主动推销自己,结交新朋友.

(4)缺乏宽容.现在大多数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缺乏谦让、包容意识.而且大学生大多来自天南地北,习俗和思维方式千差万别,容易发生分歧是很正常的现象.但若缺乏宽容,往往小矛盾无法解决,还经常积累成为大问题,最后难以解决,留下心病.某些极端案例更是引发件.

由上不难发现的是,人际关系和大学生心理状况存在着互相影响的趋势.人际关系虽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但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常常也影响着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危机和人际交往障碍可以互为原因和结果.其中一环出现问题,往往产生恶性循环.从另一方面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健康心理状况的一种保障.调查显示,人际关系良好的大学生幸福感普遍高于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与人交谈”和“异性朋友”对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表现为:“与人交谈”、“异性朋友”困扰越小的同学幸福感越高.②所以,不管从正向还是反向来说,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而且,大学生人际关系和心理状况存在着双向影响的趋势,互为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3.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现状

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据了解,现今全日制高等院校已普遍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以湖南师范大学为例,早在2004年学校即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及咨询小组领导相关工作,在具体的工作开展中,每个班级都有选举产生的心理委员,年级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学院也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已经形成初步规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国内其他高校对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也有自己的方式.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在宏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从细节上考虑,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很多相关工作仍然流于形式,没有成效.相关工作功利性较强,很多高校只顾回应上级要求,对大学生心理工作缺乏其重要性的认识.相关投入少,甚至只是个空架子,起不到任何作用.

再者,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都比较落后.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素质偏低,数量上也与在校人员不成比例.有的学校竟达到了1:10000.可想而知,在实际工作中,其效能是多么低下.据笔者了解,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力量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心理学专业工作者,二是医务人员,三是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就是辅导员.第一、二类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但与学生接触较少,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但相关知识掌握较少.在相关人员结构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最后,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在工作方式和理念上也比较落后.首先在发现问题的方式上,主要通过同学的反映,信息来源单一.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也基本属于事后干预,缺乏预防措施.而心理问题的解决,重在预防.所以,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距离完善仍然有较大差距.

4.结论及建议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作为社会特殊群体的我国大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存在着心理问题,产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际关系的压力.

我国各高校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比如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设立心理咨询室和聘任心理辅导员等,高校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初具规模,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机制有待完善,工作效能亟待提高.总之,我国现行的心理干预机制仍然处于起步的阶段.对于新理论,新信息的接受能力有限.要将此次课题的理念即发挥人际关系对心理干预机制的作用贯彻到实践中去,无疑应加强现行的心理干预机制建设.

笔者认为,在工作实践中,向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有先进经验的国家学习,引入先进的理念及工作方式,完善我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相关机制和工作方式,是可行之道,也是迫在眉睫的.由于这不是本次课题研究的关键,笔者对此方面调查研究有限.但可以确信的是:辅导员必将成为今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中的中坚力量.因为他们距离学生最近,常常能掌握学生心理状况的一手资料.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高校辅导员在心理问题专业知识上的空白.加强高校辅导员在心理知识方面的培训,构建以高校辅导员为核心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是今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一个可行的方向,做好这一工作必将推动大学生心理干预机制建设的重大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